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佳  周斌 《语文知识》2008,(3):16-20
近二十年来,学界对何其芳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这些成果包括深入分析“何其芳现象”,重新认识“独语体”,重新评价《画梦录》、《预言》等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科学总结何其芳文艺理论等几个方面。梳理何其芳研究的新成就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何其芳前后期的诗歌风格有着明显的变化,由《预言》的精致、唯美、绮丽、雕饰,到《夜歌》的明朗、质朴、直白,其诗风的变化以到达延安前后为界。本文试从何其芳的诗歌文本入手,循着何其芳的生活与情感的脉络,找寻其艺术风格嬗变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3.
李卉 《涪陵师专学报》2013,(4):69-73,136
自1930年代中期始,已有文章对何其芳的创作进行评论,民国时期的相关评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何其芳早期作品《汉园集》、散文集《画梦录》的评论;对何其芳延安时期文艺思想的评议;1940年代对何其芳散文及创作道路转向的评论。民国时期对何其芳散文创作的研究居多,有论者提出"何其芳体",因当时何其芳《画梦录》影响较大,成为不少散文写作者模拟的对象;而对何其芳创作道路转向,1930年代末期开始即有不少敏锐的评论者便已给予了相当的关注,一直延续到1940年代末;另外,何其芳创作的现代性、原创性及所受中外文化影响等论题,民国时期论者亦有所涉及。  相似文献   

4.
对于新诗,何其芳是杰出诗人,又是诗歌理论家。《预言》则是这位诗人的创作起跑点,是何其芳的第一部个集。《预言》中有作者为旧时代和自己唱的送葬歌,有精致与圆融的爱情诗;在意象营造,情调和气氛的创造上具有独创性。  相似文献   

5.
自1930年代中期始,已有文章对何其芳的创作进行评论,民国时期的相关评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何其芳早期作品《汉园集》、散文集《画梦录》的评论;对何其芳延安时期文艺思想的评议;1940年代对何其芳散文及创作道路转向的评论.民国时期对何其芳散文创作的研究居多,有论者提出“何其芳体”,因当时何其芳《画梦录》影响较大,成为不少散文写作者模拟的对象;而对何其芳创作道路转向,1930年代末期开始即有不少敏锐的评论者便已给予了相当的关注,一直延续到1940年代末;另外,何其芳创作的现代性、原创性及所受中外文化影响等论题,民国时期论者亦有所涉及.  相似文献   

6.
《何其芳全集》之外,有佚诗《梦歌》和《招》,佚文《论文学上的民族形式》和《曾经是地主的农民》。这些散佚诗文,对全面评价何其芳的文学创作活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欢乐     
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芦笛?还是从稷稷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温情的手?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会不会使心灵微微地颤抖,而且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欢乐是怎样来的?从什么地方?荧火虫一样飞在朦胧的树阴?香气一样散自蔷薇的花瓣上?它来时脚上响不响着铃声?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但它是不是可爱的,如我的忧郁?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出版的诗集有《预言》《夜歌》《夜歌和白天的歌》《何其芳诗全编》。欢乐@何其芳~~…  相似文献   

8.
李超 《现代语文》2006,(12):67-67
品味何其芳的《秋天》,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故作哲思,也不像他以前的诗作那样拘守于个人狭小天地,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缠绵悱侧于男女私情。它以直陈其事的写法,表现出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那栖息在农家的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眼中的秋天,创造出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摇荡着清远、恬静、轻柔的梦境。毋庸置疑,诗歌是何其芳最喜爱和最先运用的学样式,作为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何其芳的诗具有现代派诗的共同特征。这就是施蛰存指出的:“《现代》中的诗是诗,  相似文献   

9.
一娘子关前周立波选自《散文选》第 三册,上海教育出版社 一九七九年版。二★离不开你茹志鹃选自《散文特写 选》第三册,人民文学 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版。三汉摄港的变奏柯岩节选自《船长》 (散文集《奇异的书 简》)。四★我歌唱延安何其芳选自《何其芳选 集》第一卷。五★西湖漫笔宗璞选自《宗璞小说散 文集》。六★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选自诗集 《大堰河》。七★西去列车的窟口贺敬之选自《放歌 集》。八春蚕(上)茅盾选自《茅盾文 集》第七卷。九春蚕(下)(同上)一O★结婚现场会(上)马烽选自《19一一★结婚现场会(下)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 说…  相似文献   

10.
本借用社会心理学的角色概念与理论,分析、阐释解放区散家何其芳散创作的艺术命运,发现他的角色意识是从美的创造、抒写自我,经过展示苦难与评判现实,最后转变成讴歌光明、赞颂将领、嘲讽敌人、自我贬损的艺工作,角色意识的转变造成他以创作杂、报告学为主,自我抒情散逐渐萎缩,注重抒发对客观事物的实感,放弃了先前的审美精致与意境营造。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中国学发展史上,何其芳是一位产生了一定世界影响的诗人和散家。较长时期以来,不少研究都一直强调何其芳早期诗创作主要是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尤其是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是西方现代诗学的东土移植。何其芳早期诗创作虽然也学习借鉴了西方诗艺,但他毕竟是一位有着深深的民族传统学情结、丰厚的中国古代诗学修养的现代作家。他早期诗中的浪漫主义风格、象征主义、佳人芳草的结构范式以及诗化的散与独语体散等,都无不折射着中国传统学与民族诗学的深刻影响,显现着鲜明的民族风姿。作为一位带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走向世界的中国作家,其本土化创美倾向对当今正面临着全球化冲击的中国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何其芳建国前后接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过程和其言论、文章等的介绍与分析,认为何其芳作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主要阐释者,在接受和阐释《讲话》的过程中,坚持在原则上与《讲话》精神保持一致,但在具体分析文艺问题时,结合创作实践和文学艺术自身的规律、特点,相应地进行了创造性阐释.这也体现了何其芳文学思想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3.
何其芳是我国当代的一位著名诗人和文艺理论家。从诗人的角度来看,标志着何其芳一生进程的诗集是《预言》和《夜歌》。他的《生活是多么广阔》和《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这两首诗堪称其心灵美的双璧,诗艺美的姊妹篇。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诗人何其芳的早期爱情诗作,往往是在为他逝去的爱情吟唱挽歌。本文选取了其中的一首《雨天》,并结合何其芳真实的爱情体验进行解读,在理解诗人爱情感伤情绪的基础上,对诗人早期的创作思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人民共和国的初期(1949-1952年)岁月里,作为新政权体制内的重要文艺理论家,何其芳如何看待对他作为马列学院文化教员的工作安排,以及他此时的文学处境和文学心境,一直是研究界没有深入探讨的学术问题。论文以1952年1月9日何其芳致巴金信札的考释为中心,试图考察何其芳的《预言》情结及其当代命运,并指出夭折的《预言》修订版在何其芳的文学生涯中的特殊意义,以及在现代思想史中的特殊价值,从而反观他在此时期的文学创作与工作境遇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6.
1977年1月,在何其芳不幸逝世以前半年,他写下了一篇长文《毛泽东之歌》。在文章的末尾,他满怀深情地写道:“毛泽东思想的阳光使我们温暖,使我们生气勃勃,使我们像绿色的植物一样茁壮成长。”“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一个真正受到毛泽东阳光照耀的人,他的肉体可以衰老,但他的精神却永不衰老。”这是何其芳总结其一生的真切感受。他刻苦虚心地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并曾有幸受到毛泽东的言传身教,是毛泽东文艺思想,乃至整个毛泽东思想的忠诚的实践者和出色的阐发者。从何其芳身上…  相似文献   

17.
历来的研究者们都把《预言》作为何其芳前期创作的代表作,而把《夜歌》视为中期的代表作。确实如此,《预言》和《夜歌》奠定了何其芳在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从《预言》到《夜歌》无疑是经历了一次质的飞跃,那么,这两个时期的转折点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与其说是一向为研究者们较多注意的《还乡杂记》,不如说是《画梦录》更为恰切。从何其芳的创作发展史来看,从多方面的意义上讲,《画梦录》中不少篇什与《预言》中的若干诗作差不多同时,在思想与艺术上颇多息息相通处。而且它又是通向延安,通向《夜歌》的阶石。  相似文献   

18.
何其芳在1932年一共写了两首《秋天》,前者写于6月23日,后者写于9月19日晨,为了加以区别,两者分别用《秋天(一)》和《秋天(二)》为题。这两首诗都收入作者的第一部诗集《预言》。  相似文献   

19.
怀想故乡,慨叹人生是陆蠡散文的主要思想情词,艺术上则明显受到何其芳《画梦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第五册《〈还乡梦〉自序》一文的注释中把何其芳的作品《画梦录》解释为“诗集”,这是不对的。何其芳以其热情奔放的诗歌享誉诗坛,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同时他还是一位散文大师,《画梦录》就是作者的第一本散文集。《中国现代散文120家札记》一书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