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灾难报道能够瞬间成就一个媒体,但不符合国际话语体系的灾难报道也能瞬间毁灭一个媒体。我们通过媒体来看世界,世界也通过媒体在看我们,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通过媒体来看自己。本文作者以某些中国媒体对日本地震的相关报道为例,分析了在灾难事件对外报道中值得引起重视的经验及教训。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印关系不断发展,中国媒体转述印度媒体对华报道的文章越来越多,人们已经很习惯地认为这就是印度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其实,印度媒体市场远不是中国人所想象的那样简单。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正因为多语言的存在,印度媒体市场主要被两大官方语言印地语、英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无疑是西方媒体关注的对象,然而,一些西方媒体往往对中国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片面、夸张的报道,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本项研究以话语分析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为基础,旨在解读西方媒体对华报道的活语模式和策略以及该现象的话语修辞动因。  相似文献   

4.
一、研究综述近年来印度主流媒体涉华报道量不断攀升,国内众多学者对印度媒体的研究也随之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在知网上以“印度媒体”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得到200余篇研究文章,主题集中在“中国形象”“一带一路”“媒体发展”和“中印关系”等方面,而聚焦印媒对中印双边外交事件报道的研究文献还较少。在推进中印关系稳定发展的过程中,领导人会晤和战略沟通起到把舵定向的重要作用,是中印关系发展的重要事件节点。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在各种场合下已有过十余次会面,2018年4月武汉举行的中印领导人首次非正式会晤,更是开创了两国领导人交往的新模式。而印媒相关报道直接影响印度民众的对华情感乃至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因此,当前围绕印度主流媒体对于领导人非正式会晤报道开展深入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此文与第11期的《英国新闻媒体关注中国什么?》是一篇文章,上半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从英国媒体对中国报道数据方面进行分析,下半部分是从报道内容上进行分析。——编者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才流失和回流问题是近年来中外媒体关注的报道题材。比如,今年初美国《纽约时报》就发表过一篇题为《逆势而动,中国吸引科学家回国》的报道;时隔半年,法新社选取一个有利时机再次关注这个话题,而且做得比《纽约时报》那篇报道更客观,启发也更大: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媒体应该如何报道全球化下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如何充分、客观地向世界报道中国在危机中的经济调整政策和对世界经济恢复的贡献虽然世界经济危机初步得到遏制,但这些问题将是中国媒体人一直要客观面对的课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8.
外界对中国民族问题的报道与中国媒体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国媒体往往是“大事件”型报道,因事而动,事毕则息,致使大多数时间里,外媒始终把握着中国民族问题常态报道的频率。 事件性报道的优劣  相似文献   

9.
西方媒体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现状的报道包含不同的角度,既有对成就的客观报道,也有对问题的挖掘,而且更多的是后者。从总的基调上来说,基本上是负面的。  相似文献   

10.
最近几年中印关系一直保持平稳发展,两国高层间的各种接触与对话之频繁程度均超过以往。然而,印度媒体上的中印关系却总是给人以“紧张和摩擦不断”的印象,特别是在2009年秋季印度媒体“集体对反华歇斯底里”之后,更让人感觉中印关系出了大问题,难怪一些西方媒体据此得出“中印之间冷战已经开始”的荒谬结论。其实,  相似文献   

11.
传媒书屋     
《对外大传播》2008,(1):61-61
《鹰眼看龙:美国媒体的中国报道与中美关系》;《我看台胞》;  相似文献   

12.
在国内媒体忙着报道各地打拐行动的成果时,法新社的报道“Desperate Parents roam China to find kidnapped children”(《为寻子,绝望的父母走遍中国》)一文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和报道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对这篇文章的解读能够对国内媒体的报道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孟娜 《对外大传播》2011,(12):15-16
如何在重大主题性报道中吸引海外读者的眼球,引导他们加深对中国问题的客观了解是一个有意思的课题,而今年建党90周年对外报道是这个领域一个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所有的媒体都有价值倾向,这是普遍性、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这个现象都不会改变,发生变化的只会是价值观色彩在传播产品中表现的浓度,以及媒体运用价值观的形式。 中国的对外媒体要通过寻找共同话题,共同语言,乃至共同价值观来改善其传播质量,最终加深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 从“以物为主”改为“以人为主”,并不仅仅是换了一个字,更是换了一种报道理念。[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欧洲媒体报道中国“媒体报道总说中国贫穷落后、吃不饱饭,这种认识在欧洲人心里根深蒂固”2001年9月,在中国生活了十几年的英国联合金属贸易公司副总裁 Mike Living(中文名李明思)致信《北京青年报》,信中说:“我4月份在英国《每日  相似文献   

16.
张璇 《对外大传播》2010,(12):43-44
时政活动报道是日常新闻报道的重点,任何媒体都非常重视,通常会被安排到突出位置。做好时政报道,尤其是重大事件,是构成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中国网作为一个中央重点外宣网站,侧重对外报道,因此时政外宣则成为报道的重中之重。中国网也多次在此类全国范围内的新闻评选活动中获奖,特别是人大新闻奖,自2008年网络作品开始参与评奖起,中国网已连续三年获奖。就这些年的成绩来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媒体报道国际新闻的困境,不仅是记者层面的问题,也是生产常规、媒介环境维度的问题。提升中国新闻媒体的国际报道力要从微观层面提升从业者职业素养,通过思维转变与职业认同建构完成从驻外记者到全球记者的转型;从中观层面完善报道机制,优化国际报道的管理机制与模式,从从业者与机构制度两个维度探讨完善中国媒体的国际报道问题。  相似文献   

18.
汶川大地震报道为中国的危机传播树立了一个典范。大地震发生在同年的中国南方冰雪灾害和拉萨"314事件"之后。这两件事,一个被外界指为"政府反应迟钝、救灾不力",另一个被国际社会批评"驱赶媒体、信息不开放",这让汶川地震后政府与媒体的作为更加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19.
奥运会是全球关注的重大事件,中国成了世界媒体关注的中心,在这样的历史时刻,中国的国际认知和国家形象也必然要发生一次重大的转变。不仅奥运报道是一次正反后的合,在中外四百年来的文化碰撞中我们也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过程。奥运会是开放的中国对世界的一次热情拥抱,是中国展示自信、自强的一个重要舞台,也是外国媒体和民众重新认识中国的一次重要机遇,更是中国与世界的深度磨合时期的一次重要拐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媒体第一次达到了国际水准!"这是美国《纽约时报》在其关于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国媒体报道的长篇新闻分析中提出的一个观点。文章称,新华社不断更新有关伤亡数字和救援队伍遇到的困难的消息,播发的报道源源不断,"达到了国际水准"。以下几个侧面可以管窥新华社的抗震救灾对外报道是如何达到国际水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