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和绝大多数欧洲国家一样,出版业体制一般是由出版社、批发公司和书店构成。通常是出版社把书按书价的72~75%整批卖给批发公司,批发公司再加上7%的赚头,批发给各个书店零售。从1919年起,日本的出版物在国内实行定价委托销售制度,书店销不出去的可向出版社退货,这是日本的一个特点。自1981年10月,日本实行了新制度:凡按定价出售的出版物仍由出版社预先印好书价,书店销不完可退货;不按定价出售的出版物则由出版社提出参考价格,售价由书店自行决定,两、三个月仍未售出者,书店有权降价处理。  相似文献   

2.
书价虚高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社会各界也一直在呼吁降低书价,但多年来一直事与愿违,书籍价格不降反升的势头预演愈烈,造成了图书市场上的怪圈:一方面由于书价过高读者买不起书,使得图书销量减少,书商利润降低,出版社成本提高;另一方面出版社和书商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反过来再抬高书价,加剧了书价的虚高不下。书价越高,读者越买不起,读者越不买,书价越高,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价格的恶性攀升。  相似文献   

3.
《电子出版》2005,(11):65-67
书价虚高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社会各界也一直在呼吁降低书价。但多年来一直事与愿违。书籍价格不降反升的势头预演愈烈。造成了图书市场上的怪圈:一方面由于书价过高读者买不起书.使得图书销量减少。书商利润降低。出版社成本提高;另一方面出版社和书商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反过来再抬高书价。加剧了书价的虚高不下。书价越高.读者越买不起。读者越不买。书价越高.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价格的恶性攀升。  相似文献   

4.
现在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如果抱怨书价贵,不管说得是否有理,是否符合事实,都会受到欢迎。如果说书价不贵或不太贵,或书价贵有贵的道理,这样的文章总会遭到责难。因此,报刊上的文章往往一面倒,出版社很少出来解释,该涨还是涨,贵还是贵。 书价高,读者买不起,望书兴叹,影响销售,影响精神文明建设,害莫大焉。道理很明显,绝对正确。“看书的人没有钱,有钱的人不看书”,这也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但是有的文章说:书价高“限制了图书正常销售”,“不少图书定价大大高于实际价值”,都是不容易说清楚的概念。“正常销售”的含义是什么,如何界定?价格与价值是什么关系?怎样算高?怎样算低?至  相似文献   

5.
出版改革,面临一道关隘——书价。提出这个命题,显然会有众多歧义。政府说:书价放开了,权在出版社。出版社说:非常想提高书价,但是又怕没人买书。读者说:好贵的书啊!还想涨价? 看来,这个问题值得一议。先从经常受非议的图书销售说起。销售网络运行低效,作者、读者和出版社均大为不  相似文献   

6.
特价书是出版界常说常新的话题,特价书首先在价格上做文章,特别是现在的书价攀升到和薪资微调不成比例的地步,特价书以其优惠的价格吸引了大批稳定的购书者.但是特价书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给出版社和下游的经销商带来很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李敏 《出版参考》2007,(5X):11-11
特价书是出版界常说常新的话题,特价书首先在价格上做文章,特别是现在的书价攀升到和薪资微调不成比例的地步,特价书以其优惠的价格吸引了大批稳定的购书者。但是特价书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给出版社和下游的经销商带来很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8.
我们有些出版社为一己小利长期采用加收“邮寄费”的手法变相提高书价,违反图书价格约束制度,这显然是不合规的。自办发行(含邮购)者,或可获更多利润,或可大幅度降低成本,这是出版人心知肚明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加收读者的“邮寄费”呢?显然不合情。那些加收“邮寄费”的出版社的社长、总编和期刊主编们不会只看自家书刊,如以读者身份感受一下,另加收20%“邮寄费”,您心甘情愿吗?  相似文献   

9.
加强对图书出版的价格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书价涨幅状况及其后果据有关资料,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图书的价格扶摇直上。虽然物价总体水平也在不断增长,但书价的增长大于和快于总体物价的增长。请看下表对近5年书价、物价增长率的比较:有的人把书价上涨全归咎于纸张价格的上涨。应当说纸张价格上涨是书价上...  相似文献   

10.
《出版经济》2002,(3):39
综合香港有关媒体报道,因教科书年年加价而成为香港众矢之的的香港出版商,前不久就2002年冻结书价达成共识,这将意味着年年高蹿的香港教科书价格能够销歇,也意味着香港出版商希望在香港公众中改变自己的形象,与民众共度难关。当然,今年教科书冻结书价,仅说明教科书今年不在去年的基础上涨价,不能说明香港教科书的书价会有所下降,因此有香港的学生家长及教育界人土认均冻结书价无济于事,促请书商、出版商减价。据悉,已经有出版社响应。  相似文献   

11.
书价浅议     
目前,我国的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书价随着物价的上涨也作了一些调整。因之人们谈到书价,便会议论纷纷地说,书价太贵了,买不起啊!不仅工资偏低的中、青年知识分子望书兴叹,就是工资稍高一点的老知识分子,要买书,特别是购买文献资料或工具书,也要靠平时生活中节约的积累。更伤脑筋的是,难以买到自己所需要的学术专著。其实书籍的生产过程是经过许多劳动和需要大量资金的,若只把书价的调整归罪于出版社,以为只要出版社少赚点钱,把书价往下降,矛盾就解决了。这样看问题是欠妥  相似文献   

12.
1984年至1993年,我国的图书价格有过三次改革,这三次价格改革的原因应该说纯粹是经济的。但改革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价格问题不单纯,它总能引起一些社会的反响。作为这三次书价改革的参与者之一,时任国家出版管理部门主要领导者的宋木文,对这三次书价改革情况记忆犹新、感悟深刻,故特成此文以示对出版改革开放30年成果的纪念。  相似文献   

13.
读者购买图书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图书价格的影响,那图书的价格到底是怎么制定出来的呢?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出版社订定书价的常规方法,以供了解。 图书的价格主要由图书印刷成本、预期利润、作者稿酬、批销商折扣和销售税金五大部分  相似文献   

14.
日本出版界1993年回顾重庆大学出版社肖顺杰编译1993年是日本出版业顽强奋斗卓有成效的一年。这其中有书价上涨、新版杂志较多、新开张了一些书店等助其成功的因素。日本1993年的图书销售额到9月底为止,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5%,即增加了7637亿多日元...  相似文献   

15.
让广告走上图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悉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出版商都主动与企业联系,在图书上刊登广告,在日本,图书的杂志化倾向愈益明显,甚至出现了“杂志图书”新品种,目的是变通地让广告走上图书。 让广告走上图书起码有三个益处:一是降低书价。眼下,书价又成了热门话题,读者的抱怨声、指责声不绝于媒体之上。出版社俨然成了众矢之的,社长们似乎也满肚子委屈。纸张、印制、宣传、工资及发行回扣等各类费用越来越高,书价又如何能居高不下?实践证明,让广告走上图书就可降低书价。二是扩大发行,随  相似文献   

16.
图书价格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玉山 《传媒》2004,(3):33-34
图书价格是一个涉及面极为广阔,极为复杂的问题,仅对少数图书进行简单的纵向比较就得出书价高或低的结论是片面的,仅从书价本身看书价,而不从整个国民收入与消费的总体看待书价问题是孤立的,不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仅凭感觉判断书价的高低,都是不负责任的,影响图书定价的因素有很多,直接的如纸张等各种印刷材料、印刷工价、作者稿费(版税)、出版社职工收入的提高,间接的如出版产业政策(包括税收、投资等)因素、币值变化因素.国民消费、收入变化因素等等.  相似文献   

17.
目前,各类图书的书价虽然有一些差别,但距离市场调节的要求还相当大,以致于出版社在出版某些理论性较强、学术性较强的图书时往往有一种“赔本”的忧虑。事实的情况也正是这样,因为这一类图书专业性强,发行对象明确、集中、具体,数量较少,而书价文有统一规定的限制,不能定得太高,所以这一类图书的印制发行费用不能从消费者(读者)那里得到补尝,其亏空部分则要由出版社一方来填补。从提供市场需要的一个方面即压低书价有利于读者购买这方面来看,似乎是出版社为社会尽了义务,支  相似文献   

18.
图书价格是一个出版界和民众都普遍关注且有争议的话题。许多读者抱怨书价涨得太快,书价虚高;而多数出版者则申辩书价并不高,有出版者说:"做出版之前,我是读者,我觉得书贵;干了出版,我才真的体会到,我国的书不是太贵,而是太便宜。"那么,图书价格到底是高还是低呢?  相似文献   

19.
胡乔木为1984年书价改革引发书价涨幅过大写信给中共中央替出版部门承担责任,使这一次及其后的书价改革能够沿着正确航道运行下去,令我至今难以忘怀。1984年书价改革前,出版社执行的是1973年“文革”中制订的定价标准,比1956年低标准定价还低,加上此间纸价上扬、印刷工价上涨、图书生产成本增加,因而书价调整后增幅较大,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0.
书价虛高?     
不同的出版社甚至同一出版社在图书定价上随意性实在太大,一本书,定10元,还是20元,甚至取决于个别人的一念间,让读者来承受这样的定价制产生出来的书价,是不公平的。书价问题是近几年出版界被议论较多的话题,特别是武汉市新华书店全线打折举措出台后,更是引起了新一轮议论书价的风潮。总的看法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