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人为本"是目前高校教育的主要方向,也是高校管理和教育的本质要求的体现,是充分体现个人价值,挖掘个人潜力,从而使个体在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就要求高校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最大的人本管理效益,从而体现"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理念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前高校人才流失的原因主要有薪酬待遇问题、自我价值实现问题、制度与管理因素、观念与文化因素等.为促进高等教育的持续、和谐发展,防止人才流失,应树立并坚持"以人为本"的师资管理理念,构建柔性激励机制,关心知识型人才的身心健康及其精神生活,为之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和人文环境.以提高人才的忠诚度.  相似文献   

3.
正社会主义建设中应该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高等院校在学生管理的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成才提供应有的发展空间。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高等院校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  相似文献   

4.
人本理念即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马克思理论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精髓。高校辅导员作为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的学校管理者,应该将人本理念应用于高校学生事务的日常管理中,重视学生个人价值,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因材施教,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完整;搭建平台,为大学生创造锻炼能力、施展才华的舞台;以人为本,激发大学生潜能,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德育是我国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高校德育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过度强调德育目标的社会价值而忽视其主体性价值,德育与现实生活过度分离。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使德育与被教育者紧密结合,使高校道德教育成为主体获得幸福的手段。因此高校德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创造幸福德育的环境基础;使德育回归生活,以实现学生的角色自我与个性自我的统一;发挥德育教师主体作用,以实现自身与学生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地深入,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高校教育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需要改变人才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以人为本是当前高校教育和管理中,主要采用的一种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可以充分地实现人的价值,并实现高校人才教育管理的价值。为此在高校人才教育中,坚持以人文本的教育管理模式,在其人才培养中,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以人为本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价值及应用措施等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顾祝文 《文教资料》2012,(18):161-162
"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具有重要性,是指导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既是强国人才战略的需要,也是高校在新形势下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但目前高校的教育管理还缺乏"以人为本"的精神,本文针对现状提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差异等建议,使"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已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理念.学校管理以人为本有利于建立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这种符合科学的发展教育理念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但从实践来看,有些学校管理者误读了这一理念,"以人为本"走向了极端.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的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只有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现代高校管理工作进行多层次解构,从"建构主体"、"文化定位"和"决策发展"等三个方面挖掘其价值对称点,进而对未来高校管理"以人为本"价值进行延伸思考,以此反思管理决策,服务"以人为本"理念创新及行为研究。总之,在高校管理中融入"以人为本"理念,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价值具体化,更加切合教育"育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高校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我国高校要注重对高素质人才的大力培养。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需要,使大学成为人才的主要输出地。通过分析"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必要性,从教育管理主体、方式和模式三个方面分析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发展举措,旨在从管理本体出发,进一步推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2.
“人文奥运”与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奥运反映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确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民族文化理念。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与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相融合应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当下,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而且是中国治国安邦的原则,为此,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大提升与发展空间。改善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水准,使其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不仅可以打破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瓶颈,也可以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校培养的高等教育人才更好、更全面发展。本文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构建原则、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表征、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着手,进行"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分别对"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实行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要求各个高校培养出更高素质、更综合性的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地为国家输送人力资源。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就必须灌输"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大学生作为教育管理工作的主体,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就要求各项工作从"事"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文章从"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性出发,阐述其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接着分析现阶段我国高校"以人为本"观念落实的具体情况,最后提出高校为提高"以人为本"理念采取的具体方法和途径,为提高教育工作水平,实现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已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理念,学校管理以人为本有利于建立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这种符合科学发展的教育理念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但从实践来看,有些学校管理者误读了这一理念,“以人为本”走向了极端。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在不断地探索与发展。尤其是党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兴起了管理理念的改革,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在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于是,高校班主任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中坚力量,开始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探索。但是,由于一些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高校班主任对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认识还不充分,导致管理理念并不完善,实施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并没有真正的实现以人为本。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探索,切实提高高校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进一步发展。基于高校班主任工作中管理理念的现状,分析了完善高校班主任工作中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加强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具体对策,为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进一步发展以及高校班主任工作效率的提高,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已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理念。学校管理以人为本有利于建立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这种符合科学发展的教育理念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但从实践来看,有些学校管理者误读了这一理念,“以人为本“走向了极端。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校的管理理念也不断更新。传统模式下服从与被服从的落后理念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模式。它以人的行为与心理规律为基础,运用非强制手段,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将组织意识逐渐转换为自觉行动。柔性管理主要采用暗示、教育、引导和激励方式,充分增加学生的自我约束和管理积极性,促使学生自觉接受规范化管理。进而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提高学生的行  相似文献   

19.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以人为本"需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本”既是一种发展观,也是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高校是学术性组织,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以人为本”的内涵应表现为以学术人才为本、以拔尖人才为本、以青年人才为本;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以人为本”存在诸多制度制约,而推进“以人为本”的实现首先需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相似文献   

20.
人性化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不仅要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要求,也要体现对师生个体价值及人格尊严的尊重,也是对个性的存在价值及对个性充分发展的重视.提出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人性化要建立在人性价值实现的基础上,在树立"以人为本"、柔性管理、民主管理的理念的指导下,建立和实施科学的人性化大学教学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