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集中存在着诸多的以相同或相近事件为原型的“同题故事”,并且这些故事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笔下呈现出迥异的面貌。文章从故事情节、文学趣味、细节描写三方面对魏晋南北朝小说集中先后出现的这类故事进行比较研究,从微观角度进一步分析出其中存在的细微差别.透视出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在艺术效果提升方面的逐步发展和可喜进步,进而探究造成这一文学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2.
张雪 《天中学刊》2014,29(6):16-19
木兰故事中的孝文化主题是木兰形象成为文学文化史上典范人物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木兰故事在千余年的流变中一个始终较为稳定的主题.从北朝的《木兰诗》到清代各种小说戏曲,历代叙述者们都试图采取不同的角度和方式阐释木兰的孝行.从孝文化的角度关注木兰故事,分析其生成、发展、兴盛的演变轨迹,进而揭示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对于木兰故事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女性易装现象,其中尤以木兰、娄逞的故事流传较广.本文拟对历代女性易装现象做一整体梳理,并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对其做整体观照,考察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易装现象所反映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女性易装现象,其中尤以木兰、娄逞的故事流传较广。本文拟对历代女性易装现象做一整体梳理,并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对其做整体观照,考察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易装现象所反映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5.
《集宁师专学报》2019,(1):18-22
元明时期产生了大量的通俗文学,抢婚故事在这些通俗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在狂欢诗学的视野下,可以看到元明时期的抢婚故事具有鲜明的狂欢性,双重性的故事人物、独特的狂欢时空及狂欢体裁在元明时期的拓展都显现出这一时期抢婚故事的狂欢性。  相似文献   

6.
通俗文学的渊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早的通俗文学是古代神话。“汉乐府”、“志怪小说”、“轶事小说”是两汉六朝通俗文学的标志。标志唐代通俗文学成就的主要是“传奇”和“变文”。宋代的通俗文学以话本小说和说唱诸宫调为代表。元代的杂剧当属于通俗文学范畴。长篇章回小说、神魔小说、言情小说、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等的涌现,使明代通俗文学呈现一片繁荣景色。清代通俗文学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达到了新的高度,侠义小说和谴责小说的问世是近代通俗文学的特色。当代,通俗文学蔚为大观,关键在于提高创作质量。  相似文献   

7.
提高通俗文学水准有两条通途 ,一是提高文学品位 ,一是提高文化价值。通俗文学属于简单文化和俗文化。具体表现在它的来源和产生、文化诸要素构成、所担负的功能、所运用的技巧、所表现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等方面。将通俗文学划为简单文化和俗文化是指通俗文学审美形态的初级性、基本性、普遍性 ,优秀的通俗文学同样包含着人们所需要的文化价值。给予通俗文学以恰当的文化定位 ,是关系到正确地发挥通俗文学文化价值的重要所在 ,是正确对待通俗文学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
通俗文学的文化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通俗文学水准有两条通途,一是提高文学品位,一是提高文化价值。通俗文学属于简单文化和俗文化。具体表现在它的来源和产生、文化诸要素构成、所提负的功能、所运用的技巧、所表现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等方面。将通俗文学划为简单文化和俗文化是指通俗文学审美开矿的初级性、基本性、普遍性,优秀的通俗文学同样包含着们们所需要的文化价值。给予通俗文学以恰当的文化定位,是关系到正确地发挥通俗文学文化价值的重要所在,是正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儿童文学蓬勃发展,美国出版了一系列木兰儿童绘本。在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上映之前,这一直是木兰故事在美传播的重要途径。儿童绘本作为一种图文相间的特殊文本,在对木兰故事"易装"主题的凸显上,有着其他文本无可比拟的优势。本文试图从服饰与性别身份入手,探讨木兰"易装从军"这一看似"性别僭越"行为的"合理"本质,进而揭示木兰难以走出的性别困境。  相似文献   

10.
<正> 这些年最时髦的人物是那些身高体壮、西装革履,囊资丰厚,常常出没于舞厅饭馆的“倒爷”;这些年最畅销的图书是那些言情武打、侦被公安、印制粗糙,常常出现于个体书摊的“通俗文学”。正如“倒爷”们的文化水平、举止风度可以用“低俗”来概括一样,通俗文学的名目的本身就标明了它的特征。可以说,“倒爷”与“通俗文学”的“俗”,正是一种代表着俗文化观念的两种不同表现形态,当“倒爷”伴随着商品经济“放活”而出现时,通俗文学也已经作为商品经济时代的一种商品形式出现了。正是这样,我认为,商埠意识与通俗文学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通俗文学是商埠文化意识在文学领域的特殊表现,是商埠文化的应运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