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写实”是新生代诗歌一个明显和直接的特征。如果通过对新生代诗歌所主张的“还原”、“零度写作”、“冷态抒情”等的实质进行挖掘和探究.以及对新生代诗歌中诗歌主体和诗歌对象之间的根本关系进行考察和分析,可以看出:新生代诗歌中的“写实”不是与现实主义而是与现代主义诗歌(比如“朦胧诗”)中的“写实”取着同一精神路向。  相似文献   

2.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载体,它主要用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地反映社会生活,同时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情感,并能让读者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涵。但是由于地域及文化背景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英文诗词也存在着诸多不同。在汉诗英译中,探究"三美"原则在翻译中的应用,将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与"逻辑"两个视角梳理语境构成:"历史"语境侧重于建构语境内在、稳定的部分,"逻辑"语境则由静及动,侧重于外在、动态的部分。兼顾两者,从而全面把握语境构成。在此基础上,思考语境研究中的两个问题:一,将语境分为表达语境和接受语境是否合适;二,认知语境的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4.
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题型,它所采用的主观题形式能很好地反映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抒情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一般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主要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缘境生情、状物移情、托物言志等。一、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这是一种不带任何"附着物",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直接表明了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政治态度。"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  相似文献   

5.
文运用元认知学习理论,讨论了"框架包围、理论内在"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旨在为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6.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运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教师可通过情境激趣、案例探究、训练提高等环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获取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相似文献   

7.
梅尧臣是宋代诗歌的开山祖师,无论是其诗风、题材还是诗学理论都别具一格,开创了有别于唐诗的宋诗风貌。其诗歌对于情感的表达亦独具一格:在抒情方式上,或借叙事,或凭咏物,或藉写景,舒缓浓淡,手法多样,平凡却真挚。在抒情特色上,梅诗寓情于白描,抒情中多夹杂议论,常借"梦"来抒情。梅诗抒情手法多样且有与以往诗歌不同的抒情特点:对平淡的自觉追求,对"风雅美刺"传统的继承以及由情入理的手法。这也正是促进其诗歌创新的内在动力,从而为宋诗面貌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儿童快乐、高效学习和全面发展的路径,李吉林在民族文化的导引下,历经30多年,建构了中国式的儿童情境学习范式。从"意境说"中概括出"真、美、情、思",并将此列为儿童情境学习的四大核心元素。让儿童认识一个真实的世界,让符号学习与生活连接;用美的愉悦唤起情感,在熏陶感染中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用情感生成内驱力,让情感伴随儿童的认知活动;在广远的意境中,通过想象开发儿童潜在智慧。"情感与认知结合"是儿童情境学习的核心理念。择美构境,境美生情,以情启智,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儿童在情境中学、思、行、冶的儿童情境学习范式,显示了民族文化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9.
国家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课程改革中的"学习方式"的改革是教育教学高效运行的具体体现之一。新课改中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要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因此"自主、合作和探究"是中小学应该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什么是"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实施"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新诗抒情问题的研究,已有的学者多将抒情作为诗歌艺术,将抒情问题局限于文本或诗人主体范畴内来进行谈论,较少对"抒情""抒情性""抒情主义"等相关概念进行细致地区分,在具体进行论文写作时也存在一些混淆。而从更广阔的视域来研究抒情,将其作为一种话语方式、审美想象、生活态度在新诗研究中还未得到充分的展开。就九十年代诗歌而言,其叙事性特征已得到较为丰富的研究,而对其抒情问题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站在新诗史的视域下来揭示九十年代诗歌情感的发展变化,探究情感与诗歌语言、与文化环境的互动关联还较为缺乏,关于诗歌的"情感文化修辞论"还有待研究与确立。  相似文献   

11.
钟嵘《诗品》中的"滋味"说体现了其诗歌审美理论,在古代诗论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滋味"说吸收了前人"味"论的文艺思想成果,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五言为体、抒情写景的详切充分、追求"自然英旨"、"风力"与"丹采"的具备等方面,它对后世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古代的诗歌创作和批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在追求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交际能力,外显特征是“瘦、皱、漏、透”。英语教师只有内在追求和外在特征都关注到,课堂才能实现有效、高效。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有落脚点,本文主要阐述了“瘦、皱、漏、透”在定语从句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散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而宋代散文在中国古代散文中占据重要地位。议论、叙事、抒情等散文功能常通过"道""理""情""调"等元素实现,由此入手解读散文的主旨、情感、风格、哲理是散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拟以宋代散文名篇为例,探究一条明道、析理、悟情、品调的散文"四维"教学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韦飞云 《广西教育》2013,(21):36-37
目前,很多小学生的作文缺少创意和个性,缺乏对生活独特的感悟,这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是背道而驰的。针对此种状况,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如何提升小学生‘读、评、写’作文能力的探究"的课题研究,下面谈具体  相似文献   

15.
"动"与"静"的问题是中文和英语中所关注的重要诗学问题之一。中英文诗歌中"动"与"静"存在着差异和相似之处,因此,研究者有必要系统地对其进行探究,本文将就中英文诗歌中"动"与"静"的差异、相似性以及诗学意义进行详细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16.
作为"革命型"的浪漫主义诗人、文论家,当抗战以来的诗歌创作陷入放逐情感的"口号空喊"与缺乏"生命情愫"的形式摹仿时,黄药眠通过重返中国古典诗史及其"抒情"传统,试图在历史的互动中谋求抗战诗歌与中国新诗的理论出路。正是从"抒情"的基调出发,黄药眠对抗战以来的诗歌进行了深入细读和理论批评,不仅在"革命"话语语境中明确提出"抒情诗论"的主张,还从诗"情"、诗"美"与诗的"形象化"三大抒情面相上进行了学理建构。黄药眠的诗歌理论批评在"革命"与"抒情"之间既坚持文艺的"内在规律性"和诗歌的"情感特质",又集中准确地阐明了文艺与政治的辩证关系,还较早地确立了诗歌批评的"审美标准"及"诗歌民族形式"的发展方向,并在针砭时弊中为抗战诗歌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在"革命"激进的政治话语语境中,黄药眠诗歌理论批评所发出的"抒情"声响,既蕴藏学理,又富于现实感,极具诗学特色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7.
"兴、观、群、怨"是孔子重要的诗学观,它们的内在含义和社会价值很值得探究。"兴"要求人开拓思维,放宽眼界,从又通又全的角度来理解眼前的事和景;"观"要求见微知著,关注社会现实人生;"群"要求充分发挥主动性,能与群体沟通思想,和睦相处;"怨"要求有效释放内心的不平之气,追求自觉向上的人生。总之,这四者关系紧密,在个人文化品位的提升、社会群体关系的协调、整个人类人性的完满方面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甘肃是西部文学生成的重镇,甘肃的诗歌不仅是中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一带一路"上的文学风景线。尤其是扎西才让诗集《大夏河畔》获得"海子诗歌主奖"之后,引起了读书界对甘肃诗歌的青睐。扎西才让、刚杰·索木东、离离、唐亚琼这四位诗人是甘肃典型的"70后"诗人。在新时代里,他们的诗歌呈现出了西部诗歌的独特意蕴与抒情方式:扎西才让的神性表达,刚杰·索木东的"根"文化情结,离离的西部女性性情,唐亚琼的西部都市写真等都无疑凸显了西部诗歌在"丝绸文化"地带的发展与路向。对此的阐释论述,必将见证历史、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和导向。  相似文献   

19.
古典诗词之根就在于其意境。只有探明意境才能真正体悟诗歌内在的情感和意蕴。而意象则是诗人为了抒发情感用意比兴寄寓的人、景、事。诗歌的意境正是借助这些意象凸显出来的。教学中,要紧扣"景"象体悟意境;紧扣"人"象丰盈意境;紧扣"事"象生成意境,从而借助意象上位,真正体悟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20.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这首《登幽州台歌》中的孤独体验与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所抒发的情感有同工之妙。全诗共四句,章幅短小,却揭示了一个诗人的孤独感与生命意识、宇宙意识相碰撞而产生的思想火花。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在广袤的思维牵引下,逐渐进入了一个神秘而未知的领域:诗歌中所描述的缺乏安全感的独特感受、无人接纳和理解的单身体验,以及天地悠悠而人身无所傍依的无助状态,最终使得抒情主人公陷入了“天地一沙鸥”般的苍茫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