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诺邓火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地方的风水人情各异,造就了不同的地方风物,诺邓火腿因其独特的色、香、味,享誉盛名。诺邓火腿具有很好的品质,倍受人们喜爱,这跟诺邓的气候,物质条件有很大的关系,诺邓火腿做工精细,选料认真,用来腌制火腿的盐,是本地自产自销的诺盐,还有诺邓特殊的气候条件,这一切形成了它完美的品质。每年的深冬季节,诺邓村民把自家养肥的猪杀了,猪是用包谷喂养的,不用其它任何添加饲料,宰杀后的猪用稻草烧得焦黄,猪腿经过仔细加工,再把多余的皮肉去除,加工成一个圆润的火腿,找到猪腿上的主血管,认真挤压,把其中的淤血挤  相似文献   

2.
探访诺邓火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一套热播,云龙诺邓火腿再次火爆起来,使原本就供不应求的产品更加畅销,价格也在一路攀升,许多人甚至半夜打来电话,托熟人帮助采购火腿。人们都知道诺邓火腿好吃,却不知道诺邓火腿鲜为人知的秘密,带着诺邓的神秘和诺邓火腿能否变成村民致富的产业,我来到了诺邓进行一番探访。  相似文献   

3.
流淌的时光     
李维丽 《大理文化》2014,(12):40-42
正诺邓的那一院客栈我是上午到诺邓的,此时诺邓停车场已经停了很多车,想来到诺邓的人一定不少。初春的阳光格外暖和,进入村口就看到正在重修的盐井和龙王庙,空气里飘来了沙石泥土的气息。因为是吃早饭时间,路上行人很少,偶尔看到几个老人坐在大门外喝着茶,或是打扫自家的庭院。沿着石阶往上走,遇到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其中碰到一些背着各种旅行包、手里拿着照相机的游客,听他们的口音都是来自外地的。想找个舒适的客栈住下,是每个游客的心思,也是我在来的车上想得最多的问题。沿着石阶一  相似文献   

4.
诺邓     
正像云南许多村子,这个离云龙县城三公里的古村诺邓,远眺,不论你站在什么角度,都只会看见从诺邓村头上升起的淡淡烟岚,因为它在群山怀抱中。师傅说,诺邓到了可以下车,我才看见几百户人家爬在一个很陡的山坡上。参差坐落的人家,像是雨季冒出来的鸡,好像拥挤着才能互相温暖一样。从最高处的玉皇阁到最低处的盐泉客棧,没有哪两步石级完全雷同,也没有哪两间古屋完全相似。石头,红褐色的石头印满马蹄,那是关于诺邓最古老的文字,记录着因盐而兴的村子,千年悲喜。诺邓的民居建筑式样,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每一处门、窗、木梁、柱、檐上,都雕刻精细美观的图案,山墙、院墙上均有绘画,或疏影横斜,或浓淡相宜。屋脊,常骑着各种瑞兽,避邪美观的功用都有吧,一个吉祥的村子,肯定不用那么多瑞兽值守的,想必更多的是考虑到了美。寸金之地,再富庶的人家也  相似文献   

5.
李易农 《大理文化》2021,(10):40-47
种在石头上的故乡 绿豆冒了小尖尖,大蒜伸出了腿脚,麦子饱胀得金黄衣衫都要裂开了……眼前这些来自于乡下的种子,不是播在乡下的土地上,而是我种在石头上的一幕风景. 石头是上水石,是我从故乡带到城里的信物.一个人别家离乡,在城里孤单又冷清,心里空落落的,闲暇时免不了对故乡一番思念.一次回老家,三块造型普通的上水石被我带到了城里.我用盘子盛着它们,把它们放置在案头,日日望着,心里增添别样的温暖,总觉得它们是故乡的亲人——有故乡山坳里常见的石头相伴,便可以藉慰乡愁了.  相似文献   

6.
“诺水之阳,产邓井“(雍正&;lt;云龙州志&;gt;).诺邓是云龙县澜沧江以东开发最早的一个白族村寨.&;lt;新纂云南通志&;gt;载:汉代云南有二井,安宁井、云龙井.唐&;#183;樊绰&;lt;蛮书&;gt;戴:剑川有细诺邓井(当时属剑川节度地,这里的细诺邓井,即现在的诺邓村).云龙五井(诺邓井、石门井、天井、大井、宝丰井)中,诺邓井是开发最早的一个盐并,云龙五井盛产食盐,曾远销至保山、腾冲,直达缅甸边境,因而闻名全滇.明朝至清雍正年间曾设有诺邓井盐课司,并派任盐课大使.诺邓这个白族小山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云龙,人们称诺邓不叫村或镇,而一直称为“诺邓井“.……  相似文献   

7.
在法国南部风景胜地莱波的一座巍峨山岩下.我随着众人跨入一扇中国式的朱漆大门,谁知这步,竟让我梦幻般地回到了中国。中国——多少海外华人魂牵梦荤、日思夜想的故乡。在心里,她是那么地亲近,实际上,她却遥远成万里之外一片不可触及的生机勃勃、色彩斑斓。今天,我们遥远的  相似文献   

8.
悠悠故乡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不论是高官显贵,还是平民草根,故乡像一棵盘根错节的大树,后代儿孙就是树枝上的那片叶子。叶片伸展的脉络上,有故乡土壤中升腾的养分;叶面碧绿的毛孔里,滋润着故乡的清泉碧水。不论这片叶子飘落何处,它都来自那棵大树,在它的心灵深处,总会不时生出对那棵大树的依恋和柔情。  相似文献   

9.
抵达诺邓的时候,时间尚早,平时熙熙攘攘的诺邓古村,此时显得格外宁静.只听见翠绿的栾树、合欢树上一群黑头奇鹛叽叽喳喳的鸣叫,水从北向南潺潺流动,花朵上蜜蜂嘤嘤嗡嗡的采蜜声异常清晰.我爱宁静,也爱热闹,所以特意选择清晨去诺邓,就是想看看诺邓古村原味和本真的模样.  相似文献   

10.
古村诺邓     
赵旭 《大理文化》2014,(11):90-91
找个时间与自己在一起是件奢侈的事,在诺邓古村你就能拥有。云龙县诺邓村古老而幽静,在这片静园里,你就能轻松地找到岁月中的自己,让时光和自己同行。  相似文献   

11.
正故乡老了,我却一直没能长大。旧宅子它是一段老去的旧时光,随着故乡一块老去。旧宅子已经不见了踪影,我时常把它找寻,于是我做了一个很长的关于故乡的梦。读初三那年,旧宅子被推倒了。古朴生气的它,没有一丝叹息,土墙倒了,留下它孤独的背影,发旧发黑的躯干还在支撑。后来,它还是瘫在了曾经的土地上,腐朽于故乡。这一直是我心中的梦魇。父辈分家以后,我们便和五叔一家一直住在旧宅子里。旧宅子到那时,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光景。房子有些旧,却能遮风避雨,故乡的阳光,一直照进院子里,温暖了旧宅子。我就在这温暖的轻抚下长大了。  相似文献   

12.
一村子脚的磨房,始终在记忆中时隐时现。村子通电之前,磨面靠的就是水磨。故乡山高箐深,水资源异常丰富,差不多每个寨子都有一到二座磨房,甚至有些冒尖儿的人家自己就拥有一座磨房。这些磨房在河谷里零散地藏着。十冬腊月粮食晒干了,磨房就忙了起来。整个河谷滚着闷雷似的声音,那是村里的人在轮流着磨刚晒干的玉麦、小麦、  相似文献   

13.
回乡札记     
向迅 《大理文化》2013,(9):34-38
一我一直对故乡抱有很深的偏见。我多次在朋友面前表露出对故乡的不满,我厌恶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们的狭隘心理与小农意识,还有那些夹杂在生活中的七七八八的繁文缛节。但是我又无数次在我提及故乡的那些篇什里,对那块土地进行了无畏的褒奖,我甚至将故乡写得很美,也很温暖。又因我多次给朋友描述我理想的未来生活——带着家眷择一清静之地结庐而居,只是关于这样一个理想处所的物色,我从来没有考虑到  相似文献   

14.
周恩来总理生前曾经赞扬电影<五朵金花>展现了大理"美好的地方、美好的民族、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人".也许因为五朵金花的故事把大理的山美、水美、人美表现得十分鲜明贴切,从此,五朵金花的故乡便成了大理的代称.  相似文献   

15.
在日本东京,有一个寸金难买寸土的繁华地区叫新宿。这里,鳞次栉比的现代化玻璃幕墙大厦一座紧挨着一座,各式商店、饭店、娱乐场所一家紧连着一家,五花八门既醒目又耀眼的巨幅广告牌,把这个世界上最发达的大都市点缀得光怪陆离、热闹非凡。街上的行人们,大都衣冠楚楚,行色匆匆,好像都有着急的事情似的。虽然物质生活空前丰富,这里的文化绿洲也并不干涸,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反倒促使人去寻求一方精神的净土。而来自中国的舞蹈艺术,也成了日本精神淘金者的理想家园。在新宿一处还算僻静的街道上,日式的房子连成一片。不太大的停车场旁…  相似文献   

16.
王晓利 《寻根》2002,(6):26-30
我期待走进凤凰古城,全缘于沈从先生对他故乡那种痴纯而神秘的描绘,还有他曾爱恋的那位叫“翠翠”的山妹。而当我来到凤凰,缓步走在沱江边红岩石板的巷道里,审视巷道里一座座青瓦青砖的旧宅时,或在横跨沱江的那座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重修的虹桥上,望着江中戏水的伢崽,浴后梳理着长长湿发的女人或在江边石级上一棒一棒槌洗衣裳的妇女时,满城与满江的喧嚣,已使凤凰这座在我脑海中静美古老得如清清江水中的倒影一样的形象乱了,最后倒塌、混浊成一片空白。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株冰山上的雪莲.造物主并没有把我安排在春意绵绵、生机勃勃的温暖舒适的百花园里.上帝并不会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集中在某一个角落里.在海拔几千米的雪山上,厚厚的积雪压得陡峭的山峰喘不过气来,寒风呼啸着,似乎要吞没整座山峰.然而,这就是我的家--我自认为世界上最"温暖"的家.  相似文献   

18.
解读诺邓     
山重水复疑无路,眼前陡然间屋舍俨然,冒出一个小村. 沿着嵌有深深浅浅马蹄印的青石小路,在盈耳的水声中,我们来到一座被两条溪水夹峙着的破旧房屋前.房脚的木板上、溪涧间的石头上,积着一层白白的厚厚的东西,正当我疑惑地要叫出一个"霜"字时,是少军纠正了我的错觉,他对我说:"这是盐.这里就是诺邓有名的盐井!"走近房子,朝里看,房里漫漶着水,依稀可以看到房子中央水中一眼四四方方的井.不远处,一座雕楼式的建筑,那是当年盐厂的标志性建筑.  相似文献   

19.
故乡的人 故乡的人越来越少了,故乡越来越空了。晚秋的故乡还是暖洋洋的风景,可到了这严冬的季节,秃树兀立,村舍低伏,故乡,便显出了它的另一番风情,一种凄零、凋敝的气象。一地白霜,一路乱草,狗儿不在村巷里徜徉,猫儿也躲在母亲的被窝里念着经香睡,鸡呢,把一条腿藏进肚里,孤立在棚架上翻着眼皮,而麻雀则赖在枣树的枝头,缩着头打盹,像一团萧瑟的树叶。  相似文献   

20.
正此前已有人说过,忆苏的散文是她内心的生活,是她对生命、对故乡和自然的热爱。这种说法无人反对,因为凡是读过忆苏散文的人都知道,她的文字极少涉及外域,作为一个成熟作家,她自愿放弃了对彼岸的瞭望,那肯定是因为她对此岸爱得深沉。忆苏生活着的那座古城是南诏的发祥地,虽然历史的烟云早已散尽,小城的样态却仍像旧时的梦境。有很多时间,忆苏披一身唐宋的阳光,独自坐在绿苔滋长的木窗之下,将一座小城爱到无心。让人疑惑的是,爱几乎是人人都具有的品性,仅凭这种品性又怎能将一座小城爱到无心?"无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