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昔人都把张问陶看作袁枚的信徒,是性灵派的后期传人。其实张问陶与袁枚的诗学观点同中有异,且异大于同:同在都主张独创,抒写性灵;不同在张问陶论诗取径较宽,既主张独创,抒写性灵,又主张为诗要有豪气骨气壮气大气,要关心时务,提倡讽谕,既要空灵,又要沉郁。他的诗论既上承性灵派之长,又纠性灵派之偏,有启龚自珍、魏源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乾嘉诗坛流派纷呈,宗法取向不尽相同,以袁枚、赵翼为代表的性灵派诗人独树一帜。赵翼身为性灵派的副将,增强了性灵派的整体实力,同时也保持着独特的个性。从个性、创作、理论建树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赵翼与主将袁枚“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3.
近来不少学者认为,张问陶论诗写诗与袁枚相似甚至相同,所以是袁枚的传人。但两人交往的诗文表明,袁枚只是赞扬张氏大才,记录、奖掖的也不是张氏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张氏很少论及并肯定袁枚的诗歌、诗论,而坚决否定着意学袁的主张,还严厉批评后期性灵派。张氏诗歌、诗论渊源是多方面的,前后变化的。他主要受巴蜀先贤李白、杜甫、苏轼、张佳胤等人的影响,而受袁枚的影响较小。故张问陶绝非袁枚及性灵派传人,而是乾嘉时期独立特行的诗豪。  相似文献   

4.
性灵派三大家简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性灵派三大家袁枚、赵翼、张问陶,以文学成就与对后世的影响而言,其排序自然是袁、赵、张。但他们先后支撑起乾嘉时期队伍庞大的性灵派,为使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回归表现真情、个性的健康轨道,扫除模拟复古的风气,发扬开辟新径的创造精神,都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清代袁枚(1712—1798)作为乾隆诗坛思想解放的诗人、诗论家、性灵派主将,并作为成绩斐然的古文家、骈文家、小说家乃至编辑家、美食家,正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与读者的兴趣,有关论著亦不断问世。我以为,如果对袁枚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必须对袁枚的著作以及袁枚所编辑的著作作一番梳理,全面可靠地把握袁枚的直接资料与间接资料。  相似文献   

6.
严羽诗学对明清时期的“性灵”说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严羽论诗主张“吟咏情性” ,直接影响了“性灵”派的诗歌表现真情的观点 ;另一方面严羽提倡“学古” ,这又与明代公安派的反对复古和清代袁枚的“学古”而在“著我”的诗学主张相悖 ,对明清的“性灵”派产生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清乾嘉时代著名诗人张问陶(号船山)被前人誉为“几欲掩蒋(士铨)、赵(翼)而上之”。今人赞为“继袁枚而起的性灵派中坚”,然而却一直受到历史的冷落,研究者屈指可数,论文仅寥寥数篇,专著更无一本。近年赵云中先生《张问陶及其诗歌创作》(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十  相似文献   

8.
袁枚与赵翼交游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枚与赵翼相知相交40余年, 始于乾隆十九年,终于嘉庆二年袁枚去世。其交游的基础是共倡性灵说诗论,分别成为性灵派的主将与副将,但两人思想观念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   

9.
山水的性灵化——论袁枚的山水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性灵派主将袁枚于诗标举性灵说,其山水诗大多实践性灵说观点。袁枚的山水诗主要特点是主体意识强,山水景物被性灵化即个性化、拟人化,其实质乃是诗人性灵的对象化。他的山水诗题材、体裁多样,意象活泼空灵,富于生气,具有情趣,不排斥用典,尤长白描,在艺术上独树一帜,为推动清代山水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张船山与袁枚的诗论和创作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认为张船山虽然深得袁枚性灵说的神髓,但更多的是能跳出袁枚狭窄的圈子,注重诗歌的社会现实性,对性灵说进行了补偏和匡正,因而其创作实绩也在袁枚之上。就其影响而言,张船山诗以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征服了当时诗坛,影响了整个晚清一代诗人。  相似文献   

11.
闽中诗派是明初诗歌创作的重要力量,其成员高棅在翰林二十余年,编选《唐诗品汇》,为明代的翰林院诗歌创作确立了宗师对象,影响深远。闽中诗派因其科举繁荣而作家成员众多,在正统以前,深刻地影响了翰林院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2.
汪藻是南北宋之交著名的词章大家,其早期的诗歌创作受江西诗派的影响颇大,但他后来转而师法苏轼,诗作多关心时事,自然成文,其笔下的诗歌内容、艺术手法、艺术风格上都深深地沾染了"老坡气",所以从总的创作倾向上来看,他更接近于苏轼,而非江西诗派。  相似文献   

13.
高逸,是李白诗中呈现出的一种高远、超逸的诗歌情韵品貌,其内质,又是一种距离美的呈示。所谓距离,分时间、空间、心理距离三种,它们是构成诗情的重要因素。在李白诗中,由时空距离所产生的高远的诗情,主要分布在思乡、怀古、别友等题材的诗作中;由心理距离所造就的超逸情怀,则具有"出乎其外"和"入乎其内"的二面性,它们充分展示了李白无羁的心灵世界和充沛的诗思。  相似文献   

14.
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和刘攽的《中山诗话》均为北宋较早出现的诗话著作,两人都于作品中粗略地表达了自己的诗学主张.论文从两者对诗歌创作的首要关注点、对待西昆浮艳风气的态度、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关于诗歌之"病"等四点对两部诗话的诗论主张进行比较,以便洞悉欧阳修和刘攽的主要诗论侧重点所在;同时对两部诗话部分观点相似的现象作出一定的解释,从而增进对北宋初期诗话创作情况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立足于诗性语言决定诗歌外在体式的理论见解,考察了成长期新诗白话用语的三种类型:口语化白话、国语化白话和杂凑式白话,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论证了以文学研究会诗群为首、采用口语化白话的诗人,坚持自由诗体写作;以新月诗派为首、采用国语化白话的诗人,探求格律诗体写作;以象征诗派为首、采用杂凑式白话的诗人,则在自发地作节奏自由诗体写作。  相似文献   

16.
孙犁的短篇小说 ,无论是在内容上 ,还是表现形式上 ,都显示了其特有的美学理想和创作追求 ,他总是选取“最熟悉”、“最喜爱”的生活中“鲜亮的环节” ,淋漓尽致地表达自我真实的感情以及善良和美好的“极致” ,以诗化的语言、抒情的笔调 ,在优美深远的意境中 ,谱写出一曲曲抗日根据地广大劳动人民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的赞歌 ,高度集中地表现了时代的精神 ,达到了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庄锡华的《斜阳旧影》,是极富审美价值的历史文化散文集。它以选择对历史的诗意沉思的方式,以南京的地域文化的空灵与厚重,显现了理性与诗性相交融的魅力,标志了"文化散文"写作的新的突破,达到了以地域为题材的文化散文的新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18.
英国诗人奥登对九叶派诗人杜运燮的诗歌创作影响深远。《马来亚》是杜运燮在1940年代创作的一首描写马来亚人民反法西斯、反殖民统治的诗歌,该诗在叙述角度、诗歌结构和语言技巧等方面借鉴了奥登的《西班牙,1937》,客观地呈现了正发生的政治事件,智性地表达了诗人对重大事件的思索和情感,加强了对新诗艺术深度的探索。《马来亚》一诗表达政治和情感的方式,对40年代中国新诗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袁枚倡导的性灵说主张诗表性情,认为诗歌是发展、变化的,批判了当时具有复古色彩的考据学,影响了一代诗风。袁枚的创新论源于性情说,注重个人性情独特的表现,注重灵感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主张在继承中创新。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draws on findings of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students’ poetic writing abou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 the context of the classroom and a naturalistic setting. The study involved 97, nine- to 10-year-olds in four classes: two classes were in an English primary school with their counterparts in a Western Australian primary school. One class in each school had vicarious contact with nature as a stimulus for writing, using a previously taught technique for writing poetry; the other class in each school used the same technique but had direct contact with nature. The study has implications for students’ literacy development, creativity and agency and suggests that students’ poetic writing is enhanced through direct contact with nature. Teachers in both England and Australia, countries where ‘high stakes’ testing dominates the literacy curriculum, may find that standards of writing improve when students are given direct contact with natural spaces and are scaffolded to elicit their poetic vo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