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爆炸,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爆炸起火,艾滋病在西方蔓延,试管婴儿成功,瑞士赞多兹化工厂因火灾大量农药流入莱茵河,夏威夷火山爆发,南极探险,长江飘流探险,抢救熊猫,……这些信手拈来的新闻,从一个侧面提示我们,在今天“信息爆炸”时代,人们不仅普遍关心这个星球上每天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和经济活动,而且,对科学技术新闻也越来越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击     
《中国新闻周刊》2014,(41):24-25
升空失败 10月28日,火箭在美国东海岸瓦勒普斯岛上空爆炸的画面。 美国东部时间28日18时22分(北京时间29日6时22分),美国轨道科学公司的“安塔瑞斯”号运载火箭搭载“天鹅座”飞船从美国东海岸瓦勒普斯岛发射升空,6秒钟后突然在半空中爆炸成一团火球,火球落到发射台再次引起剧烈爆炸。  相似文献   

3.
新闻照片上的造型是瞬间形象,采访者通过拍摄转瞬即逝的形象传播新闻。美国波士顿环球报女记者珍妮特·诺特拍摄的突发性新闻照片《“挑战者”号爆炸》,以高超的技巧,及时捕捉了女宇航员麦考利夫的父母弟妹四人在“挑战者”号爆炸前不久,指挥部突然宣布机体运转异常时的各自表情的瞬间变化;父母得意的笑容还未来得及收敛;年少的弟弟只顾高兴,并未听得那么认真,看得却那么仔细;母亲本来就为女  相似文献   

4.
如果用“世界之最的探险,发现了世界之最的大峡谷”来概括杨逸畴他们的探险功绩,恐怕是再恰当不过了——  相似文献   

5.
继里根时期“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之后,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再度爆炸解体。至此,美国所拥有的五架航天飞机已失其二。事故原因还要等几个月才能最后真正查清,但人们对现役航天飞机的安全性早已产生了怀  相似文献   

6.
如何去南极     
去南极旅游的人早已有之,早在1910年,伦敦的托马斯库克旅行社就提出要组织游客前往南极洲探险,但直到1958年,第一批100名游客才搭乘阿根廷的“埃凯雷乌尔斯”号旅游船抵达南极大陆。此后,南极旅游逐渐成为世界旅游界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7.
刘建 《新闻实践》2006,(3):61-63
2005年12月16日北京时间零点15分,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华西都市报》记者刘建与中国登山队的王勇峰、次落,历经数年艰苦攀登,在登顶七大洲最高峰和到达北极点后,又成功地站在南极点上。他们以自己的壮举首次将中国人的名字栽入“7 2”极限探险史册上,刘建成为世界上首位完成“7 2”极限探险的新闻记者。“7 2”指攀登世界七个大洲的最高峰和征服南北两个极点的极度探险活动。在这次中国登山队到达南极点之前,全世界仅有5人完成过“7 2”这一壮举。4年前, 刘建偶然一次跟随中国企业家登山队采访,从此,他攀登的脚步再也没有停息。以新闻记者“接近、接近、再接近”的追求,零距离实践了《华西都市报》“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报道。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称:“刘建同志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发扬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勇于挑战的探险精神,圆满完成了预定目标和新闻宣传任务, 创造了中国记者探险史上又一个辉煌。刘建同志的壮举鼓舞和激励了全国新闻工作者,为国家和民族争得了荣誉。”应本刊之约,刘建向大家讲述他的探险之旅,他的所感所悟。  相似文献   

8.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地面时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这是继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以来美国宇航局经历的一次最严重的事件。 事件发生后引起世界的极大震惊,各国政要纷纷表示哀悼。同时,也都表达了这样一个心愿,航天事业的探索不会停止。美国总统布什说,“哥伦比亚”号的失事“给整个国家带来了可怕的消息和巨大的伤悲”。但  相似文献   

9.
马恬 《航空档案》2003,(5):78-79
2003年2月1日,噩耗突然传遍全球: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当日完成太空任务返回地球时,在大气层突然坠毁,机上7名人员全部遇难。这是美国损失的第二架航天飞机。在这之前,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于1986年升空时爆炸,所有宇航员死亡。“哥伦比亚”号是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也是人类第一架成功飞入太空的航天飞机,美国总统布什极为悲痛,下令全国哀悼。  相似文献   

10.
“美国之音”电台国内新闻组记者戴维·斯汪在《声音》双月刊一九八六年第六、七月号上撰文,记述了在“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突发情况下,“美国之音”记者如何迅速调整,各就各位进行报道。一九八六年元月二十八日,星期二。这本是个平平常常的日子。可是这一天却向“美国之音”电台进行了极大的挑战,使我们终生难忘。按原定计划,这一天比较重要的新闻有两条:一是里根总统晚上要来电台发表一个年度的国情咨文广播讲话;二是当天上午“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发  相似文献   

11.
郭梁 《民生周刊》2024,(2):60-61
<正>哈密市将依托大海道国际探险公园项目,开启哈密探险旅游的“高光时刻”,走出一条旅游产业赶超跨越、全链条价值提升的创新之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旅资源丰富,冰川雪岭与戈壁瀚海共生,雪山与湖泊相映,沙漠与绿洲相邻……而今,位于新疆东大门的哈密将迎来深度体验式的文旅新项目。1月12日,中国探险协会和哈密市共同宣布,中国第一个国际探险公园—大海道国际探险公园项目正式启动。按照规划,项目将在3~5年内完成建设。这一自然风貌和探险、文旅相融合的国际探险公园,对于户外运动爱好者、喜欢徒步旅行的游客及全球专业探险人士来说,无疑有着极大吸引力。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探险界、考古界远征天涯的足迹,在媒体记者的参与下,频频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这种探险类报道,因其魅力独特的信息,为渴求远行的人们打开精神上的新视窗,而颇受关注。因此新闻界出现一批报道科学探险的记者,媒体上的探险类报道也日渐增多。笔者也曾于2005年10月参加中国晚报联盟新西游记大型采访活动,探险死亡之海罗布泊、寻访楼兰古城、跋涉海拔5000余米的帕米尔高原,完成系列探险报道。早在上世纪中叶,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提出了“新闻故事化”的概念,此后,中国新闻界也借鉴了…  相似文献   

13.
2009年5月1日,哈佛大学开放存取项目推出“探险和发现:近代受资助的探险与科学发现”。在这些新公开的藏品中,互联网用户可以浏览成千上万的地图、照片和出版资料,以及调查笔记、信件。此外,还有一些珍贵的手稿。这些资料都与1626年至1953年间受资助的探险和科学发现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4.
金飞豹在国内外探险界可谓大名鼎鼎,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足迹踏遍世界最高峰,外表看上去“豹豹生威”的他其实是一只可爱的“兔子”。  相似文献   

15.
萨缪尔森曾将经济学研究比作一场激动人心的探险。但在传统的经济学史教材中,这些探险故事多是以一种随机的、零散的方式来讲述的,经济学家被一个挨一个地安排在历史的书页上,配上一些对其生平和贡献的说明。一场连续的、引人入胜的探险变成了没有主题、没有情节的材料堆积,经济学也曾被称为“阴郁”的科学。  相似文献   

16.
几年前,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失败》新闻,记者采用了一个长镜头:从航天飞机的发射升空,到瞬间爆炸为一团火球,用的是一个不间断的画面。人类为探寻未知世界的不懈努力和  相似文献   

17.
1986年1月28日,美国东部标准时间上午11点39分许(北京时间为29日零点39分许),“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不久突然爆炸。美国和世界各国的新闻传播媒介立即行动起来,争先恐后  相似文献   

18.
9月15日21时50分左名,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西郊沿江路328号的宜筠货运部突发爆炸,两辆停靠在路边的货车起火燃烧,附近几栋楼房及街面的门面被爆炸引起的大火吞没,最终导致9人死亡、4人重伤、91人入院观察。后经省市有关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反复勘察、核实验证、科学鉴定和相关部门认真调查核实,认定为“宜宾市三元商贸有限公司储存危险化学物品发生的爆炸事故”。  相似文献   

19.
1957年——前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1958年——美国第一颗卫星“探索者”1号发射成功;1960年——一枚R-16火箭在位于苏联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爆炸,造成91人死亡;1961年4月12日——俄罗斯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为进入太空第一人;1961年5月5日——美国首次成功进行亚轨道飞行,宇航员是艾伦·谢泼德;1961年5月25日——约翰·F·肯尼迪总统宣布在十年内将人类送上月球的目标;1962年——美国首次成功进行轨道飞行,宇航员是约翰·格伦;1967年1月——在卡纳维拉尔角进行模拟发射时,“阿波罗”1号飞船…  相似文献   

20.
在一篇科幻小说里,外星人是这样讽刺地球人的:地球很大,可是地球人喜欢挤在一起,围着烟囱住;地球人有时成群结队地去参观还没有人住的地方,但是一到那里就逃回来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地球人,在城市中占据了寸土之地后,开始频繁地从都市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出走,到“没有人住的地方”参观。参观的办法是露宿在人迹罕至的山林,或者在无人岛扎营。 人们把这样的“出走”称作“探险旅游”,并为探险旅游的兴起寻找了很多种解释。比如,“精神空虚”“寻求刺激”“回归自然”等等。 这样的出走,在我们国家,20年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