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语教学第一位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汉语言能力,应该说,“工具性”是语教学的本质属性。但从上世纪50年代始至今,在语教学中,“工具性”就从没有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过,这不能说不是语教学的悲哀。  相似文献   

2.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从课的起点看一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又不是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有人称为教学内容“前置”,即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被提前到第一课时,而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目标却没有进行或匆匆走个过场,这就使第一课时被上得“太胖”。这种“太胖”了的第一课时。老师们看了之后,都会心存疑惑:第一课时这样上,第二课时干什么?导致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教者缺乏课时观,课时目标如雾里看花,模糊不清。[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一个“新”字,体现一个“改”字。本人在教学中对器材进行了创新,大胆地在传统教学器材上做出突破、发展,注意就地取材,利用废旧物品自制器材,一物多玩,以此设计不同的活动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丰富想象空间,开阔视野,培养动手动脑,创新思维能力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让幽默为生物学教学增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中没有幽默是乏味的,课堂上没有幽默是枯燥的。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就曾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实践证明,课堂上教师和谐地运用和创作幽默,可使教学增辉。  相似文献   

5.
一、一个古老而又富有时代特征的命题   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和方法在我国源远流长。我国古代诸多教育家对启发式教学就颇有研究。从先秦教育家的著作中,特别是孔子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窥察到启发式的成功运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等等关于启发式教学的论述,就是这位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教育家提出来的。在《学记》这部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比较系统完备的以教学论为主的教育论著中,包容了丰富多彩的启发式教学思想,许多理论至今仍然行之有效。例如:“善问者如攻…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国外就倡导“快乐体育”“终身体育”,而国内仍以“军事化管理、竞技化体育”为教学理念,体育教学倾向于竞争性的体育技能培养。新课程明确了体育教学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它适合所有学生,要求所有学生全面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中,最难的莫过于作文教学。对于教师来说,难教,对于学生来讲,难学。作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想让学生喜欢上作文,必须上好第一堂作文课,让学生在第一堂课上就对作文产生兴趣。今天我就从我的教学体验中谈谈怎样来上好第一堂作文课。  相似文献   

8.
王玲 《贵州教育》2012,(16):45-47
在许多纷繁的公开课、研究课的教学中,第一课时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即使执教第一课时,也总是让人觉得太“胖”。那么,第一课时的教学到底应当怎样上呢?2011年11月份,我有幸参加了“贵州省第四届小学语文科优质课大赛”,让人欣喜的是,大赛组委会下发的文件要求我们探讨如何上第一课时。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大力提倡“成功体育”教学和倡导“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中,体育游戏作为体育教学的一种手段,从形式和内容上越来越受广大体育教师的重视。而形式和内容的选择是与教学的具体任务相联系的,常见的游戏教学形式有下列六种:  相似文献   

10.
朱建宏 《云南教育》2001,(20):34-35
随着各行各业改革的深入发展,初中语文教育也出现了改革的崭新局面,在教学方法上“百花齐放”。教学设计是教学方法的直接反映,在既定条件下,决定着教学效果的优劣。一、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观强调“教”的重要性。《广韵》谓教,训也。《说文解字》对“教”的理解是“上所施下所效也”。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和“师道尊严”就成了传统教学观的核心。我们设计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由过于重“教”、重“知”变为重“学”、教“思”,坚持将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  相似文献   

11.
张彦钗 《河北教育》2005,(18):32-33
一、 教材冀教版(初中)第一册(上) 二、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能听懂对话录音,能用“When is…?,”“What color is…?”造句。能就本课话题,创造性地自编对话。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读、写,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知道了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个位上的几就表示几个一的基础上进行本节课的教学,以下是甲乙两位老师执教进节常规口算课的教学片段对比设计。  相似文献   

13.
对于刚刚走上三尺讲台的新教师来说,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将面临许许多多的“第一次”,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构成新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的亮丽风景。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生物新教师要快速成长,应从十个“第一次”入手,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相似文献   

14.
初中《物理》人教版第一册第九章“力和运动”中的“惯性”一节历来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对“惯性”概念很容易就能背熟,但一接触到实际问题,就犯经验性的错误,为使学生正确理解惯性概念,在教学中必须讲清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亮相作为一种无声但有效的教学语言,是教学组织的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目前教学亮相艺术中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起立”。从教师宜布上课(或下课),学生起立,教师环顾一周再请学生坐下,整个过程不过七八秒钟的时间,然而就是这再普通不过的几秒钟里面,却蕴涵着教学组织艺术的很多学问,我们绝不能轻视这几秒钟的教学意义。 第一,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完整性与规范性。 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在有限和固定的时间内进行的,所以“起立”这个环节就成了一堂课始终的标志。成了对教师和学生同样有约束力的有始有终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6.
如果我们把数学教学流程看作一条“线”,那么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活动就可以看作一个个“点”。数学教学就是由这样许多个“点”聚变而成,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活动“点”的质量影响着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师惟有下“点”上功夫,才能使数学教学更有“优点”或更具“亮点”。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灵活运用“点化”艺术呢?下面笔就结合杨绘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一课进行“点评”。  相似文献   

17.
在近几年的作文教学中.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我对这样一种作文现象深感忧虑。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学写作文开始,就开始接受一种“正规”的作文教学。各类文体应该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即所谓的“三段论”,然后再记住大量的成语、形容词,分门别类地抄写名言警句,再背诵大段大段的优美词句,即所谓的“积累”。一旦作起文来,首先用“三段论”搭起框架,然后把“积累”的东西熟练地填充进去,如同工厂流水线上制造机械,千篇一律,一  相似文献   

18.
郭根福 《四川教育》2002,(12):38-39
习作教学的价值观:从人文分离走向人文合一《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次提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我认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就习作教学而言,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写什么、怎样写”;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习作教学而言,就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写、将会怎样去写”。这两个问题是构成完整的习作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习作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问题,实质上是作文与做人的关系问题,两者的辩证关系应该是“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也…  相似文献   

19.
机械制图课程历来就推崇“讲四练六”或“讲三练七”的教学要求。既便在这样的传统教法中,讲,多是由老师在课堂上单向灌输。练,多是以木质、铝质模型作为“零件”画图。我认为,制图教学比较脱离工程实际,有违“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规律,尽管讲三练七,学生依然感到空间概念不好建立,难学难画,对读、画生产用兰图的能力就更差。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营造贴近工程实际的制图教学环境。一、绪论课,以参观机械加工车间为主,使学生对“图纸是工程语言”有感性认识,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机械制图课程一般在第一或第二学期开设,…  相似文献   

20.
一位语文教师说:“第一课时无非就是破题读文,总体感知,教字教词,扫清障碍而已。只不过每个第一课时都这么上,教学实在没劲,学生也没有兴趣。”应该说,这位教师的话一方面揭示了第一课时的一般教学程序和任务,另一方面,从“每个第一课时都这么上”也反映了当前第一课时教学的普遍性问题——僵化(对第一课时的划分界限的认识僵化)、简单化(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理解简单化)、模式化(对第一课时教学方法的操作模式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