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意不是我们仰仗自己聪明的脑袋随意编出来的把戏;创意不是我们苦想而出可以暂时应付功课的草稿。创意是件单纯的事情,但创意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黄国雄  相似文献   

2.
王安忆的《长恨歌》自出版以来,得到的好评如潮,许多评论家甚至断言,说王安忆直逼张爱玲。一片喝彩声中,却很少有不同的评论,这真不是王安忆的幸运,更不是中国文学评论界的幸事。金无足赤,人无宪人,《长恨歌》就真的如评论者们所言,是那样的尽善尽美吗?恰恰相反。这里不妨来一点异说。与北京非评论界的朋友聊《长恨歌》,有很多意见是评论界所没有见到的,真可谓是旁观者清。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王安忆太过聪明了。虽然没有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印象,但也发自内心地认为,聪明对于王安忆已经有了一些害处。《长恨歌》是王安忆聪明的“杰作”,却也是她被聪明所误的开始。不错,《长恨歌》里把张爱玲没有全面写出的上海风情给予了全面集中的描述,这种描述是全方位地展  相似文献   

3.
凶恶的吃相     
莫言 《档案天地》2011,(12):60-61
在我的脑袋最需要营养的时候.也正是大多数中国人饿得半死的时候.我常对朋友们说.如果不是饥饿,我绝对要比现在聪明.当然也未必。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讲话说:"有的同志说些不聪明的话,说什么‘不要他们也行'‘老子是革命的',这话不对。现在叫技术革命、文化革命,革愚蠢无知的命,没有他们是不行的,单靠我们老粗是不行的。这些话是聪明的话,要向广大干部讲清楚。现在打仗,飞机要飞到一万八千公尺的高空,超音速,不是过去骑着马了,没有高级知识分子是不行的。"  相似文献   

5.
电视、广播和报刊是当今传媒的主力军。但是,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网络媒体却以其独特的优势对传统媒体提出了挑战。 为了回应网络媒体的挑战,报纸应该加快自身的改革,实现“聪明传播”。这里所说的“聪明”,既不是讨巧,也不是走捷径,而是能够审时度势,认真研究世纪之交受众的接受心理,同时对网络时代报纸的定位与发展重新审视,从而真正实现报纸的高思想含量、高信息含量、高文化含量,提高整个新闻报道的感染力、亲和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6.
田苗芳 《大观周刊》2013,(1):131-131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由此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生的课外阅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  相似文献   

7.
晋筠  吴凡 《新闻与写作》2005,(11):40-41
采访蔡铭泽院长时,他说自己不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但对认准了的那件事,就要咬着牙坚持到底,也许正是这份执着和创新的愿望逐渐改变着暨南大学新闻学院,改变着如我们一样的学子。  相似文献   

8.
《尘埃落定》(以下简称《尘》)不是一部历史小说,但它以诗意的笔调刻画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最后一个康巴土司及其臣民的生活场景,政治权势的消长,宗教派别的较量,人的聪明与愚昧、  相似文献   

9.
"七八年前,一个2岁的孩子都会数到15,不是他聪明,而是养成了一有哈马斯袭击警报,就得在15秒内跑到防空洞的习惯。战争伤害了我们的孩子。"这是来自以色列的故事,但也可以在加沙找到同样的例子  相似文献   

10.
喻莲 《大观周刊》2013,(2):80-80
我们都听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说法,可见阅读对学生理解力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该如何让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前苏联教育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浓厚的阅读兴趣,不仅能开拓视野,增知启智,还能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1.
企业经营不是散兵游勇,也不是单打独斗,它需要整个团队有条理、有计划、有“头脑”的去策划,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迎合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因此,企业需要有一个聪明的“大脑”支配企业的商业活动,而这个大脑就是商业智能,商业智能可以将企业中现有的数据转化为知识,帮助企业做出明智的经营决策。  相似文献   

12.
陈金玉 《大观周刊》2012,(31):234-234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语文学习的必要手段之一。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知识.提高学生认读水平和写作能力.甚至于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极大的帮助。可以说课外阅读能够使语文教学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  相似文献   

13.
工作狂不是好员工。世界上最富有,最成功的人和所有人一样,每天都拥有同样的24小时,每周都拥有同样的7天。他们之所以杰出,是因为他们更聪明地工作。这本教你怎样每周工作4小时的书曾获得《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商业周刊》的畅销书榜第1名。  相似文献   

14.
广告中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告中也有价值取向?想让企业和广告商都成为道德家么? 在我看来,广告中或隐或现、或明或暗、或自觉或不自觉,总存在某种价值取向。尽管不少聪明的企业家和广告商很善于打“擦边球”,但观众不是傻子,擦的什么边,打的什么球,还是多少可以看  相似文献   

15.
刘闯,沈阳市人,1967年出生于一个平凡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机关于部,母亲是一名美发师,拥有自己的美发厅。但当时处于“文革”时期,家里的兄弟姐妹较多,所以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好。刘闯天资聪明,多才多艺,爱好书画,而父母一直想把他培养成一名高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的作品在几十年中.不断地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剧.其中不乏大师却鲜有成功。有多少人能穿透张爱玲的聪明?了解她要聪明,又要批判聪明.感受到聪明给她带来虚荣.及虚荣给她造成的矛盾和痛苦[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在某BBS上看到有人署名"聪明人"发牢骚:这个世界到头来总是被不那么聪明的家伙掌握.我看了笑起来,到底怎样算聪明,聪明应该用在哪里,怎么用……是门蛮深奥的学问呢,在职场这个人脉攸关的地方,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18.
不帅请报警     
那天听老公在语重心长地教育儿子:“儿啊,你不聪明不要紧,可一定得帅啊。不聪明可以努力,可以笨鸟先飞。不帅——你可怎么办啊?”  相似文献   

19.
聪明误     
孙玉祥  智者 《出版参考》2007,(10):41-41
文人十有八九是聪明的.这聪明的表现之一就是看不起上司.认为上司不如自己聪明。所以,他要么看不起上司的文采.要么说上司文理不通.要么就干脆说上司一窍不通——岂止文理。晚唐时的温庭筠可以说是个例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果维康"广告的旧片与新片都看过。第一次见到新片,第一印象还不是片中的葛优,而是推广概念的置换,由"维c"变成了"优先补充的维生素"。我不得不连声赞叹:聪明!智慧!赞叹之余,进而想到,一般的广告片,看几遍都留不下什么记忆,这个广告片看一遍就能让人记住点什么,看来"果维康"有戏。现在看到案子,才知道这个戏是怎么拉开序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