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徐媛媛 《科教文汇》2011,(25):135-136
在文学翻译中,要想体现原作的精神风貌,尽可能地传译作品风格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风格可译论和不可译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风格有限可译这一辩证的观点。笔者认为,译者应努力克服可译性限度,再现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贺爱平  张瑞 《中国科技信息》2007,(18):213-213,215
人们一直对翻译的本质是艺术还是科学争论不休,这使得译者的角色很难界定。一方面,译者缺乏确定的规则和公式来指导翻译实践,需要发挥创造性来再现原作;另一方面,读者希望译者能够准确忠实地再现原作风貌。由此,译者要富于创造力,必须本着“信”这一原则,将自己定位于神似创作者,再现原作风貌。  相似文献   

3.
基于外宣文本翻译的传播性特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其中包括语际信息转换是否恰当、译语是否通顺流畅、译文是否符合目的语读者审美视野等。"变译"是译者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在特定场域下为特定读者而译的一种翻译行为。本文在分析外宣翻译异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外宣文本中所采用的"变译"策略对实现翻译过程中语际转换、文化传递、信息传播的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4.
袁滔 《科教文汇》2014,(17):97-98
小说翻译不能仅以是否传达相同内容,更应以是否再现原文风格,表现原作文学与美学意义为评判标准。积极修辞作为小说中使用最频繁的艺术现象,其可译性研究为如何使小说译文和原文在风格上保持一致,避免翻译中的风格丧失提供了新的路径。以《水浒传》中积极修辞的英译为例,通过具体分析小说中的积极修辞及其在译本中的可译性及限度,从而探讨保留原作风格的重要性和应采用的具体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可译论与不可译论之争存在由来已久。现试从哲学理论、英汉习语翻译实践与文化趋同三个角度对翻译的可译性进行论证,从而证明翻译不仅可译而且对当今世界各国的相互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不可译论的根源来于对翻译过程中遇到困难的畏惧,译者应不畏艰难,为译出精彩译文而努力耕耘。  相似文献   

6.
方韵 《科教文汇》2009,(26):255-255
本文通过对萧乾自译文学作品的研究,分析萧乾在自译作品中根据译文目的所采取的特殊翻译策略,并阐述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翻译类别有很多种,其中包括作家翻译自己的作品,即自译,这是翻译中并不多见的现象。通过对自译概念的介绍,首先回顾国内外的自译作家,然后选取林语堂的自译作品作为个案研究,在词语、句法、篇章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试图从林语堂的自译实践总结其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吴英平 《科教文汇》2012,(11):135-136
高校网站作为对外传播信息的窗口,英文译文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等获取信息量的正误,影响传播效果。在翻译时要遵从读者的阅读要求和习惯,将译文变通为读者易理解的文字。变译是根据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要求对原作进行变通和翻译,适用于科技信息翻译、新闻翻译等实用文本翻译。网站有明显的宣传特点,属于实用文体,适用变译理论。本文用七种变译手段中的"增"、"减"、"编"、"缩"、"并"来说明这些策略是如何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的。  相似文献   

9.
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选择一直在翻译学术界争论不休,两者也很难达到高度和谐.如果译文完全异化,就一定会过于佶屈聱牙、晦涩难解;而如果译者一味照顾读者阅读体验,过分归化,那译文也必会丧失异国风情,失去原作的独有魅力.那么,在中译英时,翻译者应该如何做到既坚持精准且地道的译文表达,又兼顾中华文化特有风格的语言输出呢?我国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的散文译文是值得我们深刻研究与领悟的绝佳材料.  相似文献   

10.
意象是中国古诗的重要元素,是中诗英译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Gutt从关联理论的角度阐释翻译,认为翻译是一种言语间的阐释行为,追求最佳关联原则,即译文必须确保读者花费适当的努力可以获得原文作者的隐含意义.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古诗意象翻译过程的本质,提出译者应比较原文与译文读者的语境差异,遵循最佳关联,选择合理的翻译策略,尽量保持意象意义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1.
本杰明的翻译观被多角度的阐释过,本文试图从翻译与原作、译作的关系,纯语言、翻译的任务及其实现,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翻译的标准等方面浅析一下本杰明的《译者的任务》,并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廖顺珠 《科教文汇》2007,(8X):171-172
意象是中国古诗的重要元素,是中诗英译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Gutt从关联理论的角度阐释翻译,认为翻译是一种言语间的阐释行为,追求最佳关联原则,即译文必须确保读者花费适当的努力可以获得原文作者的隐含意义。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古诗意象翻译过程的本质,提出译者应比较原文与译文读者的语境差异,遵循最佳关联,选择合理的翻译策略,尽量保持意象意义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3.
翻译方面的观点一直是推陈出新的,所以一部分论文是关于翻译质量方面的探讨,有"归化"与"异化"之争,有忠实原作与解构之争等等,造成这些分歧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可见,翻译策略的决定因素最终还是译者本人.通过对鲁迅与马丁·路德翻译思想的对比研究,笔者将试着去证明译者的意识形态在翻译的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描写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反映过程,指出译者对原作创造与叛逆同时是其对原作进行审美的过程,进而分析了在理解与阐释阶段以及表达阶段译者的创造与叛逆。  相似文献   

15.
商标是商品质量、规格和特点的标志.作为一种跨文化活动,商标名称英译要求译者不仅熟练掌握两种不同语言.同时熟悉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穿过表层文化挖掘深层文化意蕴,准确有效地传达出商标所蕴含的商品信息.拟从分析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负面影响及商标翻译应把握的主要策略,探讨了如何准确英译我国出口商品的商标名称,达到促进商品销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谢春香 《科教文汇》2008,(32):245-245
古诗英译渐渐得到了诸多人士的关注,古诗英译作者们有的注重音意结合,有的注重形意结合,还有的作者从音形意三个方面来把握古诗的翻译。在诸多的译作中,我们会发现其中既有中国译者的贡献,也有外国译者的努力。这使我们有机会从中比较诸多译者的所长所短,从而发现古诗英译的经典译作以及推动古诗英译这一事业的发展。以下选取了《枫桥夜泊》的两个译本,将从题目和内容两个大方面来探讨其中的璀璨与暗淡。  相似文献   

17.
纵观长长译河,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文学翻译领域笔绰耕耘数十年,不仅硕果累累,而且提出了有独创性的文学翻译新论,使之成为翻译领域一大系统.其中包括被称之为"美化之艺术"的本体论(三美论)、方法论(三化论)和目的论(三之论)以及优势论,再创论等.本文拟从诗词赏析的角度,去体会许先生《唐宋词一百首》中所体现的其文学翻译理论中"三美论"和"三化论"的要旨,去领略诗译中许先生独创的艺术之美及盎然诗情.  相似文献   

18.
杨红凌 《百科知识》2021,(33):67-68
"信、达、雅"即忠于原著、译笔流畅、文字典雅.严复标举"信、达、雅"的真正用意诚如王佐良所言:"吸引心目中预定的读者."所谓"信"是指为心中预定的读者传达准确的内容,所谓"达"是指译本尽量运用为预定读者所熟悉的表达方式,而"雅"是指译者通过艺术再现和加强原作的风格特色来吸引预定的读者.商务信函是商务活动的重要一环,与之对应的,商务信函翻译也是商务英语翻译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信、达、雅"标准下,立足商务英语信函独特的语言特征和文体风格,配合直译、套译等翻译技巧,对商务信函翻译实例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商务信函翻译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李楠 《百科知识》2021,(36):70-71
诗以象征感动人.俄国象征主义诗歌是俄国诗歌史中无论如何都无法绕开的一环.吉皮乌斯作为"老象征主义"的领袖人物,其作品仍有极大的研究与借鉴意义.译者作为沟通作者与本国读者的桥梁,其主体性不容忽视.象征主义美学能够为译者提供指导,从诗歌内容与形式等诸多方面提升翻译质量,以期尽量还原诗歌原貌.  相似文献   

20.
保持原作的风格在翻译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译文能否逼真地再现原文的风貌,实际上也就是关系到译文的质量。对于翻译标准,有人这样定义:"我们主张把翻译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四个字。""所谓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忠实还指保持原作的风格。"由此可见,本文试从三方面来探讨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保持原作语体风格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