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长期以来,关于护国战争的领导权问题,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本文也准备就这一问题谈点自己的刍荛之见,以就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护国运动与护国战争 在探讨护国战争的领导权问题的时候,首先必须搞清护国运动和护国战争的各自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护国运动和护国战争是两个具有不同含意的概念。护国运动是指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帝制自为为主要目标,以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一次革命运  相似文献   

2.
一九一五年在云南爆发的以反对袁世凯帝制为主要内容的护国运动,曾被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称作“第三次革命”。它推翻了洪宪帝制,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其伟绩永垂史册。 梁启超是护国运动的主要策划者和组织者之一,扮演了护国军军师的重要角色。然而,  相似文献   

3.
1915年末,正当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统治集团加紧进行复辟帝制活动的时候,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一场全国性的革命运动——护国运动。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护国运动最后粉碎了袁氏洪宪帝制的美梦,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得以复生,避免了巾国近代历史的一次大倒退。在这场反袁斗争中,地处祖国边陲的东北各族人民亦奋臂相从,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先后在奉天的辽西、辽东、辽北等地组织了反袁护国军,进行了讨袁活动,有力地配合、策应了国内其它地区的反袁斗争,这其中以辽东护围军起义的规模、声势为最大。多年来,史学界限于缺乏历史材料等原因,未能  相似文献   

4.
中华大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资产阶级独立领导的一次大革命,其主要进程是从武昌起义到军务院撤销,其主要阶段有辛亥革命、洪宪复辟和护国运动三个阶段,其主要目标是推翻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主要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我认为,为了进一步广泛深入地研究中国资产阶级独立领导的这一次大革命,充分阐述其在中国近代史上和在世界近代史上的地位,就不能再把辛亥革命、洪宪复辟和护国运动割裂开来,作为三个各自独立的历史事件来研究,而要看到这三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历史事  相似文献   

5.
唐继尧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复杂的人物,一方面他拥护袁世凯,镇压革命;另一方面却打起反袁旗号,发起护国运动。史学界对其评价分歧颇多。缘于此,分析不同时期唐继尧的思想主张及政治活动,探讨护国运动前唐继尧思想演变的历程,有助于对其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6.
云南护国起义发端于一隅,扩展至全国,形成轰轰烈烈的护国战争及护国运动,最终推翻了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封建、独裁、专制的洪宪帝制,捍卫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成果——中华民国。云南护国起义是20世纪初叶,中国资产阶级联合发动,领导和参与的一场爱国的、民主的革命运动;云南护国起义表现了云南各族人民的革命首创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云南护国起义再次证明了广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伟大创造者和真正主人。云南护国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尤其是云南近代史上的伟大事件,其功绩将永垂青史,光照春秋。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现代史》(试验修订本)上册第9页介绍护国运动时写到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宣布取消帝制 ,但还想继续当大总统。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民将反袁斗争进行到底 ,不久 ,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学生们就发问 ,护国运动到底是怎样结束的?袁世凯是死了 ,领导护国运动的那些将领是怎样结束军事行动的呢?而课本和教学参考书都未提及。下面就这个问题简单介绍一下。1916年6月6日 ,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死去。6月7日 ,黎元洪依法就任正式大总统 ;29日宣布遵守《临时约法》继续召集国…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课中说:“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引发了全国规模的反袁护国运动。孙中山等革命派积极参加了这场运动。”是说的“积极参加”。而多数教科书和辅导资料重复以前的观点,认为孙中山领导和发动了护国运动,有的表述则含混不清。  相似文献   

9.
云南陆军讲武堂存在时间长、规模大、培养人才多,在中国近代军事学校教育史上很有影响;在军事教育与学校管理方面很有特色。云南陆军讲武堂革命师生组织策划并参与了云南辛亥革命和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云南陆军讲武堂在军事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予我们今天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是我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其功勋和业绩堪称永垂不朽,已为世人所公认.然而,在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的斗争这一重大问题上,不少论著颇多微词或很少系统涉及.这不能不说是美中不足的地方.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的斗争,集中表现为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的资产阶级与反动的大地主大买办阶级之间革命与反动、共和与帝制的斗争;同时,又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大众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封建主义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这场斗争极其尖锐复杂,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对这一斗争加以分析和探讨,将有助于正确地认识辛亥革命发展的过程和本质,有助  相似文献   

11.
柳亚子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和坚定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战士。在辛亥革命时期,他顺应历史潮流,从赞成康、梁维新主张,到信奉孙中山暴力革命;以文学为武器,同情、宣传、鼓吹革命,对资产阶级的软弱,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都表现出了极度的不满。时代在不断造就、完善着柳亚子。柳亚子的革命思想又在影响、推动着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如何改革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的教学?这是目前大家正在探索的问题.下面就我在初中中国历史第三册《护国运动》一节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废止注入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所作的初步尝试,提出来谈谈.(一)过去我怎样讲这一节课.《护国运动》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讲袁世凯为了图谋恢复帝制,不惜向日本出卖主权,答应其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正当袁世凯兴高采烈地准备登基的时候,云南传来独立的通电,全国各  相似文献   

13.
引导学生思维集中。“集中”是指事物在人脑中获得最清晰、最完整的反映。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启动学生思维集中,教师要做好恰当的引导工作,这是一堂课成功的首要因素。例如,在讲新文化运动时,我引导学生回忆1915年的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同一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杂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这两个反帝反封建事件的结果不同:护国运动尽管打破了袁世凯复辟的美梦,但是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并没有动摇。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  相似文献   

14.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上) [重点难点解析]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①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华。②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③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企图用孔教来反对革命,为其复辟帝制服务。  相似文献   

15.
在护国运动期间,云南护国军政府通过采取一系列外交策略,使各帝国主义国家逐渐放弃了对袁世凯政权的支持,并取得对护国运动最基本的支持。外交策略是最终取得反袁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标志着辛亥革命的终结。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宣告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其实,这个学术界公认的定论并非辛亥革命失败的严格界定。笔者认为,“让位”不是辛亥革命失败或终结的标志,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应该是“宋教仁案”。 辛亥革命不是一个短暂的历史事件,它作为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应当包括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和巩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部过程。就时空而论,辛亥革命可分为准备阶段、成功阶段和失败阶段。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与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梁袁关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重大事件相联系,在戊戌变法时期、民国初年、护国运动时期他们之间关系密切、交往频繁,时而言和,时而结怨,变化异常,对中国政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梁袁关系的变化反映了梁启超宪政思想和袁世凯帝制思想的冲突和斗争,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曲折与复杂。  相似文献   

18.
第二章 反袁斗争 本章主要问题有三个: 1、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又称“赣宁革命”“癸丑之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同以袁世凯为首的反动势力之间在政治上的一次较量。从一定意义上讲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学习中要注意此次革命的背景、简要经过及失败原因。  相似文献   

19.
1913年7月的“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武力公开抗拒袁世凯封建专制独裁、保卫辛亥革命成果的第一次壮举。然而,二次革命在持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迅速失败了,探究这次革命失败的原因,将有助于我们学习和了解民国初年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一二次革命爆发的直接动因是“宋案”和“善后大借款”。自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职后,逐渐暴露其封建专制的面目。他利用革命党人政治上的软弱、幼稚,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反革命措施,伺机铲除异巳,为实现独裁统治铺平道路。1913年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为什么共产党要和国民党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在1923年受到挫折,二七大罢工失败,工人运动转入低潮。因为当时工人阶级力量还较小,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过于强大。同时,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屡遭失败。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孙中山认识到民众力量的伟大,认识到联合工农,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1922年秋,他在上海召集有共产党员参加的会议,研究改组国民党的计划。中国共产党从中国革命的需要出发,为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出国共两党合作的要求,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中心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