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文选》诗有游览类,这是中古游览类诗的代表。游览类诗的题目一般标明游览地点,有的还标明游览的方式或作诗的原由。游览类诗所叙景物有四:园林、山水、名胜古迹及一般性景物。游览类诗的抒情分三种模式:触景生情、造景抒情、游景悦情;游景悦情突出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赏悦,它对山水诗的形成有决定性的意义。游览类诗在中古各时期有不同特征:魏晋时把游览与园林宴饮结合起来;东晋时把游览与阐发玄言结合起来;宋时以游览山水景物为主;齐梁时所遇景物都可作为描摹对象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中古诗歌研究方面已经有了不少有分量的著作,胡大雷教授的新著《中古诗人抒情方式的演进》(以下简称《演进》),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把中古诗歌的研究推向了新的境界。文学史研究的基本单位是连续不断向前推进的不同时段,清理文学史的线索,关键在于线的连接,而非单纯的点的深化。(傅璇琮语)《演进》研究的主要是从建安至唐前约四百年的诗歌,正是“线的连接”与“点的深化”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中古(魏晋南北朝)无论是在历史还是在文学史上都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朝代频繁更替,文人与英雄一样辈出。就诗坛论,这一时期的诗人比肩接踵,诗人群体尤其让人瞩目。而古代文学研究者们在漫长且丰富的古代文学领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唐宋诗歌上,对中古诗人的关注,比较多地集中在建安诗、永明体以及田园诗人陶渊明、山水诗人“大小谢”的身上,对中古时期整体的诗歌发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固然是因为中古诗人的文学地位及成就确不及唐宋两代的诗人们,但中古诗歌毕竟是古代诗歌发展的重要一环,不经历中古诗歌,就不可能有随之而来的唐诗鼎盛及宋诗的再发展。也许这触动了阮忠潜心研究中古诗人和诗风,著《中古诗人群体及其诗风演化》(武汉出版社2004年版,以下简称《演化》),既勾勒中古诗歌的总体面貌,又借此连接他自己已经从事过的两汉诗歌和唐宋诗歌研究,从而体现出他纵观古代诗坛的用心。  相似文献   

4.
我国中古时期有一系列的桑林叙事诗 ,这些诗情节都发生在桑林中 ,主人公都是采桑女 ,都遇到官员调戏。它们都从上古桑林原型和西汉秋胡洁妇故事发展而来 ,在发展过程中诗歌主题有所演变 ,这个演变的过程也正是诗歌强化抒情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我国中古时期有一系列的桑林叙事诗,这些诗情节都发生在桑林中,主人公都是采桑女,都遇到官员调试。它们都从上古桑林原型和西汉秋胡洁妇故事发展而来,在发展过程中诗歌主题有所演变,这个演变的过程也正是诗歌强化抒情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论文是对伪满洲国时期的一本中文诗歌杂志《诗季》的考述,藉此描画伪满洲国时期新诗发展的状貌,之一是探索长诗之"长"的种种可能,之二是寻求抒情小诗的诗形和诗质,形成独特的隐喻和象征秩序,之三是流寓满洲的日本诗人对离散空间中人的命运的诗歌书写。借非常时期的诗歌文本细读,触及那时文人的隐蔽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7.
刘杰 《天中学刊》2023,(1):68-75
学界针对曹植诗歌的系年工作有四种考证思路:根据诗歌自序所提供的明确时间信息;从诗歌正文中提取信息与史实互证;联系相关作品进行互证;依据诗作所反映的情绪、风格倒推其写作时代。系年工作本质上是一种“本事批评”,这种批评方式得以成立的前提是诗歌具有现实指向性。其实曹植的诗歌未必都可与其现实际遇一一对应,汉魏乐府或《杂诗》等无题诗歌的魅力便在于表意的不确定性和抒情的普世性,且这些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群体性的同题并作,并不存在个人化的情感寄托。曹植的案例在中古文诗歌研究中很有代表性,宋代以来形成的以系年为基础的本事批评并不适用于这一类诗歌,文本细读、诗体分析才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古咏史诗以《文选》诗“咏史”类所录为代表,大致分为三种形态:直接咏史、因它事而咏史、因历史地理景物而咏史。咏史与典故的区别在于,历史人物在诗中是否有主体地位。当时时代与社会对咏史诗的期望,即是写出诗人自身的感慨,诗人也是往这个方向努力的。中古咏史诗所咏人物有五类:传统题材所咏者、建功立业者、贫寒寂寥而有作为者、近代有超绝风度者、陪衬者。左思《咏史》为中古咏史诗佼佼者,其特点:以组诗的形式使自我咏怀合理化、多种多样的对比、不重事迹而强调境遇、个体抒情在时间上的扩张  相似文献   

9.
抒情性是诗歌最基本的特征,是诗歌的艺术生命。抒情诗自不必说,就是叙事诗,固然需要叙事,但也必须用抒情的方式、抒情的语言、抒情的笔调,借叙事以抒情。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好的抒情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产生动人的艺术力量。诗歌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就是诗人通过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用形象的语言直抒胸臆。例如《周总理,你在哪里?》就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我们”,即包括诗人在内的亿万人民。“我们”以炽热的感情反复向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呼唤,急切地寻找周总理,抒发了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依恋、思念之情。间接抒情是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种种方式来抒发诗人感情的一种抒情方式。借助叙事来抒情,是比较常见的。因为这是在客观叙事中加上了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0.
《死水》和《大堰河》分别是爱国诗人闻一多和艾青的代表作。通过对两首诗的感情性质、艺术手法、抒情方式、审美风格、诗歌体式五个方面比较异同,从而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和诗作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朱熹的唐诗批评是以《文选》中的诗歌风格作为标准的,他在对唐诗作品的评价中有着现实的针对性,主要是针对当时的江西诗人之学诗态度。从学诗视角出发,他在对诗人品格的认定上坚持了其道学立场。  相似文献   

12.
诗歌是与散文、小说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作品大多偏重于抒情言志,以情感的力量打动和感染读者。阅读中如能深层次领悟到诗情,就等于抓住了诗的灵魂,读懂了诗。下面就以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八单元为例谈谈怎样读诗。诵读可开诗歌之“窍门”。诗歌创作离不开生活。不同的诗,抒发的感情不同,其抒情形式也不同。阅读中,读者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及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积累,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诵读,明白其抒情形式,尽量将诗还原到诗人创作的生活情境中,会更好地领悟诗的主题或情感。如,《梅岭三章》是陈毅同志在红军时期赣南游击战争中“虑不得脱…  相似文献   

13.
夏玲 《培训与研究》2008,25(10):4-6
艾青诗歌善于运用意象艺术来展示抒情形象,在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是成功地运用意象艺术来构造诗歌的戏剧场景,以达到抒情目标的范例,诗中构建了四个戏剧情节场景:即思念保姆、爱之保姆、死之保姆、歌之保姆。并由此产生了诗的整体抒情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中古诗学分期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古是与上古、近古相对的概念。它的基本特质就在于对诗之为诗问题的探索。中古诗学围绕着诗歌应该写什么,应用什么语言风格写,诗歌有什么用的问题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1.汉末(顺、献之间)-西晋末-(永嘉年间),“诗缘情而绮靡”是这一阶段诗歌发展的基本走向;2.西晋末-东晋末,是玄言诗主导诗坛的阶段。诗体道而平淡是这一时期诗坛的基本倾向。3.刘宋-唐初贞观前后,这是中古诗学的总结时期。其基本的发展趋势是诗歌由玄言诗的“体道”转向“体物”,并向着缘情回归,从而为最终复归于“言志”作着准备;在诗歌的风格上则由平淡经由Nong艳而趋向清丽。中古诗学发展的内在动因至少有这样两条:质代变,追求陌生化的审美心理;中古诗的探索特性。  相似文献   

15.
艾青诗歌善于运用意象艺术来展示抒情形象,在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是成功地运用意象艺术来构造诗歌的戏剧场景,以达到抒情目标的范例,诗中构建了四个戏剧情节场景:即思念保姆、爱之保姆、死之保姆、歌之保姆。并由此产生了诗的整体抒情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透过对战后台湾诗坛之语境的概述,并选取以抒情风格著称的两位诗人郑愁予和叶珊的诗歌《错误》和《屏风》进行文本细读,来阐释台湾现代诗中抒情性和现代性的相互表述。在现代主义启发下发展出来的现代诗强调情感微妙的象征。间接的暗示,它反对抒情主义——即贸贸然的满纸热情,但并非反抒情。现代诗吸取了中国古典诗传统的养分,却是绝对的现代。  相似文献   

17.
从套语、结构来看,左思《咏史诗》有意继承了汉魏时代古诗的风格与技巧。在原型的层面,《咏史诗》创立的五言诗中的“寒士”原型,是对《十九首》“游士”原型的窄化与发展。在晋代,拟古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诗歌写作的抒情策略。拟作类的诗歌写作化身为接受与创作兼具的抒情表演事件,具有了仪式性品质。诗人通过拟写活动建立与文学经典的互文性,在文本的对话中建构与现实有疏离感的文化空间,获得诗歌的美感与意义。诗人以拟作的形式对古诗风格的延续,是这一抒情策略的生动演示。左思未囿于风格化的抒情策略,从文学原型上完成了对古诗抒情范式的接受和创造性转化,成为中古诗歌运动以“形式范导抒情”为要旨的律化运动中的大家。  相似文献   

18.
钱志熙在《魏晋诗歌艺术原论》中认为,左思的《咏史诗》是其晚年退居宜春里的回忆之作。但《咏史》八首复杂的思想、中古诗人诗句的对比、《咏史》的流传都说明左思的《咏史》诗并非晚年回忆之作。  相似文献   

19.
《大雅·卷阿》是君王出游时臣下所献之诗,诗歌所颂对象“君子”应该是西周天子,《卷阿》所咏之事似为其时之君臣对歌.臣下借与天子答歌之际而陈诗以颂美、祝祷,并借此以委婉的微言讽谏,是《卷阿》的诗义.《诗经》中一诗有前后转折、变换句式和抒情方式的例子甚多,这是诗人的一种写作技巧和手法,因而,《卷阿》并非两首诗错简而合为一诗.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文学是人学,那么言志抒情的诗歌更可以说是人类灵魂之学。真正的诗歌无不或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人们心灵的奥秘、人格的底蕴。所以有人说,一部诗歌史,简直可以说是人类灵魂史。正由于此,通过有代表性的诗人的诗来考察特定历史时期文化人的典型心态和人格,并由此进而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