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晔 《大观周刊》2012,(44):254-255
《怀疑与学问》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它告诉我们只有常常怀疑、常常思索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在我们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完全可以以“疑”为切入点,抓住这一契机,通过“疑”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找到学习历史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升对历史这门课程的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2.
肖淑荣 《大观周刊》2013,(9):151-151,147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其于疑”。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求知欲、创造性往往是从“质疑”,也就是提问题开始。学生提问题是一个求知的过程,会不会提问题体现了学生求知的能力。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课内到课外,学生都可以提出问题。但是,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很会提问题,而有的学生什么问题也提不出,或者提的问题总是“没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是与平时是否会提出问题、提高高质量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可见,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特别重视。  相似文献   

3.
马峻岭 《大观周刊》2012,(19):267-268
人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题而新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应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相似文献   

4.
马秀花 《大观周刊》2012,(28):229-229
文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都是建立在前辈们敢于质疑的基础之上,大胆质疑和善于质疑是做学问者的一种可贵品质。有疑才有思,才有创造。在素质教育的模式下,语文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红梅 《大观周刊》2011,(34):158-158
文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都是建立在前辈们敢于质疑的基础之上,大胆质疑和善于质疑是做学问者的一种可贵品质。有疑才有思,才有创造。在素质教育的模式下,语文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李智德 《大观周刊》2013,(3):135-135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小学生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7.
许维 《大观周刊》2011,(6):163-163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是很重要的。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谈几点自己的看法:(1)要注重营造环境,使学生“敢质疑问难”;(2)从课文疑点与理解难点入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3)注重指导方法,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相似文献   

8.
钱学森先生生前曾对温总理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颇具深意的发问.是对中国大学的发问,更是对中国教育的发问。本书从“钱学森之问”谈起,详尽地分析了大学中出现各种弊端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王敏 《大观周刊》2012,(48):238-238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也说:“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日前我国中学生普遍缺乏质疑能力.只学不问.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质疑能力?这是值得我们深人探讨的一个理论和现实间题.  相似文献   

10.
王兴功 《军事记者》2002,(10):16-16
新闻界的朋友聚会,常常相互发问:“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学的什么专业?”  相似文献   

11.
张萍 《新闻传播》2008,(1):44-45
问题意识也可称作质疑精神,它要求记者围绕新闻事实不断发问。恰如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长于疑,善于问,是记者提升新闻报道水平不可或缺的素质要求。那么在新闻报道中问题意识究竟该怎么运作呢?  相似文献   

12.
张永强 《大观周刊》2012,(36):171-172
创新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在“自己学习——合作学习——质疑学习——发散学习”等教学环节中加强创新素质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加强创新教育,以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只有不断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才有出路,才会达成新课程改革应有的效果和目的。小学语文教学务必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相似文献   

13.
蒋海燕 《大观周刊》2011,(14):46-46
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下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文章提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激发学生内在需要,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改革教学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4.
哈申图雅 《大观周刊》2012,(14):280-280
职业院校物理教学职业院校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有多种途径。教师要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有发表见解的权利与机会;同时,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  相似文献   

15.
面对一个采访对象,熟练的记者常常由于发问巧妙得当、能迅速取得重要的材料、生动的细节和感人的思想。而换上个缺乏经验的记者,就会访问几句没词了,以致形成冷场,或所提问使人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出现“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尴尬局面. 记者应该如何发问呢?我认为,应当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一、单刀直取型记者可以直截了当地对被采访者说明自己的目  相似文献   

16.
王茹梅 《大观周刊》2011,(2):212-212
“问题意识”即数学教师针对所要讲述的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对问题造成的悬念来吸引学生,从而提出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荒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宋晓晨 《大观周刊》2011,(46):75-75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养成创新精神的一大要素,本文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实际,通过具体例子探讨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从‘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培养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从事物的反面提出问题’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质疑,并通过培养学生质疑来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佩龙 《大观周刊》2012,(2):163-163
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相似文献   

19.
在记者采访中,我们不难听到这样的发问:“哎,你当时想什么?”“哎,你有何感想?”几乎成了发问“模式”。采访对象是多种多样的,而记者的发问绝不应是“千人一腔”。如果见了谁都是“想”呀、“感想”呀那句老话,不但自己抓不住“活鱼”,而且被采访者会反感的。中国女排获四连冠时,有记者问郎平:拿下四连冠你是怎么想的?郎平说,  相似文献   

20.
方志洁 《大观周刊》2011,(30):43-43
教学的创新,关键在于课堂的创新。课堂的创新有很多技巧,比如:“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数学活动”,“开启思维,形成联想学习能力”,“重视师生互学互动”等都是我们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