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儒家仁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最高标准。其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有"爱人"、"忠恕"、"克己复礼为仁"、"恻隐之心"、"无伤之仁"。爱人包括"自爱"和"爱别人",由于"爱则利之",必然导致许多利益冲突,顺着这一逻辑出发,儒家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以及"忠恕"的解决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孝道,中华文化的特质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的观念则具体得多。一个人在社会里行事为人,有他应循的义务,那是他应该做的。但是这些义务的本质应该是‘爱人’,即‘仁’。为父之道就是由爱子之心出发去对待儿子,儿子之道就是由爱父之心出发去对待父亲"。孝是培养"仁德"的根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  相似文献   

3.
林荣 《兰台世界》2005,(12):66-67
中国传统文化从其实质来看是儒家文化."信"是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最基本、最显著的伦理范畴之一,是儒家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范畴和概念.本文以<论语>为依据,对儒家创始人孔子的"信"观念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4.
说起来,中华文化标志城这一类用于"体现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核心精神理念、核心道德信仰"的造伪工程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政、商、学三界不畏滔滔民意、罔顾广泛置疑的自信心和以"道、术、势"压人、骗人的把戏,也到了让人表面懒于置评实则悲愤无着的严重厌倦之境。这种"于无声处"的表达式,恰如其分地将基本核心价值被撕裂、共同体精神遭弃毁和社会冷战持续升级的危险呈现在人们面前。这十足是南辕北辙的蠢行。如果再进一步探讨蠢行的形成肌理,其实是对"权"与"利"等私欲的无度追逐和贪婪使然。所谓"文化"不过是"反文化的造假",所谓"生意"不过是"反市场的劫持",所谓"价值"不过是"反价值的破坏"。兴建中华文化标志城,只是近年来一再上演的神化传统文化,主张传统文化救国的闹剧之一。它的深层动机,其实是对新的文化传统的失望。"中国需要文化建设,但不能回到董仲舒时代依赖政治力量的老路。"(解玺璋语)胡粲然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仁、礼"控制思想是儒家管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在将人看成是"价值人"的人性假设基础上,通过"仁"(道德规约来约束人)和"礼"(外在规则来约束人)来对人进行管理的一种文化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6.
孔子将仁、知、勇当作君子之德.<中庸>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这是中国古代对德的一种普遍的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古代"君子之德"有了更新的理解: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唯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即具备了现代社会的"君子之德",并以此来指导学习、工作和生活,人生才有动力,才能够做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刘义权同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7.
"爱北京,即使没有房" 如果说2006年的"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是民意的结果,那么注定有许多城市要伤心黯然,北京无疑是其中的一个.从2005年的第4位到2006年被深圳、青岛、杭州、宁波、上海、无锡、烟台、苏州、东莞和大连挤出10名之外,北京在许多人心中的地位下降了.然而,还是有很多人爱着这个城市,还是有很多人在向这个城市奔来.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日本的动画虽然都深受东方文化的熏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又各不相同。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崇尚"善"和"仁",注重理性的教化;日本人注重对"真"的表达,一方面具有哀伤细腻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喜欢毫无束缚的对人类本性的刻画。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带给人不同的视野。中国动画的发展应在继承传统文化精神基础上,更多的关注现实主义题材,化他国之经验为己所用。  相似文献   

9.
柳哲 《档案天地》2014,(11):29-33
正著名文化大师曹聚仁先生既非北大教授,也非北大学生,何来北大情缘?这首先得从曹聚仁这个人说起!曹聚仁(1900-1972),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谜样的人物"。身兼作家、记者、学者于一身的他,一生写下了4000多万的文字,世人鲜有其匹。他还是一位知名的社会活动家。解放后,他在香港为"第三次国共合作"而奔波,搭起了两岸和谈的桥梁,深得国共双方领袖的器重,被周恩来总理盖棺论定地评价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宋韵文化泽润千年,是浙江文化独特的标识,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富矿".2021年浙江省委文化工作会议上重磅推出"宋韵文化传世工程",这是浙江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  相似文献   

11.
王丽滨 《今传媒》2016,(11):163-164
"国学"核心思想是儒家文化,其中"天人合一""中庸"的思想,"自强不息""重义轻利"的精神,代表着中国的软实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汉字作为汉语言文字符号系统,显示出大量文化信息反映中国的儒家文化,汉字的书法字形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汉字用于计算机最适合语音控制更适于传播,汉语反映出的文化思维速度和西方迥然不同,在传播国学时充分彰显出汉语的软实力,展示出"和平崛起"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文化"(人与人的关系史)与"技术"(人与物的关系史)的关系是德布雷媒介学的核心.在媒介学中,"文化"是被限定的,它是具有特殊"三元性"的西方文化;而具有普遍有效性的"技术"也是在与这样的文化互动中呈现出线性的无限发展的状态.德布雷试图通过将"文化"与"技术"悖论性地结合成"合二为一"的历史来考察整个西方社会历史发展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儒家思想向来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乐"."礼"指礼节,"不学礼,无以立"."学礼"、"知礼","克己复礼为仁".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向来注重以礼相待,尤其是卑下者见到尊长者更要注重礼节.礼仪可以通过语言形式表达,比如,在古代通过称对方的父母为"令尊"、"令堂"表示尊重,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表示谦虚.  相似文献   

14.
黄廓  张平 《传媒》2017,(22)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而创新对外文化传播无疑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近年来,作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国家平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的"茶与爱"国际微电影大赛积极贯彻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战略,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突破对外文化交流的障碍与困境,实现了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全国新书目》2013,(8):79-79
中国文明绵延几千年,成为四大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者,其中的原因何在?带着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众多国内外学者将目光聚焦于中国人的精神信仰、认知方式、生活方式与价值观,而这些汇总起来就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概念——国学。由于大家对于问题本身的认知、研究者的角度和学养、期望达到的目的不同,往往会得出相去甚远的答案。本着“溯本正源”的原则,作者试图对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国学的各个方面以及各种对于国学的论断给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和解答。溯本正源首先从一些作者认为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国学的误解开始,作者用独到的视角为我们进行了关于这些国学误解的解读。谈到孔子,大多数的儒家文化研究者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而作者却认为“仁不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从孔子的代表作《易大传》考察,  相似文献   

16.
于殿利 《科技与出版》2021,(1):前插8,5-10
通过理解"十四五"规划的背景和意义,分析"十四五"规划的时代特征,把握"十四五"规划的要义,认为以技术创新驱动新型文化企业建设是时代之需,信息标准化、资源数据化和运营智能化将成为"十四五"时期中国出版企业的努力方向.文章还探讨了文化强国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文化建设三大任务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三大任务与出版使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美学情趣,熔铸了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这种艺术精神融入到剪纸艺术作品中,就是剪纸的意象表达,注重表现抒发的情感和理想的意念,在精神领域和艺术领域里让人与自然界产生某种情感的交流,这种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在民间剪纸艺术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仁”是儒家文化核心的道德范畴之一。孔子仁学思想的生长点是血缘之爱的“孝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①仁德进一步衍生至“泛爱众而亲仁”,②在社会道德情感方面“仁”崇尚“博施备物”,在具体道德原则上“仁”尊崇“恭、宽、信、敏、惠”。③“仁”的内涵如此丰富,因此,就学理而言,它始终是人类探索的重要范式。尽管人们从哲学、文学、社会学等维度研究儒家思想,并取得了震古烁今的成就,但从传播学视角解读儒家“仁”文化的研究并不多。中国传统商号有着辉煌的过去,在其传播过程中始终可以窥探到“仁”的影子。“仁”就像一面镜子,折射了传统商号的发展路径与品牌传播的未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从2008年到2022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激动的心情相似,却呈现出两种不同风格的中国叙事.奥林匹克五环见证了 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体育事业的进步,见证了中国与世界更紧密的连接,因而,当下的我们不用再对五千年的文化一一赘述,而是更多地把"人"的故事娓娓道来.媒体也逐渐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体叙事,从浓墨重彩走向...  相似文献   

20.
具有数千年传统的中国文化在其独特性、影响力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上,足以成为欧洲文化、美国文化之外的"第三极文化".依托"第三极文化"、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中国电影文化,可以构成欧洲电影文化和美国电影文化之外的"第三极电影文化".提出"第三极电影文化"构想,旨在使中国电影真正成为"第三极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弘扬和传播"第三极文化"所代表的核心价值和民族精神,在提供休闲娱乐、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中重塑全民族文化自信,建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另一方面,要使代表和反映"第三极文化"的电影作品真正走向世界,为世界观众所共享,使其与欧洲电影、美国电影及其他各国电影一起为构建和谐的世界文化、建设人类美好精神家园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