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20世纪90年代的重要长篇小说。作品描写了主人公人生的无助和死亡,却又为其孤苦的人生寻找精神的避难所——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2.
林纾虽然被视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中的顽固守旧派,但从文化人格上看,他和那些被称为时代“狂人”的“五四文化激进派”一样,也体现出一种“狂者”精神,同样属于中国“狂人”精神文化链条上的一环。只不过与中国近代以来的“动作型”、“铁血型”的狂者有所不同,“畏天循分”的人生信条使林纾更体现出“狷者有所不为”的一面,而“狂狷”与“循分”的融合则造就了林纾晚年身为“道德遗民”的人生方式。  相似文献   

3.
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当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作品,这部作品中以一种悲凉的笔触,写下了主人公福贵长达50年的人生历程。对于主人公福贵命运和人生境界的叙述给人一种震撼灵魂的力量。福贵精神即以乐观的方式面对人生的劫难,以一种顽强隐忍和自我鞭策的精神来处理人生之厄,这种精神具有极好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型歌舞剧《塞上昭君》女主人公的扮演者乌日勒春香女士因与王昭君有着相似的人生际遇,并在昭君身上看到"和"文化的精神之光而激励自己在演昭君、画昭君、写昭君,弘扬昭君精神,致力于传播昭君文化事业中。  相似文献   

5.
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当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作品,这部作品中以一种悲凉的笔触,写下了主人公福贵长达50年的人生历程。对于主人公福贵命运和人生境界的叙述给人一种震撼灵魂的力量。福贵精神即以乐观的方式面对人生的劫难,以一种顽强隐忍和自我鞭策的精神来处理人生之厄,这种精神具有极好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简·爱》是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有显著地位的小说。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简·爱成长之路,塑造了一个独立自强、不畏权贵、不向世俗低头的有反抗精神的人物角色。文化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说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在一定程度上是作者本身经历的写照,可以从简·爱的经历与作者的真实经历对照中看出作者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立足于文学文本,以灵肉母题范型为主线,将两部文学经典--《红楼梦》与《浮士德》主人公的人生历程互为参照,于异域形象的共相特征中探求其经典意义。在文本解读中,笔者认为,主人公贾宝玉和浮士德都经历了情色之旅、灵之旅和死亡之旅的悲剧人生历程;都以女性为一端,并寄予相似的寓意;就悲剧而言,他们都以内的解体实现了生活的最高意义,证实了人类在现实人生中对情感世界或理性精神的永恒追求,实现了灵对肉的超越。而肉的解体,灵的飞升,也正显示出人类文化精神的共通本质。  相似文献   

8.
小说《棘心》生动地揭示了 2 0年代中国动荡黑暗的社会现实 ,真实地再现了知识女性在人生之途中的事业、爱情等的追求与彷徨、欢欣与痛苦。作者努力揭示出主人公杜醒秋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中所激起的内心矛盾和冲突 ,展示了主人公对基督教文化的皈依 ,对儒家文化的“回归”。作家对女性人物刻画真实、细腻 ,语言优美流畅。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余华成功地实现了创作转型,回归了中国传统文化——道家文化。转型后的三个长篇。植入了深刻的文化追求和人文关怀:主要以道家文化消解人生苦难,以老庄思想作为艰辛人生的避难所,从而实现了对苦难和精神绝望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本文立足于文学文本,以灵肉母题范型为主线,将两部文学经典——《红楼梦》与《浮士德》主人公的人生历程互为参照,于异域形象的共相特征中探求其经典意义。在文本解读中,笔者认为,主人公贾宝玉和浮士德都经历了情色之旅、灵之旅和死亡之旅的悲剧人生历程;都以女性为一端,并寄予相似的寓意;就悲剧而言,他们都以肉的解体实现了生活的最高意义,证实了人类在现实人生中对情感世界或理性精神的永恒追求,实现了灵对肉的超越。而肉的解体,灵的飞升,也正显示出人类文化精神的共通本质。  相似文献   

11.
在台湾乡土文学发展史上,从大陆赴台的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城南旧事》中,林海音选取儿童视角,通过主人公英子的眼光和口吻对她所体验的世界和情感进行描绘,其中融入了作家对于过往人生的诗性反顾和思考。小说表层的成长叙事承载的是一个历经沧桑的成年人的恋旧情感,作者试图通过对童年故土的回忆来弥补现实的缺失,寻求心灵的安稳。缠绕于作家的主体世界中的是挥之不去的童心崇拜和家园情结,其创作目的在于寻找和重建精神家园,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相似文献   

12.
在海明威的名作《老人与海》中,主人翁圣地亚哥被诸多研究者以"硬汉英雄"形象来解读。作者认为这个形象并不具普世价值,个人的精神坚持不足以冠以英雄称谓,并且这种精神抗争是被动的,它源自人生的无奈、孤独与失落。主人公的努力挣扎只为想在生命尽头的前夕挽回尊严,但却无果而终。通过破除英雄解读的迷恋,透视主人翁失落的挣扎,读者才能更深刻体会海明威对人生的辛酸感慨与孤单心境。  相似文献   

13.
林古度年表     
林古度交游甚广,与明末清初诗人多有倡酬。遗诗近万首,清康熙间王士祯选刻《林茂之诗选》,仅存一百多题二百多首。《年表》据《林茂之文集》、《林茂之诗选》及笔者多年搜集的林古度佚诗、佚文和古度诸友著作,逐年排比其事迹。详考详拙撰《林古度年谱》(未刊稿)。  相似文献   

14.
爱德华·阿尔比剧作《动物园的故事》通过两个陌生人之间交谈、冲突的简单情节,揭示了现代社会人与人的隔阂以及沟通的失败。该剧体现了阿尔比在创作中运用荒诞的形式探讨社会现实问题,其人物饱含对沟通、理解与爱的渴望和不断追求。作品荒诞、绝望背后是作家更深层的对人生积极的哲学思考和态度,这是阿尔比有别于欧洲荒诞派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5.
朱亚平 《培训与研究》2008,25(11):14-16
《毛猿》是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一部重要悲剧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找不到归属的主人公扬克的形象刻画充分展现了奥尼尔悲剧的精神内涵所在。凡人的悲剧宿命在扬克身上得到了应验。我是谁?应该在哪里?扬克的悲剧实际上是人类自身的悲剧。本文试图借助于拉康的镜像理论及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来进一步阐述《毛猿》的主题及主人公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16.
时间是纳博科夫小说的主题之一,在《洛丽塔》中,小说的叙事时序体现为时间错乱,叙事时距体现为停滞的时间和转瞬即逝的时间。通过将过去与现在并置,倒叙和预叙叠用,作者营造了一种回环反复的氛围;通过不同叙事时距的灵活处理,作者得以呈现主人公亨伯特的情感重心。叙事时间的艺术化处理令读者感觉到亨伯特生活在挥之不去的记忆中,对洛丽塔的爱是刻骨铭心的。  相似文献   

17.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1947年用英文完成的一部历史传记。他用个人主义甚至无政府主义的观念对苏东坡的生活及其年代进行了解读,他的这种史观又与浪漫主义的文学批评相结合,使他在解读历史的同时失去了历史传记作家必须的叙述者的身份。比起建设社会的功德,林语堂更关心生命的理想及人类的品性,他的解读又与西方新历史主义的理论暗合着,成就了《苏东坡传》被读者喜爱和流传社会的一个助缘,同时也构成了对历史真实的某种偏离。  相似文献   

18.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三部曲之一,不仅反映了儒道两家思想,同时也反映了释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可以从林语堂对中国三大哲学思想的理锯、释家思想在《京华烟云》中人物安身上的体现两个方面来印证这一观点,也借此消除认为《京华烟云》仅反映儒道思想的误锯。  相似文献   

19.
艾德加·爱伦·坡是美国的文学巨匠,在恐怖小说以及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厄舍古屋的倒塌》中,艾德加·爱伦·坡试验了他自己对人的本质独树一帜的想法,揭露了人心底最为隐秘的冲动——恶的本能。,从三个方面来解读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的人格分裂:在自我中的人格分裂,在与他人交往中的人格分裂以及在与社会交往中的人格分裂。  相似文献   

20.
在伊迪丝.华顿的小说中,男女主人公自我追寻的主题总是以不同形式呈现,并且具有深刻含义。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挖掘潜藏在《欢乐之家》中典型的"镜子"意象,可以揭示在"他者"映照下女主角丽莉.巴特曲折的自我追寻之路。在老纽约上流社会,有早期自我觉醒意识的丽莉在经历了自我迷失、痛苦分裂、挣扎与反抗后,以死亡为代价,改变了女性他者的地位,最终走向自我实现。这一悲惨的结局被赋予崇高与悲壮,使如百合花般的丽莉真正散发出历久弥新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