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中华武术》2005年第1期《名家信箱》栏中刊登了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先生答新疆乌鲁木齐市李岐山的来信,称:“现在的杨式太极拳套路,都是杨澄甫先生最后定型传授的,也就是杨式太极拳大架。当年,杨澄甫先生在教拳的时候,传授了许多外姓弟子,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外传’。由于当时杨澄甫的子女年龄太小,还没有从杨澄甫先生那里得到传授。所以,我认为杨式太极拳不存在‘内传’和‘外传’之说。”  相似文献   

2.
林永江 《中华武术》2006,(10):45-45
读《中华武术》2006年第7期王荣泽先生《太极拳眼法》一文,颇受启发。王先生总结当前太极拳眼法说:“在改革创新理念的驱使下,渐行渐远的是‘面向某方向’,‘简单、朴素、沉稳’;渐行渐近的是‘近视某部位’,‘华丽、复杂、花哨’。这是进步还是倒退?是锦上添花还是画蛇添足?见仁见智,值得研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中心思想:'增强树立练好吴式太极拳的理念和信心,坚持学练不间断、潜心实践和理论研究。'文章中阐述了'在轻柔中寻‘抽丝’的感觉,在虚实中体会‘阴阳’的变化,在理论研究中领悟‘意气’的用意,在轻灵中寻求‘虚无’的灵感'等观点,突出了吴式太极拳实际运用和理论研究水平,秉承了传统太极拳内涵,领悟了传统太极拳理论精髓。  相似文献   

4.
贾迟 《武当》2009,(8):28-29
“四两拨千斤”是古典太极拳论中一句名言,流传数百年,没有异议。王弘壮先生发表《“四两拨千斤”还是“四两拔千斤”》一文,提出“‘四两拨千斤’之句不通,应是‘四两拔千斤’之误。”  相似文献   

5.
我打太极拳多年,在我们太极拳辅导站的拳友中。时常听说有人习练太极拳后膝关节疼痛。找大夫求方,大夫说:“这是‘太极腿’,是打拳方法不当出现的特有现象。”这之后,有人因为腿疼而改练其他体育项目了。  相似文献   

6.
《中华武术》2005年第1期刊载薛蔚昌先生《体会太极拳的“松”》一文,文中说:“如果没有‘紧’,就谈不上‘松’了。但这种‘紧’系‘意’紧,不是僵、硬、绷意义上的紧。‘紧’体现在形体动作的‘上、起’中,这里体现为‘提顶’与‘松沉’相对称,不可缺一,若缺其一,那就偏了,犯了拳论大忌——‘偏沉则随’;反之亦然。”其中所引拳论“偏沉则随”应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7.
贾澎 《精武》2005,(5):38-39
清末武术家、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先生(1810—1890年)在其《耍拳论》中讲道:“太极拳用功之为‘耍拳’,此是吾和式太极拳独特之处。它取法老子自然之道,以柔克刚之论。”“耍拳”理论,是和式太极拳有别于六大太极拳流派之处的一种拳术方法理论,体现出和兆元祖师匠心独到之处。一个“耍”字,将孩童玩耍时自然之态展现眼前,为太极拳修炼者指出了一条由“招熟”到“懂劲”进而“阶及神明”状态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听一位拳友谈到:“太极拳高手都是想象力丰富、善于形象思维的人。”还说:“翻阅拳经拳论,形象类比之词比比皆是,诸如‘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形如搏免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等等,就连术极拳每个式子的名称,像揽雀尾、手挥琵琶、白鹤亮翅、玉女穿梭、弯弓射虎、如封似闭、金鸡独立、也大多是生动具体形象类比的例证。”  相似文献   

9.
技击是太极拳发展之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亭全 《武当》2008,(2):31-32
在太极拳蓬勃发展的今天,出现了一种“远离技击”的理论。这种理论以“习武之人必究养生”为由,提出“养生是大道”,“技击是小道”,“小道必须服从大道”;“技击是学习技艺的‘末端’”,“相比之下,技击的追求就成了‘雕虫小技’,也即末技了”;“如果太极拳仅限于实用的目的和技击的追求,而心灵没有更高的修为……即使天下无敌手,充其量不过是一介赳赳武夫,是一个浅薄的拳手,而成不了众望所归的太极大家。  相似文献   

10.
李秒丰 《精武》2007,(12):18-19
引言:看了2007年《精武》第10期发表的浦汉健先生的《怎样给太极拳下定义》的文章后感慨颇深,先前看过多篇浦先生的文章,浦先生对传统太极拳的执着和深研令人赞叹不已,从浦先生挚谈吴式太极拳,到改称浦传太极拳,从中也渗出了浦先生的苦涩与无奈.但浦先生时传统太极拳的求知求真的精神是值得真正的太极拳的爱好者和追求者由衷敬佩的,今观其文,挚诚之心依然可表.诚如浦先生开篇所言“‘什么是太极拳’,这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真要想讲清楚,其实很不容易。[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亦凡 《中华武术》2005,(5):27-28
“虽然我离家多年,但我时常惦记家乡的父老乡亲,写字的时候,一遍遍写李白的‘床前明月光………’”“这些年,走的国家越多,觉得身上担负的责任越重,我毕生能做的就是要将太极拳传播到世界。”“太极拳不仅是一个拳种,她更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作为知名的陈式太极拳代表人物之一,近二十年来,陈小旺每年奔波于数十个国家传授太极功夫,授拳数万人次,赢得了各国拳友的赞誉。  相似文献   

12.
宁开阳  刘云萍 《武当》2010,(2):17-18
练太极拳贵在心静,这是太极拳习练者的共识,也是太极拳习练者追求的目标。在这方面,先师们教诲很多,诸如“动中求静”,“以静御动”,“身虽动,心贵静”,“先在心,后在身”,“神舒体静,刻刻在心”等等,都说明心静对练好太极拳是何等重要。但不少初学者在练拳时往往找不到心静的感觉,因而进步不快。笔者认为,解决如何心静和如何放松的问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郭宝洪 《武当》2010,(5):20-21
“六封四闭”是陈式太极拳中的一个著名拳式,有左右之分,新架老架有别。其含义是封住上下左右前后六方,闭锁东西南北四门,使对手无隙可乘(在杨式太极拳中称为“如封似闭”),是典型的守中有攻,引而后发的技法。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归纳和分析的研究方法,将太极拳理、拳论中的“心”掷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中予以解读。结果认为太极拳健身文化之“心”偏重于它的思维和意识功能。它的机能器官是脑,通过脑的神经活动完成其相应的 活动。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杂谈     
墨明 《精武》2008,(7):8-10
……“太极心”是指人的心理状态。练拳是舒筋活血,体健神扬,模仿太极运行的自然规律。练“心”是掌握待人处事太极之理的方法,对养尊处优,延年益寿很有奇效。太极拳能化解各方面外来的力量。有“太极心”的人能接纳各个方面来的压力,找出最佳处理方法。对人类而言,“太极心”比“太极拳”更加难掌握,遇事坦然冷静,面容轻松自然,心静如水。  相似文献   

16.
余功保:如何练好学好太极拳是一个大家讨论比较多的问题,有很多拳家从技术的角度做了大量的分析。我听说您在很多场合讲到要练好太极拳必须要具备“五心”“三要素”,很有特点。能否请您详细解释一下?  相似文献   

17.
钱良  王勤俭 《精武》2009,(12):57-57
拳谱云:“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孙式太极拳诀亦云:“太极拳本内家拳,不用拙力意当先。”  相似文献   

18.
张君 《武当》2013,(1):17-19
一、太极拳之“劲” 提到太极拳,提到“劲”,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练习太极拳时常提到的一句话:“太极用意不用力”。然而,深谙太极拳理的人都知道,这里的“不用力”并不是否认太极拳中力的存在,而是强调太极拳中所用之力不是“拙力”,而是太极拳之“劲”。  相似文献   

19.
读《中华武术》2007年第11期尤志心先生《再揭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一文后,触发了写此文的灵感。“四两拨千斤”一语出自《太极拳论》“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相似文献   

20.
陈雄 《武当》2012,(4):27-29
杨式太极拳泰斗杨澄甫先生曰:"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如果真能松尽,余者未事耳!"杨式太极名家郑曼青先生说:"第一就是太极拳讲‘松’。我老师澄甫先生不多讲话,一天到晚坐在哪儿,可以不发一言,但这个‘松’字,每天总要讲个几百回,我甚至连耳朵都灌满了。他还讲了一句话,更是奇怪,就是‘不跟你讲这句话,你三辈子学不到的’,我就怀疑,难道讲一个‘松’字,我就三辈子学不到吗?现在想起来,不但三辈子,也许六辈子还学不到。"杨式太极技击名家杨少侯先生说:"不是把对方打出去的,而是把对方松出去的。"杨式太极名家李雅轩先生说:"打人不入内,是松的功夫不够,尚未松尽,还有拘滞之力牵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