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本文以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为主题,以先秦文献为线索,对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作了比较全面的把握,并分析其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历史上,法治和德治一直是治理国家的两种根本手段,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对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我们所说的“以德治国”.并不是只有中国传统的儒家“德治”思想这一理论来源,不应谊把今天的“以德治国”看成只是对古代儒家“德治”思想的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德治”思想扬弃了孔孟儒学“德治”思想的“天人合一”的神秘主义成分,以“天人相分”为理论形态,以“公天下”的郡县制为具体内容,强调“德治”思想不是“圣人之意”的体现,而是社会历史发展之“势”的“生人之意”的产物。柳宗元提出“官为民役”的社会理想,以“利安元元”为职责,从政治、经济上宽民、惠民,对超经济剥削的赋税制度发出了“苛政猛于虎”的猛烈批判,把儒家“德治”思想上升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4.
社会稳定,是历代统治者所致力追求的政治思想。与前代相比,董仲舒的社会稳定思想因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独有的特色,强调居安思危主安。董仲舒长治久安思想的中心是由任刑罚而重德治的政策性转轨。需要强调的是:董仲舒的德治思想并不是先秦儒家道德政治的简单复归,他的创造性贡献在于;将先秦儒家以“修身为本”的单一化约束机制 为思想与度制相结合的双轨化社会制约体制。  相似文献   

5.
赵炎  丛培波 《山东教育》2005,(11):36-37
2002年12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依法冶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德”冶思想是我国古代儒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冶,强调的是道德感化。封建统冶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需要,将儒家的“德治”思想与“人治”思想等同,使其具有了鲜明的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我们应汲取其合理成分,抛弃其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内容,形成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家官德思想顾名思义就是指先秦儒家关于古代官员道德的思想,又可以理解为先秦儒家的政治道德思想,是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时代发展的今天,重温先秦儒家官德思想的价值意蕴,以先秦儒家官德思想审视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之流弊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实际对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做出有益的思考和探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既是儒家传统政治道德思想现代转生的价值诉求,也是以儒家传统政治道德思想为借鉴匡正公务员职业道德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7.
把依法治教和以德治教紧密结合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治”是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孔子和儒家是“德治”的倡导者。孔子所说的“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话包含的思想,可以看作是古代“德治”思想的基本代表。孔子和儒家“德治”思想的主要缺点是:第一,与封建的法治一样,本质上也是“人治”,是皇帝一人家天下之治;第二,轻视法治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把道德的地位抬得过高,有道德万能论的倾向;第三,儒家的德治强调施“仁政”,但在实际生活中,封建统治者对广大老百姓的“仁政”从未真正施行过,德治首先是“治民”,因而具有…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德治源于儒家学说。儒学由孔子创建,经孟子、荀子等人的丰富发展,在先秦就已经形成以仁为核心的比较完善的德治思想体系。儒学自汉武帝采纳以后,德治教化成为治国之道.历二千多年始终占主导地位。儒学德治思想对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对推动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对中华民族的统一和绵延不息以及民族精神的形成起到巨大的作用。但儒学成为官方哲学后,到封建社会后期逐渐衍变为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工具,某些方面产生了异变和僵化,至清末逐渐走向衰颓。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但也需要德治,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时代呼唤道德重建,儒学德治思想经批判继承后具有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德治思想的社会政治依据,性善论是其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仁政论是其德治思想的归宿,但孟子的德治思想与当代的以德治国又有根本区别。民本思想进步性表现在“民贵君轻”和对“天、神、鬼”观念的突破,因此它在历史上对统治了台国安邦起到极大的作用。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德治思想对今天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0.
儒家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最具进步性的永恒的思想主题,它是以人民为国家政治本体的一种思想体系,是近现代民主的原初观念形态。民贵君轻、民心向背决定政治成败是孟子民本思想的基本理念,孟子为提倡民权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并提出了以保民、养民、教民为基本内涵的民生主张。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德治思想对今天贯彻建设和谐社会的方略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本文就民本思想的含义,以及政治领域的仁政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孟子“民本”思想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