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从500强企业看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国际化进程理论出发,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行为与路径选择作了一次探索性研究。研究结果发现,获取资源与市场是中国企业初期进行国际化的主要动因,而获取战略资产与效率是企业后期国际化的主要驱动力;渐进式国际化进程理论对"市场寻求型"、"资源寻求型"、"效率获取型"与"战略资产获取型"四类跨国经营企业的解释力是逐渐递减的;中国企业选择海外市场的次序遵循心理距离由近到远的原则;渐进式国际化进程理论对中等规模的跨国经营企业有较强的解释力,而对于大型与小型的国际化企业解释力较弱,即中国环境下大型与小型企业走跳跃式国际化路径的可能性比中型企业大。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研究推论并为政府与企业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主要探讨关系对企业国际化进入模式的影响.环顾企业国际化进入模式的理论与研究,以关系为视角的探讨甚少.以中国企业为研究对象,在经营环境因素与内部资源特性因素之外加上关系因素为观点,提出一个较为契合中国企业情境的国际化进入模式理论模型.通过对110个企业决策者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企业决策者的个人关系会影响企业的国际化进入模式.具体而言,企业决策者的个人关系会使企业以风险更高的模式进入国际市场,而企业关系则不会影响其国际化进入模式.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聚焦于"后发企业研发国际化的战略动机是如何影响其海外研发机构进入模式的"这一核心问题,文章首先从技术特征和市场焦点两个维度解构了研发国际化的战略动机,识别了三种中国企业海外研发中心的功能定位:海外市场适应点、技术先驱点以及技术卓越中心。第二,本文从合法性双元视角出发,提出了相对合法性需求的概念,研究了不同研发国际化动机下,企业面临的内外合法性需求之争,以及形成主导的合法性需求;后发企业会根据内外合法性需求的相对水平对海外研发机构的进入模式和治理结构进行安排,以平衡和响应这两股抵触的力量。本研究提出了战略动机→内外合法性需求优先权→进入模式选择的整合分析框架,为企业研发国际化过程中海外子公司进入模式选择提供了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4.
潘宏亮 《科学学研究》2019,37(5):888-897
国际创业经验不仅会影响天生国际化企业市场知识累积、更会影响其双元创新战略选择。因此,探究国际创业经验、市场知识累积与天生国际化企业双元创新的动态关系将是一个复杂、有趣的问题,同时也是国际创业、知识管理、技术创新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运用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模(PLS)和 SmartPLS4软件,对195份调研问卷收集来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创业经验和市场知识累积是天生国际化企业实施创新战略的驱动机制;国际创业经验并不直接影响天生国际化企业探索式创新,但与其开发式创新呈现正相关关系;市场知识累积会正向影响天生国际化企业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天生国际化企业的开发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呈现正相关关系;天生国际化企业规模也与市场知识累积呈现正相关关系;市场动态性与天生国际化企业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均呈现正相关关系。该研究结论将为我国天生国际化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从国家特定优势和企业特定优势的视角对新兴市场国家孵化器国际化的动因和方式进行了探索。从母国特定优势、企业特定优势和东道国特定优势三个角度对孵化器的国际化进行探究,提出了孵化器国际化动因和方式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孵化器国际化的动因分为技术驱动、制度驱动和网络驱动三个部分,孵化器国际化的方式也根据企业所利用的优势不同可以分为国际化筹备、内向国际化/外向国际化、双向国际化三个阶段,孵化器在国际化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母国特定优势、东道国特定优势和企业特定优势,做出适合自身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陈怀超  陈安 《未来与发展》2014,(3):20-25,100
鉴于进入模式选择在跨国公司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性,本文系统回顾了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研究中的八种理论,即交易成本理论、折衷范式、资源基础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制度理论、产业组织理论、谈判力量模型和国际化演进理论,并对这几种理论如何应用于进入模式的研究进行了评析。研究结果有助于厘清当前跨国公司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研究的理论,并有助于进入模式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情境下,本文旨在研究中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制度距离对海外子公司股权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并探讨不同的多元化战略对制度距离与股权进入模式选择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在对外直接投资( FDI)的过程中,制度逆差对海外子公司的股权进入模式选择具有正向影响;而制度顺差对股权进入模式选择具有负向影响。另外,母公司实施相关多元化战略和非相关多元化战略对制度距离与股权进入模式选择间的关系分别具有正向和负向的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母公司在进入国际市场时根据制度环境和自身的多元化战略选择合理的股权进入模式,从而实现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合理控制。  相似文献   

8.
黄胜  周劲波 《科研管理》2014,35(2):54-61
本文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和制度理论,通过对112家国际创业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模型对制度环境、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和国际创业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市场进入模式与国际创业企业绩效正相关,管制、认知和规范制度环境在国际市场进入模式与国际创业企业绩效关系中扮演着负向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徐欣  夏芸 《科研管理》2017,38(10):85-93
本文基于中国创业板市场特殊的制度环境,从专利产出效率和数量两个维度,研究了我国创业企业国际化战略对于专利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创新和国际化正成为创业板公司重要的战略举措,虽然我国创业板企业比较年轻,但已具备了相当的国际竞争力。此外,国际化战略对于专利产出具有效率提升效应,企业国际化程度越高,则专利产出的效率越高;实施了国际化的企业会有更多的专利产出数量。本文结论为我们认识中国创业企业国际化和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经验证据,并为国家深化企业自主创新、完善国际化发展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积极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的研发活动,监测、追踪、学习、转移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知识,提升自身研发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本文对过去20年中国企业研发国际化领域的重点文献进行综述,从研发国际化的动因、影响因素、区位选择、进入模式、组织形式和创新绩效等6个方面进行框架性研究,分析了中西方学者既有研究的特点和缺陷,比较中国企业与西方企业研发国际化行为的差异,同时为未来学术研究指出5个方向的展望.  相似文献   

11.
杜健  丁飒飒  吴晓波 《科研管理》2019,40(6):130-143
当前后发企业的技术寻求型的跨国并购发展迅速,然而并后成功实现整合并获得技术升级的企业并不多见,一直以来是困扰后发跨国企业的一大难题。本研究在二次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全球化进程中的动态演化模型,试图通过组织学习与组织合法性两个维度,解释后发跨国企业如何在跨国并购过程中实现技术能力的积累与提升。通过追踪研究中国民营车企吉利集团十余年内多次跨国并购行为,我们发现:吉利集团凭借三次螺旋上升的互补资产寻求型跨国并购,利用组织内外部合法性的杠杆效应,确保了并购后组织学习的有效性,正是通过这种全球二次创新的动态演进模式,吉利集团成功实现了后发者的追赶。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reports on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investments of Germa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MNCs). Based on a detailed empirical survey of laboratory sites established by 49 German MNCs, we examine (i) the level and pace of R&D internationalization, (ii) the motivations and mandates of overseas R&D laboratories, as well as (iii) the strength of the laboratories’ internal and external ties. Participating firms account for about 46% of all German enterprises with international R&D activities and approximately 66% of the nation's privately funded R&D expenditures in 1999.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timing and organization of German owned overseas R&D investments more closely resemble Japanese or French than US or Swedish firms. Furthermore, in line with prior studies, German MNCs increasingly invest in international R&D for resource as opposed to market-seeking motives. The paper also find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ith regard to the laboratory's mission and its geographical location on one hand, and its internal and external embeddedness, on the other.  相似文献   

13.
基于珠三角地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特征,针对产业创新能力低下的问题,提出国际化与创新互动的研究视角。国际多元化、国际进入模式与破坏性创新、渐进性创新之间的匹配关系决定企业国际化的创新绩效。创新政策需要政府与产业协会转变服务职能,不断改善创新环境。创新企业需要在国际化模式与创新类型之间的互动关系中进行权变选择。  相似文献   

14.
孙华鹏  苏敬勤  崔淼 《科研管理》2014,35(10):94-100
研究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和规律兼具理论与现实价值。鉴于现有文献缺乏对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动因的系统梳理,本研究使用案例的方法通过对三个典型的中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案例的分析,系统地识别出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并构建了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四轮驱动模型研究。结论表明:品牌国际化、获取核心技术、扩大市场份额、以及获取国际化经验是驱动我国民营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四个最主要动因。通过与西方企业跨国并购驱动因素的对比,得出品牌国际化、获取核心技术和国际化经验是驱动中国民营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特色因素。  相似文献   

15.
范婴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38(8):1177-1186
数据本地化是全球数据治理的焦点问题,其对全球数据治理的影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国一域。多年来,印度在跨境数据流动和数据本地化等方面一直遵循独特的政策框架,而对数据主权的坚持也反映了其在国际舞台上的立场。文章以印度数据本地化的范式为研究依托,讨论数据本地化的政策动机和实际效果之间存在脱节这一普遍现象,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入印度目前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数据本地化措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数据安全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印度数据本地化的范式研究,发现这一政策动机和实际效果的脱节既是共性问题,也存在框架建构上的不合理及研究方法上的局限;通过调整本地化的现行治理框架,有助于缓解数据国际化和规制本地化之间的紧张关系。不仅如此,合理的数据跨境流动规则应寻求安全与发展的价值平衡。中国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倡导者也是重要推动者;积极参与数据跨境流动国际规则制定,提升跨境数据治理的话语权,将是中国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胡永吉 《科教文汇》2012,(36):46-47
近年来,很多公安院校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探索,这是培养更加具有全球视野、国际交流能力强的高层次警务人才的需要.通过近些年组织中外合作办学实践的体会,阐释了公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值得重视的一些问题,为培养出合格的具有国际事业的警务专门人才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谭云清  李元旭 《科研管理》2013,34(12):127-134
本文基于发包方视角,通过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方法探讨国际服务外包中获取发包商初始信任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提供商的善意、任务承诺和保障机制均显著影响发包商的初始信任,保障机制对初始信任的影响最大;提供商的能力因素、保障机制和初始信任显著影响发包商采纳服务的动机,初始信任对采纳提供商的动机影响最大。研究结论对于我国国际服务提供商与跨国公司建立信任的外包伙伴关系,提升其在国际服务接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海外扩张的模式是决策制定者协商的结果,高管团队(TMT)在此类型的决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整合市场准入模式理论与高层梯队理论,并结合组织国际化相关的因素后发现,TMT 跨国经验和TMT国籍多样性在组织海外扩张决策中充当着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角色。本文分析了100多个公司近7年的数据后,得出TMT 跨国经验与全面控制式海外扩张模式正相关、TMT 国籍多样性与合作控制式海外扩张模式正相关两个重要结果。因此,当跨国经验能够通过出国实践获得,这种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自身国籍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旨在通过外派出国来获得国际经验的方式,还要认识到拥有这种经历的人不能替代高管团队中所有的非本国国籍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