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流行,各种网络语言层出不穷,有些网络语言逐步稳定并进入现实语言。本文简要地对"各种+NP"、"各种+VP"、"各种+AP"用法和含义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现代汉语动词"有"的词义发展和例释粤方言"有+VP"结构中时态助词的用法,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通过语言接触和语法化过程,提出现代汉语"有+VP"结构的出现表明了体标记"有"存在的可能性,并分析现代汉语"有+VP"结构出现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3.
潘明珠 《考试周刊》2015,(17):171-173
本文刻画了"小心+VP"结构的具体用法,将其分为状中结构中的"小心+VP"、述宾结构中的"小心+VP",后者又分为表"提示"和"警告"两类。分析了目前常用的对外汉语教材、大纲中该知识点的设置,通过测试了解中级水平留学生对本结构的掌握情况,最后结合具体偏误给出了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4.
"给予"类三价动词有两种基本的句式结构:"NP_1+VP+Np_2+NP_3"双宾格式和"NP_1+P+NP_2+VP+NP_3"格式。本文根据萧国政先生的传息语法理论,对这两种基本式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配价成分可缺省与不可缺省的情况做出解释。配价成分能否缺省,即NP_2或NP_3在具体的句子中被省略后句子是否仍然成活,这不仅取决于句子的语形结构和语义结构,还取决于句子的语息结构。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平遥话、山西民歌以及历史文献,分析"来"的一些生僻用法--这来+AP/VP,那(兀)来+AP/VP,老来+AP,多来+AP/VP,NP+来+AP。这些用法鲜有人专门探讨,而它们对全面认识"来"的语法体系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6.
基于"潜在歧义论"观点,现代汉语中"NP+自己+VP"结构是一种潜在歧义结构。从运用义项和语义特征理论角度分析,"自己"在"NP+自己+VP"结构的主谓句中的语义指向有前指主语NP和后指谓语VP两种可能,"NP+自己+VP"结构在实例化为具体语句时,因动词V蕴含的语义特征有[+单方主体]、[-单方主体]之别,从而影响着"自己"的语义指向归属。  相似文献   

7.
关于"给+VP"中"给"的作用,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研究成果众多,但观点众说纷纭。我们沿着"给"的虚化轨迹分析发现,"给"在"给+VP"中其实是一种转喻用法。统计语料分析表明"给"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充当焦点标记;二是激活"给"事件,使"给"事件与"给+VP"结构中的其他事件生发交互作用,并将作用的结果置于句子的焦点位置上。  相似文献   

8.
近来,网络媒体上非作格动词性成分带宾语现象日益增多。首先分析了NP1+VP+NP2的论元结构,认为NP1为表示人的名词性成分, NP2为表示人或处所的名词性成分,而动词VP为在语义上关涉两个名词性成分的协同动词、针对动词及一元二位动词性成分。然后分析了NP1+VP+NP2结构的构式义,觉得当VP为针对动词及一元二位动词性成分时, NP1一般为得失主体。而当VP为协同动词性成分时,则VP1、 VP2都可以为得失主体。最后通过NP1+VP+NP2结构分析三个平面的关系,认为语义是语用的一个基础,而语用又是影响句法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频率统计的方法,以《王朔文集》(第四卷)中的"去"作为语料,对其进行穷尽性检索,并分析了"去+VP"和"VP+去"的语义特征及用法,然后在考察语料的基础上总结了"去+VP"和"VP+去"用于将来时制的表现手段。综合来看,"去+VP"和"VP+去"中的"去"在大多数情况下仍具有位移趋向的意义,"去"正处于语法化的过程中,还没有完全虚化为一个专门的将来时制的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10.
网络的快速发展促使语言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各种"的常规用法是后接名词性成分,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中出现了大量"各种"后接"非N"结构的新用法,如"各种+AP、各种+VP"等。这些新用法在语义、语法语用上都具有新的特点,其产生与其语义、语言环境以及文化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考察了宁波方言中助词"仔1"和语气词"仔2"在各类句法结构中的分布情况和具体用法."仔1"主要分布在"VP1+仔1+VP2"和"VP1+C+仔+VP2"格式中,表"实现义"或"持续义". "仔2"主要分布在"S+仔2"和"S1+仔2+S2"格式中,主要的功能是表示语气、句中提顿、作主题标记.  相似文献   

12.
与普通话中相比,淄博方言中的"来"字具有更加丰富的用法和表达效果,本文重点探究"把NP来VP+补语"结构的结构类型、句法功能以及语用意义以及"来"充当语气助词时表达的语用色彩两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认知语法情境植入理论视野下探讨情态动词"能"的情境植入功能和结构"NP能VP"的语义建构过程。在认知语言学情境植入理论框架下,情态动词"能"充当一种情境植入成分,和"VP"形成的"能VP"结构则为被植入情境的结构。"能"在不同语境中分别赋予"NP能VP"结构植入潜在能力、道义力和认识判断力,从而使得"NP能VP"结构的语义凸显为非现实过程。  相似文献   

14.
"到+NP+VP"中"到"的词性有动词说和介词说,目前趋于介词说。但是,大家并没有很好地从方法上证明。同时"到"作为动词,相关结构的处理没有弄清楚。本文从动词的特征入手,通过比较,论证了"到"的动词性质,"到+NP+VP"结构中"NP"主要有时间和处所两种类型,"到+NPc+VP"是连动结构,"到+NPs+VP"是紧缩结构。  相似文献   

15.
"好"位于谓词性成分之前构成"好+VP"结构.读上声的"好"在"好+VP"结构中表达"便于、宜于" "可以、值得"和"容易"等意义.读去声的"好"在"好+VP"结构中可以表达"某种情况容易发生"(VP受"好"的修饰),也可以表达"喜欢"(VP是"好"的宾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同样的"好+VP"结构形式有可能表达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语义角度考察一M+VP结构的语义特征,受[一+M]修饰的VP,其作用在于表达说话人对事物的评价;同时也考察了"一 M+VP"与"VP+一M"结构的不同;最后阐述了受[一+M]修饰的中心语VP的类型.  相似文献   

17.
皖北方言的"很+VP","VP"的范围远比普通话要大,动作动词可以自由地受"很"修饰。导致差异的主因在于皖北方言"很+VP"中的"很"有不同来源,修饰动作动词的"很"源于元代虚化的"狠",与普通话用法相同的"很"是明清以来程度副词"很"的历史延续。历时考察表明,"很"与"狠"的分工基本形成,但是原始意义的"滞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现代汉语"很+VP"中程度副词"很"的认定。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汉语诗歌中,"在+方位短语"结构存在大量非常规用法,主要包括"在+方位短语"的非常规组配、"在+方位短语"的非常规省略、"在+方位短语"与其他成分的非常规语序、"在+方位短语"与其他成分的非常规搭配等四种类别。这些用法之所以产生,是受诗歌语言追求陌生化、充满想象力、具有韵律性等特点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9.
《河西学院学报》2022,(1):69-76
"很+量成分VP"以"很……量成分"为焦点框架,实现量级互动,达到量的"中和"。文章从该构式群的结构形式和语义特征、语用意义和语用动因几个方面重新挖掘,认为构件"不定量VP"的语义内涵为[-极端量][-真实量],构式整体表达主观高量。"很+不定量VP"通过量的迂回表达,达到传递主观感情、凸显VP性状、委婉柔化语气的效果,是一类具有反预期/合预期的语用意义的构式。背后的语用成因有来自认知和礼貌原则的因素。量范畴和情态之间是一个连续统:高量>夸张强化>主观性、委婉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梳理了目前关于"V+个+VP"结构的研究成果,对目前一些主流对外汉语教材中"V+个+VP"的注释情况进行了小规模调查,并依据研究成果对"V+个+VP"在教学中的实践进行了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