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中央电视台前新司评论部主任、现任该台副总编辑的孙玉胜,出版了检视和回顾他所亲历的央视新司改革历程的著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以下简称《十年》)。(三联书店(北京)2005年8月出版)尽管该书有着对  相似文献   

2.
自从1951年美国出现电视深度报道节目以来,美国各大商业电视网(比如CBS、ABC、NBC、PBS、FOX)等都相继推出了电视深度报道节目。到目前为止,美国著名且有代表性的电视深度报道节目主要有《现在请看》、《60分钟》、《夜线》、《20/20》以及《麦克尼尔和莱赫尔新闻小时》等。  相似文献   

3.
刘宏在《新闻战线》第4期上对电视能否作深度报道进行了探讨。尽管刘文强调,所谓能不能搞,“是指在现实中有多大可能性,并非从学术上说的”,但我还是以为,刘文实际上已经回答了他所提出的问题——能!谓予不信,刘文中所举的《社会瞭望》节目的出台,即是明证。因此,刘文所探讨的,其实是电视宜不宜搞深度报道的问题,归结起来,也就是两点:一是电视的深度报道能否达到不逊于报纸的深度报道的预期效果;二是在怎样的人力、物力、财力基础上,电视的深度报道才能站得住脚。对于第一点,即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问题,我以为刘文过份强调了报纸在深度报道方面的优势以及电视的劣势,恰恰忽略了它的另一方面,即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视,并不把提供娱乐作为它的唯一功能。  相似文献   

4.
笔者日前拜读了中央电视台孙玉胜所著《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颇有收益。他把中国电视的改革总结为十年一轮的周期特征,1983年、1993年和2003年。中国电视的第一轮改革体现在电视的发展体制上,第二轮改革则体现在新闻的叙述方式上,而第三轮改革则体现在新闻的报道方式上。这其中我们会发现,每一次新闻改革实际上都伴着电视理念的创新,可以说,电视理念的创新是电视新闻革新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如宏在《新闻战线》第4期上对电视能否作深度报道进行了探讨。尽管刘文强调,所谓能不能搞,“是指在现实中有多大可能性,并非从学术上说的”,但我还是以为,刘文实际上已经回答了他所提出的问题——能!谓予不信,刘文中所举的《社会瞭望》节目的出台,即是明证。因此,刘文所探讨的,其实是电视宜不宜搞深度报道的问题,归结起来,也就是两点:一是电视的深度报道能否达到不逊于报纸的深度报道的预期效果;二是在怎样的人力、物力、财力基础上,电视的深度  相似文献   

6.
十年前的1987年,新闻界内人士称为是“深度报道年”.“1987年的新闻改革,本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但它在新闻改革的历史上恐怕仍是重要的一页.今天我们只要一闭上眼睛,就可以想见那个沉闷的上半年和那个开朗的下半年.”(《新闻战线》1988年第4或第11页)那一年,以大兴安岭特大火灾的报道为契机,中国青年报的“三色”报道(《红色的好告》、《绿色的悲哀》、《黑色的咏叹》)使人耳目一新.中共十三大前,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此篇被认为是深度报道的代表2作,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之后,《命运备忘录…  相似文献   

7.
2002年5月15日,《人民摄影报》一版刊登了《组照的困境》一文,提出新闻摄影目前出现的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好的深度报道越来越少了”。文中以刚刚结束的2001年新闻摄影评选为例,《人民摄影报》第十届新闻摄影作品评选空缺的9个单项奖,无一例外是组照,第十二届中国新闻摄影作品复评暨2001年全国新闻摄影作品年赛的8个金奖全是单幅。 另外,中国第一家开辟专题摄影  相似文献   

8.
增加民生新闻的深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2001年5月18日湖南经济电视台开播《都市一时间》新闻节目,率先提出“民生新闻”的概念以来,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全国遍地开花,成为电视新闻业界的一个亮点。以《都市一时间》为例,央视索福瑞收视数据表明,该栏目平均收视率为5%~6%,最高份额达25%,收视排名位居湖南市场新闻类节目第一名。①电视民生新闻受欢迎的原因电视民生新闻受欢迎可以归纳为两个原因。第一,民生新闻使新闻真正成为普通大众的新闻。我国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基本形态是“官方新闻”,即用官方的语气报道官方的动态,用官方的口径宣传官方的意志。对老百姓而言,这种新闻…  相似文献   

9.
新论摘要     
谢耘耕、倪握瑜在《南方电视学刊》2006年第6期上撰写《2006中国电视报告》,从十个方面对中国电视的现状加以梳理,评价。其一,电视新闻领域表现平淡。各级电视媒体竞争分级化,形成全国性新闻与地方性新闻两大竞争领域。在全国性新闻市场中,央视仍处于绝2006中国电视报告  相似文献   

10.
社会新闻来自基层,离百姓生活最近,也新鲜生动。如果再善于深化新闻的主题,通过主题的升华来提高整个新闻的质量和高度,那将大大加重新闻的厚度与分量。对于电视社会新闻深度报道,揭阳广播电视台《民生热线》栏目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一、用思想寻找新闻,突破传统采访模式  相似文献   

11.
2005年元旦,东方卫视与新华社联合制作的新闻专题栏目《深度105》开播,这个每周播出一期的电视节目很快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据央视索福瑞调查,《深度105》栏目的收视率很快登上华东14个城市省级卫视新闻排名榜的首位。从中央电视台创办第一档深度报道节目《观察与思考》开始,中国电视深度报道节目已走过25年历史。目前,全国各电视台开办的深度报道栏目有50多档之多,《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等很多栏目都有十多年的历史,在中国电视界有很高的地位。《深度105》作为深度报道栏目的一个后来者,却能在这个趋于成熟的节目领域迅速脱颖而出,其…  相似文献   

12.
时统宇 《声屏世界》2002,(11):19-20
在2001年中国电视新闻奖的评选中金贵的一等奖出现了空缺——专题的一等奖只评出了两个。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我想结合这次评选,着重谈谈电视新闻专题最本质的特征——深刻和深度。什么是电视新闻专题?《中国电视论纲》中是这样表述的:“新闻专题是就某一新闻题材所作的深度报道,这种报道比较详尽且有深度,是对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充分报道。在时效上,它和消息最为接近,是报道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内容上它是消息类新闻简要报道的延伸、扩充,是较为详尽、全面的报道。”由此可见,本来意义上的新闻专题,强调深刻和…  相似文献   

13.
崔恩慧 《青年记者》2009,(16):37-38
1999年5月,福建电视台创办《现场》栏目,实质上已具电视民生新闻的雏形。2002年1月,中国第一个打出“民生新闻”招牌的电视节目《南京零距离》横空出世。2008年1月,河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正式更名为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全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民生频道诞生。这成为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稳步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1999~2009年是中国电视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其中电视民生新闻的曲折前进过程尤为引人注目。如今,站在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十年拐点处,电视民生新闻近期所表现出的新特点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这两年,电视民生新闻风行全国,从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到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从吉林电视台《守望都市》的扩版到海南电视台《直播海南》的筹办,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电视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  相似文献   

15.
电视民生新闻转型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新闻始于报纸,盛于电视,1999年6月,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夜航》栏目创办,迅速成为关注民生、反映民意的标志。电视民生新闻仅用几年时间,便风起云涌,领秀全国。历经十余载发展,电视民生新闻已成为电视新闻的具象符号。然而毋庸置疑,电视民生新闻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转型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6.
《视听界》2004,(6):90-91
2004年9期《中国广播》载有张勉之的章——《多元化、网络化趋势——面向未来的世界广播》,章说,放开商业广播、电视的第一位的好处就是可以为视听提供多元化的选择和多样化的服务。假如一个新闻事件发生,你不报道,他会报道;你用这种态度报道,他会用另一种态度报道。对于一个民主和开放的社会来讲,这也许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丁灿 《声屏世界》2004,(7):34-34
2003年,凤凰卫视中文台的《有报天天读》、湖南经济电视台综合频道的《12区》、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孟非读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马斌读报》等节目相继亮相荧屏,电视与报纸亲密接触,这既是新闻节目形式的一种创新,有利于拓展电视的生存空间,同时也是现代新闻理念——把观众的需求和满意度放在第一位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王新 《新闻前哨》2007,(2):14-16
20世纪80年代初,《吉林日报》、《人民日报》上刊登出自吉林省某局一名业余作者之手的假新闻——《钱被风刮跑以后》,当年还被评为全国好新闻,90年代被认定是一篇彻头彻尾的假新闻。2003年12月,知识出版社出版的《新闻采访写作——自学考试指导与题解》中,曾将其作为优秀新闻作品范文收入。2004年,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四年级教材竟然选它作课文。2005年6月8日至9日,中宣部等在京召开了“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7月6日,造假者“顶风作案”,出现了虚假新闻《山西左权县将建“新闻烈士陵园”》。《新闻记者》杂志从2001年起每年评选中国十大假新闻,泼杂志2006年中国十大假新闻新鲜出炉,包括小孩被肢解加上生姜等调料煮熟等等荒诞假闻榜上有名,过去的一年又是一个假新闻的“丰收年”。假新闻满天飞,令人防不胜防,稍不注意,受众就会上当受骗。由此可见:虚假新闻谬传之远。贻害之烈,人们决不可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19.
对电视民生新闻热的冷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生新闻是近来中国电视界颇为热门的一个名词,全国各地方电视台都在竞相开办此类节目,并将其作为新闻改革的方向和提高收视率的新的增长点。正如著名学者李幸在其《十年来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一文中指出的那样,中国电视正在经历第三次革命,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各地方台都出现了一种叫民生新闻的东西。这种民生  相似文献   

20.
王晓明 《视听界》2011,(3):120-120
策划“十年——一个传媒集团长大的轨迹”这个主题的时候,我的脑子里闪过两本书名。一本,是孙玉胜写的《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讲述了90年代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改造电视形态的诸多内幕,伴有作者的学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