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时代主导性的人格追求及人格范式由诸多因素组成,而从不同时代文人不同的读书嗜好中可见出文人不同的理想人格,而且读书对理想人格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唐人喜好《文选》,宋人嗜读《汉书》,唐宋文人在读书方面所表现的个人爱好的差异,彰显出唐宋两代文人不同的文化心理,造成了唐宋两代文风的异趣,从根本上而言,它表现出唐宋文人不同的人格追求,尝试论之。一、唐人喜《文选》与宋人嗜《汉书》《文选》由梁代萧统所主持编纂,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从梁代编成,经历陈、隋,直到唐代,对《文选》的阅读和研究才形成了热潮。关…  相似文献   

2.
夏清 《现代语文》2005,(4):45-46
探讨意愿 1.以人物为中心,通过对其个性与命运的关注,了解普通人在特定时代所表现出的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3.
唐宋时期是《史记》发扬光大的时代,俞樟华的《唐宋史记接受史》充分揭示了史记对唐宋史学和文学的影响。该论著将《史记》的接受史与学术史结合起来研究,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唐宋人接受《史记》的重心所在,唐人侧重《史记》的作文之法、文字考证、注音释义、奉为史书之首等,宋人关注《史记》编纂体例、班马异同、史记选本、人物品评等方面。《史记》不仅影响了唐宋文学作品的本身,而且还影响了唐宋文人的文学观念等,唐宋史学和文学的繁荣与《史记》的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重婚》与《挣钱》是甘肃女作家李文华和汪忖芝的两部近作。它们在内容上具有共通性;主人公白妍囿于传统情爱观念的爱情婚姻悲剧和刘宁充满理性色彩与独立精神的情爱抉择以及奋力拼搏的“挣钱”之路,表现出西北地区两代女性不同的人生态度和生活命运,揭示了陇原女性在近几十年中情爱观念的嬗变,以及被动、片面的情感道德型人格向开放、独立、理性的现代女性人格的转化。由此成功地反映出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透析出时代巨变的脉搏与足音。  相似文献   

5.
《伤逝》和《离婚》都表现了主人公对具有现代性因素的爱情的追求。涓生认可的“娜拉出走”的现代性价值理念和老李对诗意的追求也都是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现代性追求。这种追求最终的理想破灭使主人公遭遇困境。他们选择的不同的应对方式体现了作的生命哲学:鲁迅反抗绝望,老舍选离困境。原因有化因素、心理因素和人格因素。  相似文献   

6.
《补江总白猿传》和《陈巡检梅岭失妻记》,虽一为唐代传奇,一为宋元话本,但两篇小说有共同的"猿猴盗妇"的母题,其次,两者故事重心、主旨和艺术技巧存在种种不同,这不同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唐宋不同时代的社会风尚、文人和民间艺人不同的审美趣味、传奇和小说艺术技巧的变化和猿猴形象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7.
《淮南子》认为真人、至人和圣人分别为上世、中世和末世的理想人格。这些理想人格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各具特征,但也有着共性,就是他们都清心寡欲,清静无为,注重养心和养性。真人、至人尤其是圣人的这种人格特征和精神追求,对于当今的官员廉政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儒家始祖孔子提出“修己安人”的理想追求,先秦典籍《大学》重申此理想,概括出一套自修身以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己治人之道,明确儒家内圣外治的理想人格追求。宋明学者在诠释(《大学》时,对儒家内贤外治的取舍呈现出内圣化。但儒者的理想人格追求在清初对原典的回归中得到了实现。  相似文献   

9.
舒婷《致橡树》的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婷的《致橡树》以否定的爱情观与所追求的爱情理想的抒写构成了二元对立的艺术结构,在被否定的爱情观与向往的爱情境界的比照中,突出一种坚贞的爱情,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爱情的追求;全诗主要由橡树和木棉两组意象组成,共同表达出了诗人独立平等的爱情和人格理想;并且诗人借爱情为载体,表达诗人向男性社会话语权的一种挑战,体现诗人要求女性人格独立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世说新语》是汉魏六朝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志人小说,记载了东汉后期到晋宋间大量名士的逸闻轶事和清谈风貌。其中《识鉴》、《赏誉》、《品藻》等人物品藻内容生动地表现出魏晋士人对理想人格的赞美和欣赏,集中体现在:重德行,推崇品格高洁;重才能,赞誉政治才华和艺术才情;重情感,突显率性真意;重神韵,追求人格理想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两位艺术大师迦梨陀娑和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作品中所体现的人类所共同追求的理想,对东西方人不同的观念意识作了对比。文章对两部作品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各自表现出的高超技巧也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文人传奇《琵琶记》与民间南戏《赵贞女蔡二郎》的题材相同,但故事结局、剧作主题、主要人物思想性格等已发生了彻底转变。造成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剧分别作为文人之作和艺人之作的不同。由于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赵贞女蔡二郎》与《琵琶记》在偏重于情感宣泄或理性思考、声讨或回护文人阶层的立场以及美学旨趣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本文意在说明《伤逝》是一篇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高度融合的艺术作品。现实主义为作品提供了环境,人物性格和细节的真实性,象征主义拓展强化了作品的意象,审美境界和形上意义。《伤逝》中的“家”和“夜”象征着人类的生存困境;“爱”象征着人类精神追求中世俗的牵绊和情感的重负;“花与动物”、“谈天,读书,散步”与“家条”象征了脱俗与世俗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子君”象征了一种虚无的存在,“涓生”象征着不可征服的生命;“走”是他的原型,是他反抗死亡与空虚,获得生命永恒意义与价值的方式。鲁讯围绕“立人”思想,在《伤逝》中表现了民族精神的再造意图。涓生这类意象的出现,表明鲁迅的创作由病态人格的揭露跨向了理想人格的塑造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4.
《大鹏赋》是李白超越有限的精神图腾,他在大鹏的现象中寄寓了自己的自由理想。这篇赋受庄子《逍遥游》的影响明显。但二者又有很大的不同:一为哲学论文,一为文学作品;大鹏不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为李白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5.
《离骚》与《浮士德》虽然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作品,但两者存在可比性。从时代背景来看,《离骚》吸收了战国士文化的精神;《浮士德》虽然不是典型的狂飚突进时代作品,但歌德仍然将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带进了《浮士德》。从作品精神来看,《离骚》主人公用九死未悔、体解未变的精神来追求美政理想;《浮士德》则执著地寻求宇宙人生的真理。在求索形式上,《离骚》采用了上叩天阍、下求佚女的追求方式;《浮士德》则让主人公出入天人古今,在神魔幻境中展开热烈浪漫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史记》的《越王勾践世家》和《货殖列传》在《国语·越语》的基础上对范蠡有了更全面的记载,塑造了栩栩如生的范蠡形象,成为历代文人了解范蠡其人其事的重要途径。诗人们也纷纷有感而发,创作了许多以范蠡为创作主体的咏史诗。以唐宋两代诗人歌颂范蠡的咏史诗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这些诗歌对范蠡建立功业的称赞,对其功成身退的向往等,探讨唐宋诗人对范蠡形象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17.
《淮南子》建构起和谐统一的民族审美思维模式,它实现了对中国传统儒道审美思维的超越。一方面,这种审美思维模式对后来的中国传统经典的文化理想建构影响深远;另一方面,《淮南子》审美思维模式引导中国传统文人对一种完美的人生境界的追求,以陶渊明、苏轼为代表,在后世文人的人格建构中历时推衍。  相似文献   

18.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诗人通过浪漫无羁的想像,上天入地的遨游,表达了对故土深深的眷恋和对高洁人格九死不悔的追求,这种精神贯穿《离骚》的始终,构成了《离骚》的灵魂,同时也对中国文学和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花间集》作为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其作者的非单一性及历代文人对其不同程度的借鉴、评论等使其具有不同的召唤结构与阐释空间,以致《花间集》在不同时代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引起文人更多的关注与评判。  相似文献   

20.
智者人格是特定时代形成的人格模式,其人格构成往往以坎坷、挫磨曲折的人生经历为前提,以洞察、敏锐、超越为基本素质,以事功目标的执着追求为目的.在社会转型时期表现出冲决传统价值的巨大能量.但在新的社会形态完成之后的稳定发展阶段,则必然会消失其光芒,为新的社会形态所形成的新型人格所取代.《史记》中所创造的苏秦、范睢、张良等即是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智者人格,并为后世创立了一种新的人格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