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从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发现我是一个很笨的孩子。一篇课文,比如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一篇三四百字的短文,别的同学一节课就背得滚瓜烂熟,我“啃”三四节课也是半生不熟。老师让大家齐背,我滥竽充数小嘴一张一张地也能顺下来。老师让一个一个地背时,我就有些恐慌,结结巴巴地背不上来。  相似文献   

2.
正《翠鸟》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把翠鸟描写得活灵活现。教学本文,不仅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熟读成诵"。那天的语文课上,复习到这篇课文时,为了检查学生是否能够背诵,我让一名学生起立背课文。看到他犹豫的样子,我笑着说:"你可以请一位同学或好朋友和你一起背啊!"谁知,他思索了片刻,居然笑眯眯地说:"老师,我请您一起背,行吗?"我心里咯噔一下,顿时有些紧张,虽然表面上不动声色,心里却如夜半吃黄连——暗中叫苦。尽管这篇课文已经教了十多次了,在教此文之  相似文献   

3.
背书之妙     
作为一名小学生,每周至少要有一两篇课文要背。那么背书难道就一定要从开头,一段一段地背到结尾吗?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意外地发现了按总分总顺序叙述的文章还有另一种巧妙的背诵法。这种方法很有趣,是先背熟开头和结尾的两个总述段,然后由总述段引发起记忆来背中间的分述段,这种做法不仅达到了背书的目的,还锻炼了思维的灵活性。当然,要把课文背得流畅、通顺,不可少的是要把课文读熟,读懂。就拿《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来说吧,它的叙述顺序正是总分总。只要我们背了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这两个总述段,就可以知道作者游览了桂林的山和水。至于…  相似文献   

4.
背书     
4月28日晴小时侯,我很喜欢背书,常常口诵唐诗,妈妈说我是“背书大王”。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却逐渐讨厌起背书了。那一篇篇课文都很长,我一看见就发愁。讲完课了,老师让我们背课文,我就像一个虚弱的病人在那里捧着书,无精打采地看起来。  相似文献   

5.
李本聪 《云南教育》2007,(10S):27-27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组的首篇,是一篇精读课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说明文的特点和说明方法,还有课文表述的内容。下面是我的一点教学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6.
坐在教室里,我的脑海中却浮现出这样的场景:空旷的教室里,只有两个人,她在台上,我在台下……小学时,我最喜欢的就是语文,因为喜欢那个教语文的和蔼慈祥的老太太,但是那一次,我生她的气了。那一天,她让我们背一篇长长的课文,要求放学之前背完。我想,这么长的课文,肯定很多人背不下来,一向和气  相似文献   

7.
一起背书吧!     
孩子上了小学,要背诵很多课文。一年级的时候,课文比较短,背起来比较轻松,现在读二年级,课文越来越长,背起来也越来越不容易。我通常是陪着她读,陪着她背,和她一起"对付"那些课文,让她感到我与她在并肩作战,是她的战友,而不是她的监督者。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拉近和女儿的距离,背诵的效果还很好。  相似文献   

8.
从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发现我是一个很笨的孩子。一篇课文,比如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一篇三四百字的短文,别的同学一节课就背得滚瓜烂熟,我“啃”三四节课也是半生不熟。老师让大家齐背,我滥竽充数小嘴一张一张地也能顺下来。老师让一个一个地背时,我就有些恐慌,结结巴巴  相似文献   

9.
缪秋菊 《学语文》2010,(5):43-44
我所教的课文是《伟大的悲剧》,这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该课文篇幅较长,要在一节课内完成教学任务,教点的选择与问题的设计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方利云 《小学生》2006,(12):42-44
我的烦恼背课文有诀窍吗?在学习上,我经常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而我最难做到的事情就是背课文。每次,当老师说出“背课文”这三个字时,我的头就大了。每次背课文的时候,我总要花很多的时间去背,可我总是背了这段,忘了那段,背了那段,忘了这段。放学后,我做好作业就开始背课文;吃完饭后,我依然背,可还是背不出。我只好到楼上去读,可没读一会儿,我就睡着了。第二天起床后,我又忘得一干二净了,到这个时候,我要再想在家里把课文背出来,已经来不及了。我就只好背着书包来到学校。当老师叫我们背的时候,我只好坐在位置上读。  相似文献   

11.
在教完课文《说勤奋》后,根据课后练习的要求,我布置了背诵课文的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全篇课文。可没想到,我刚说完,学生便小声地嘀咕,满脸愁容,一副不满的情绪,嫌作业多,课文长,背不出。见此,我以更加坚定的语气说:“今天的作业就这样,明天检查。”下班后回到家,吃过晚饭,我边看电视,边翻看教育杂志,无意间一篇有关“教师范背的好处”的文章吸引了我。看罢文章,我心血来潮:为什么我不也试着背一背课文呢,顺便也体会一下作业量是  相似文献   

12.
原先《秦始皇兵马俑》在我眼里只是一篇普通课文,研究军阵也罢,描摹兵俑也好,并没有发现课文有什么感动自己的地方。直到自己要在市属上这篇课文,我才对这篇课文有了新的认识,也从亲身实践中悟出孩子需要的是一种"扎实有效、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3.
《醉翁亭记》上完了,我要求学生把它背下来,并强调背不出的罚抄课文三遍。第二天,我首先点了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他除了把“伛偻提携”背成“区娄提携”外,基本过关。接着,我又点了一个中等水平的女生,谁知她仅背了第一句就不做声了。后面几个学生,除了一个背了一半以外,其余的全成了哑子。我有些生气。“能背诵《醉翁亭记》的请举手。”等了半天,六十六个学生中,仅有两双手犹犹豫豫地举起来了。“这篇课文就这么难背!?”“不难背你就试试!”一声嘀咕清晰地传遍了整个教室,冷不防将了我一军。“好吧!我背一遍。”“背不出也要抄三遍。”一…  相似文献   

14.
背书之妙     
作为一名小学生,每周至少要有一两篇课文要背.那么背书难道就一定要从开头,一段一段地背到结尾吗?  相似文献   

15.
巧背课文     
小朋友们,你们一定经常背 课文吧!那么你们在背诵课文 时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呢?我倒 觉得背课文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第一:要把课文当作自己写的文章。这样就清楚自己要告 诉大家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就很清楚,也 很容易记住了。  相似文献   

16.
冒继承 《山东教育》2005,(34):30-30
《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每读一次,总是让人热泪盈眶。这篇爱国主义经典教材,已经成为许多少年儿童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们总是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只有邱少云一个人被烧死?为什么他身上背的枪支弹药没有爆炸?”这两个问题几乎成了学习这篇课文的典型性问题,也似乎是一件历史公案。《小学青年教师》2005年第三期《邱少云被火烧另有隐情》一文对此的解释是“出发前,连长命令全体战士跳入水中将全身湿透,以防敌人使用燃烧弹。然而,邱少云同志是连队通讯员,带有重要的军事文件,不便将全身湿透。  相似文献   

17.
对于《水》这样一篇课文,如何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呢?我以为,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和具体课文三者的结合。确定教学内容时,特别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课文的主要特征。一篇课文的内容是极为庞杂的,我们应该选择最能体现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18.
略谈背诵     
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方法,提倡多背好文章,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实践证明,让学生有几百篇好文章熟记在胸,就能为他们以后的阅读和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一册教科书中,不是每一篇课文都要学生背誦的。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让学生背诵的课文,应该是比较好的交章或段落。因此,事先必须认真挑选。我平时选给学生背诵的课文主要有三类:(1)好的诗歌、民歌;(2)描写生动形象,语句优美,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好的散文;(3)说理性强,短小精悍,适合学生兴趣的政论文。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我就选择其中精采的片段让学生背诵。对小学生来说,我认为,应在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因为学生弄懂课文里词  相似文献   

19.
张蓓 《现代教学》2014,(11):8-8
在我成为教师的第三个年头,有幸参加了我区的新教师教学评比。虽然这只是一堂课的展示评比,却让我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备课的过程,让我获益颇丰。 一、熟悉教材,明确目标 刚知道要上这篇课文的当天,教研组组长就让我先把课文背出来,其目的就是让我先深入理解教材。于是,我仔细研读课文,终于找到了文章的行文线索:"我"在面对蛊惑时的心理变化。还找出许多文章中的细节,比如:文中描写大毛时运用了语言描写,而描写"我"时运用了心理描写等。这些细节可能就是我上课的切入点。当然吃透教材不仅仅是对文章把握要准确全面,还要对整个单元、整本书、课程标准了如指掌,把所有教材资料系统地纳入自己的认识之中并化为自身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快乐背课文     
宫宇 《辅导员》2010,(13):113-113
背诵英语课文听起来很可怕,但相信每个学过英语的人都应该经历过。不可否认,背课文是学英语最好的方法之一。特别是小学生更是如此,在全面学习单词和语法的同时,还掌握了它们的实际用法、固定搭配和其他语气特征,更好地做到学用结合。作为一名战斗在一线的小学英语教师,我仅谈一下我个人的一点学习心得和教法体会。所谓背课文学习,并非是随便拿过来一篇新课文就机械地背诵,而是需要有一定的前提,才能快速有效地背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