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蝴蝶”这个主题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丰富的区域环境,尤其在美工区,我提供了多种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在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感官充分了解、认识、感受了五彩缤纷的蝴蝶后,我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来表现对蝴蝶的认识。我问幼儿,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现美丽的蝴蝶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我想用蜡笔画蝴蝶!”“我想用线描画蝴蝶!”“我想听音乐表演蝴蝶的舞姿!”“我想折、画、剪蝴蝶!”“我想画中国画蝴蝶!”“我给蝴蝶涂色穿上对称的花衣服!”“我用积木搭!”“我用蜡染画画出来!”“我插塑!”“我用橡皮泥捏!”“我折纸蝴蝶!”“…  相似文献   

2.
现状 当下,学生作文中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无“我”,我手写出来的并非“我口”,文中之“我”并非真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二我差”是所有的第一人称叙述不可避免的现象,不同的“我”既合一又分裂,无论是虚构的还是纪实的体裁,始终贯穿着这种分裂造成的张力。叙述者“此我”与人物“昔我”的分裂,既可以是时间上先后造成的,也可以是自我意识分裂形成的。有时候这种差别表现在语言风格上,有时候表现在意识上,是两种主体意识对话语权的争夺。“二我差”甚至可以构成戏剧化的情节结构,此时二我的分裂成为叙述推进的根本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4.
主客二分——先秦"吾""我"差异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先秦汉语中,第一人称“吾”“我”在使用上的区别可以概括为:“吾”主要作为主体来使用,倾向于主观表达;而“我”主要作为客体来使用,倾向于客观陈述。前辈学者提出的“格位”说,只是“吾”“我”主客二分的特点在形式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我总想……     
我总想掀起一大片“波浪”,可掀起的“浪花”却是那样微不足道;我总想与众不同,可我却总是普普通通;我总想聪明绝顶,可我却不怎么聪明。我总想掀起一大片“波浪”,在课堂上,充分表现我的胆量与智慧。当数学老师提出一个全新的问题时,我却“三思而后行”。在左思右想之后,我刚想  相似文献   

6.
我是零蛋     
“我”的名字叫零,是数字王国里的一名成员。有些问题常常笑“我”是个零蛋,这倒没什么关系,谁让“我”本身什么也没有呢?不过,大家可别小看“我”,“我”的脾气还有点怪,弄不好会给你们学习带来麻烦或差错。“我”很乐意与大家交朋友,好吧,现在就将“我”在小学数学课本中的表现情况讲给大家听听  相似文献   

7.
毛荣富 《新读写》2013,(10):36-38
一 写作是表现自我的,文中即使不出现“我”,也是处处有“我”,就像巴金所说“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  相似文献   

8.
乌江的流水让我感到一丝神奇的力量,我回江东干什么?再统率江东子弟杀回来?再为了这个破碎的天下而去拼杀?为了生灵,我退一步。山开始明白,沉稳不是固执,水也终于流到我们心中,山和水终于相会了。散文是一种最接近生命本体,最能表现人们的丰富情感世界的文体,它是一种“自我”的文学,“个性”的文学。在散文里,“我”是被表现的主体,“我”是叙事的主角,“我”对一切有较深的介入,  相似文献   

9.
在《动物凶猛》中,王朔通过“我”回忆少年的“我”,运用反讽的黑色幽默将那段荒诞的时代与当下时代相串联,让我们与“我”一同经历与成长,“我”身上表现了时代的症候.本文采用拉康关于主体心理结构三个级别的理论从主体心理发生的角度来解读“我”的成长.  相似文献   

10.
春雨濛濛     
春雨润物细无声,老爷爷用他的行动感动了“我”,也教育了“我”。人物的精神品质在对比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章对此不着一字而褒贬分明。对“我”的心理描写细腻、生动,语言含蓄。  相似文献   

11.
家访是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部分学生不欢迎教师家访,原因是惟恐教师在家长面前“告状”。由此,在教育实践中,我尝试了“报喜式”家访,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的做法是:第一,出示“安民告示”。在每一学期初,我都告诉学生,老师这一学期会到你们家去家访,反映你们在学校的表现。老师要求你们从现在起为老师准备好家访的“礼物”,比如学习进步、比赛获奖、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等等。学生听后个个精神振奋,积极表现自己。第二,及时上门送“礼”。我在教育过程中随时注意学生的表现,努力寻找学生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审美主体意识在古代表现为“小我”和“大我”的对立统一,西方则表现为“有我”与“无我”的对峙相合。进入现代以后,西方审美主体意识发展呈现为人文价值内涵不断增殖的过程,中国在求索主体意识独立的过程中追赶着西方现代文学审美思潮。主体意识的不断提升是促进文学审美的独立自觉的根本驱动力。  相似文献   

13.
“我”这个称谓,人们时常会在语言表达时使用它。在课堂上,我常会说,“给我说”,“给我想”,“给我写”……“我”已经成为了我的口头语,成为了我教学语言的一部分。一个周四的下午,两节都是我的语文课。根据教学安排,我和学生们一起学习第17课《松坊溪的冬天》,对于像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自然是少不了朗读的。我在教学中安排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家评议。课堂上学生们表现得无精打采,很少有人主动去举手评议别人的朗读情况,即便发言也都是三言两语,草草了事。孩子们冷漠的表现,真令我大失所望。课间十分钟的时候,我主动向几名学生征求…  相似文献   

14.
说“事儿”     
“事儿”是“事情”的口语化形式,带有轻松的意味。例如: ①我跟你说个事儿。②我与你谈件事情。上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没有什么不同,只是语体色彩上有所差别。“事儿”和“事情”的差别不仅表现在语体色彩上,而且也表现在词义范围、用法、甚至词性等方面。一般来说,“事情”所包含的意思,“事儿”都具备:在使用的时候,后者可以替代前者,  相似文献   

15.
尹天慧 《今日教育》2005,(12):42-42
在艺术表现中,从提供“标准答案”变为共同“寻求新知”,同一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对同一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如聆听《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时,孩子们有的用手打节奏,有的随音乐欢跳,还有的用笔敲击文具盒。当音乐结束,大家谈为什么选择不同的方式表现“幸福”时,拍手的同学说:“我是根据题目表现的,”欢跳的同学说:“因为我感到幸福就欢跳起来。”击文具盒的同学说:“我把文具盒想象成锣,就章起笔击起来。”我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悟出:因为旋律中有连续的附点音符,所以产生了这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我能行”的提出,是希望通过教育,让我们的学生充满自信。我个人认为,教师在解读“我能行”这三个字的时候,有着一定的认识误区。这主要表现在教师重激励学生参与活动,轻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及活动结束后的肯定性评价,最后导致学生“我能行”的思想未能很好地培养。在课堂上,特别是在公开课中,面对冷场,科任老师经常用激励性的话语激励学生“:要相‘信我能行’。”可我们的学生却反映平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怎样才能使学生面对任何事都能表现出“我能行”的心态呢?我想,关于爱因斯坦三个小板凳的故事能带给我们许多启示。爱因斯坦在一…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其诗历来以平淡自然著称于世。笔者认为,陶渊明诗歌的显著特点是表现了诗人个体本身的安宁及精神困境方面的超脱,表达出真我的特点。通过作品的“真”来表现“我”的存在,也正是“真”的敞显,使“我”为之一亮,焕发光采。  相似文献   

18.
教育事例ABC     
“帮主”备忘录告别“残缺美”A生是新转来的插班生。一到新班,陌生的环境和“法”治的氛围令他无法有更多的“表现”。因此,他未引起我更多的关注。直到有一天传来一条消息才吓了我一跳,让我高度警觉起来———A生在组织成立“黑龙帮”,并自任“帮主”。说实话,我...  相似文献   

19.
高考作文最忌千人一面,众口一词,最欣赏“我手写我心”。你要想在作文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就必须“秀”出那个活脱脱的“我”来。记叙类作文通用的写作路径是:以记人叙事来表现主旨。为此,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露“我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对,这都是那些鲜艳的色彩惹的“祸”。所谓“野兽”,指的是这批艺术家对传统作品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不屑一顾,他们直截了当地将明亮、不协调的色彩碰撞在一起,以表现他们想要表现的——我的画由我的情绪做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