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是对"中韩端午申遗之争"的学术反思.全文从端午节的起源年代问题入手,首先回溯了韩国江陵端午节与中国端午节先后申遗的过程.作者认为,尽管"中韩端午申遗之争"在中国激发了政府及民众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和保护的热情,具有积极意义;但围绕端午节的国籍之争,明显存在着以现代民族国家的主权观念简单替代地域文化历史边界的错误倾向.其次,在回顾端午节起源的基础上,分别考察了端午节对于古代东亚地区的日本、韩国、琉球和越南等地区的影响与传播情况,并指出这一影响与传播,是发生在以中国文明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内部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古代东亚地区文化共享性的积极结果.作者认为,在全球化与区域整合成为重要课题的今天,不应当再用民族国家意识对地域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强制划分.相反,我们应放眼未来,立足于地域文化共享的立场,把端午节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看成是地域共同文化财富,看作是促进东亚区域认同、合作与文化发展的历史资源加以继承.  相似文献   

2.
儒家思想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不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还广泛传播于东亚地区,对东亚文化圈的形成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以韩国/朝鲜、日本为例,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对中国儒家文化的接受和传播过程中.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开创了兼具本民族个性和特色的儒学传统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东亚认同感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构筑东亚认同感的文化基础分为东亚文化和合体和文化行为体两个层面。文化和合体对东亚认同感的形成具有基础作用,即具有不可或缺性和动力性。惟有加强东亚文化和合体的建设,夯实东亚认同感的文化基础,才能加速东亚的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对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而言,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内发性,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传统所内蕴的生命力的现代表征;在基本的精神方向上,20世纪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保持了内在的一致性;在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发展链条中,现代新儒学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正可以说是接续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任务,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发展链条之中具有紧密联系的有机环节.因此,所谓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全盘反传统"的和"五四新文化运动造成了传统的断裂"的论断都是有待商榷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唐宋间中国古代社会向后期过渡,国家文化的基本形态儒,释,道江集于武夷山一带,朱熹活动于武夷山50多年,他以儒学为主干,融合释,道,重新树立起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儒家的正宗地位,集濂,洛,关新儒学(理学)之大成,对古代曲籍进行新诠释,创立闽学,建立起完整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实现中国文化重心南移,在闽,浙,赣交界之武夷山一带形成国家的新的文化重心。他把中国文化内圣成德之教推至成熟形态,由内圣而外王事功,格物穷理,萌发近代意识,开辟出中国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宋,元间,朱子学由南至北而全国,汪洋澎湃以至东亚,成为东方文化的主体意识,是“东亚文明的体现”,朱子学是近代文明的契机之一,是东方现代化模式的重要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6.
泉州学的研究对象是泉州的历史文化,必须以世界视野为泉州历史文化准确定位。由于种种原因,泉州学研究遇到了不少困难与困惑,当前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加强。从东亚文化圈的视角,可以“海丝”文化的国际影响、闽南文化的发源与核心优势、朱子文化的学术积累、古代名人的历史影响、移民文化的血脉延伸、南音文化的独特魅力等方面提升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7.
唐君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也是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毕生从事新儒学的研究和宣传,为新儒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所阐述的治理中国学术的态度和方法,对于纠正当今学术界的一些错误倾向,繁荣社会主义的学术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东亚朝贡体系两千余年的发展史上,中国独特的地缘优势、强大国力和先进文化决定了其体系塑造者的地位和作用;体系核心地位、和平主义理念决定了其和平维护者的地位和作用;薄来厚往的原则、朝贡制度的完善决定了其贸易推动者的地位和作用;德化教育、礼治天下的文化精髓决定了其文化传播者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作为东亚朝贡体系的核心国家,对于维护古代东亚长期的和平与稳定、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东亚一体化进程取得了巨大进展."东盟+1"、"东盟+3"、"东盟+6"、东亚峰会等进程,无疑都是东亚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的重要标志.然而,东亚一体化要继续大步推进直至完成,仍有许多难题有待解决.最主要的是一体化应沿着一个什么样的路径发展下去.对于这个问题,各国又在诸多选项上存在着争论,这包括:东亚一体化应该走机制化道路还是采取一种松散的、非制度化的合作方式;一体化应该采取开放式的还是封闭式的合作方式;在涉及区域主导权的问题上又存在着小国主导还是大国共治的争论.这些问题是区域一体化过程中涉及的根本性问题.路线问题不解决,东亚一体化就很难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10.
由于地缘因素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农业农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东亚区域合作道路.东亚区域合作对于中国保障粮食安全,减轻经济全球化以及跨国问题给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东亚国家在农业农村发展方面已展开合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和问题.中国有必要发挥一个地区大国的作用,推动东亚区域相关合作不断深化,在区域合作中寻求中国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东亚地区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东亚文化圈对东亚各国的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社会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韩两国具有不同的社会体制、经济制度、文化形态,但长期以来中韩两国之间大众文化交流十分密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东亚文化圈影响下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背景。本文将对东亚文化圈影响下中韩两国大众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对于深入理解两个大众文化的发展、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东亚近现代历史中曾出现过两个区域合作体系:天下体系指导下的东亚朝贡体系和大东亚共荣圈。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正在出现第三个区域合作体系——东亚共同体。前两个体系对第三个体系起着截然相反的启示作用,文化天下,武遭摒弃。如何继承历史遗产,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东亚汉诗是中国文化艺术与东亚各国思想、语言、文学、艺术融合的结晶,是历史上东亚文化共同体的集中体现。东亚汉诗虽然有着相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规范,但是从不同的民族文化土壤中培育出来的东亚诗人,写出来的汉诗却往往有着形同神异的妙处。正是这些丰富的同中之异,表现出了东亚诗歌艺术精神的独特魅力,并对东亚各国诗歌文化乃至社会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东亚历史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东亚各国的共同努力。目前的东亚共同历史研究就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针对当前对共同历史研究的置疑和否定,从欧洲与德国的经验出发,试图回答两个问题:一.为什么国际社会特别是战败国邻国对处理历史问题应负有责任;二.政府之外的社会和民众在处理历史问题中的作用。以证明共同历史研究对正确处理东亚历史问题,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杨阳 《华章》2013,(22)
中国古代碑刻自战国时期出现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碑刻真实记载一个时期、一个民族的重大政治、文化事件,是传承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石刻史书。济南府学文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碑刻遗存是历史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积极做好碑刻保护工作对于传承、弘扬济南优秀的历史文化,研究儒学和教育学的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东亚区域生态文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该区域的整体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东亚各国在地缘、历史文化、社会发展方面的接近性,促使了东亚各国在生态文化城市化进程中需要更多的交流,以及在相互交流过程中更需要保持个性、多元化。  相似文献   

17.
"二战"结束后,为了尽快实现工业化和赶超发达国家,刚刚摆脱西方大国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的东亚各国在相似的历史文化条件下,依据本国国情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东亚发展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东亚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但该模式能为东亚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出路吗?因此,本文将以"依附论"为解释工具,对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及成因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并预测该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运用社会学的理想类型分析方法,我们可以把世界高等教育抽象成三种模式,即罗马模式、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以及东亚儒家模式.罗马模式高等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就是国家控制大学,大学推崇专业教育;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特征是国家对大学的弱控制,大学推崇自由教育;东亚儒家模式是威权政府统筹大学系统、大学推崇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分流战略.当然,任何一种高等教育模式的形成都是历史文化的产物,也是遗传和环境的作用,对任何他国高等教育模式的借鉴和学习都必须结合本土的历史文化传统,而不是机械的生搬硬套.  相似文献   

19.
通过文本细读和与中国相关文献的对比,发掘出化仙飞天、道法降鬼、尸解化仙等关键元素,揭示出神仙道教在《日本灵异记》中的沿袭与变异之特征。通过考察,可以认为该书是受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亚文化影响编撰而成的佛教说话文学著作,不仅受佛教、儒学影响至深,而且神仙道教文学也是其成书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东亚文化立根于数千年前,兴盛于隋唐时期,裂变于明治维新之后,它是多元文化的结晶,蕴含着人类未来发展和复兴的潜在规则和重要价值,同时又带有浓厚的封建特性。这些特性使得东亚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正负两面效应,这种效应也深入细致地体现在教育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伴随着社会前进的脚步对这一文化背景中的教育进行再造是实现东亚振兴的必要条件;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正确认识这一文化是正确地对教育进行再造的前提。东亚文化中的现实个体不可能跃过,但需要用更为宽广的视野来再造这种教育,再造这种文化,才有可能为东亚乃至全人类寻觅到更加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