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志丹之死     
一 1934至1935年,是陕北苏区大发展时期.1935年2月,在刘志丹、谢子长领导下,成立了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实现了两个苏区(陕甘边与陕北)党组织和两个红军(红二十六军与红二十七军)的统一领导.  相似文献   

2.
1935年冬,李克农随长征北上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在陕北多次研究了全国的政治形势,提出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决定建立由李克农担任局长的中共中央联络局,又称西北联络局,在周恩来、叶剑英的领导下,从事对国民党、特别是东北军和西北军的统一战线工作.  相似文献   

3.
何定 《陕西档案》1998,(5):23-27
编者按:今年是彭德怀元帅诞辰100周年.彭德怀光辉一生中的许多岁月是在陕西度过的,他1935年10月长征到陕北,对保卫与扩大陕北革命根据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原来你这么年轻” 1913年10月15日,习仲勋出生于陕西省富平县。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初,受党组织委派到西北军杨虎城部做兵运工作。1933年3月,与刘志丹等创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历任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副主席、主席等职务。1934年11月上旬,年仅21岁的习仲勋当选为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  相似文献   

5.
正众所周知,习仲勋系中共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也是中共改革开放的领军型人物之一。特别是革命战争时期,在陕北土生土长的24岁的习仲勋就被党和人民拥戴为陕甘宁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花甲岁月近古稀之年的习仲勋主政广东,锐意改革,大胆开放,被干部群众誉为"广东改革开放第一人",被国内外所广泛赞誉。细读史书,笔者以为,习仲勋不同凡响的丰功伟绩与人生出彩,与他脚踏实地的"群众观"是分不开的。习仲勋的"群众观"将更加坚定我们践行群众路线的信心与毅力。  相似文献   

6.
<正>1948年10月,为实现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的5年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任务、牵制并削弱胡宗南集团,时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根据秋季攻势作战的统一部署,决心集中第1、2、3、4、6纵队共6万余人“突击分割,各个围歼”,力求全歼国民党军第17、38两师,荔北战役就此打响。10月5日,西北野战军各纵队由陕西渭南澄城、郃阳地区出发。6日拂晓对据守永丰镇、韦庄镇等据点的国民党军整编第17师展开全线攻击。午时,敌第48旅大部被歼。7日上午,西北野战军主力转向进攻敌整编第38师,至15时攻占唐家堡、乌泥村、  相似文献   

7.
一、预海地区的解放和回民独立师的成立1936年5月,在红军东征结束不久,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便决定开展西征战役。5月14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在延川县大相国寺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总结东征,部署西征。毛主席在会上作了形势与任务的报告,指出,打击国民党在西北的势力,以此来促成我陕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与东北军、西北军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央军委调集红军主力组成西征野战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5月19日、20日兵分两路从延川地区挺进。红一军团为左路,左权代理军长,聂荣臻任政委;红十军团为右路,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西路野战…  相似文献   

8.
不给老乡添麻烦,是延安时期中共群众路线的通俗表达. 从江西红土地,到陕北黄土地,中国现代革命历史进入延安时期(1935-1948).延安是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初到陕北,后边国民党东北军和西北军马鸿宾的骑兵团来追击.在经过雪山草地、长途行军的疲惫劳顿后,中央毅然决定"切尾巴",在吴起镇附近的头道川、二道川和三道川布下口袋阵,打了一场伏击战,赶走尾随者,是为了不把战争祸水带到陕北,不给陕北老乡添麻烦.  相似文献   

9.
东征胜利结束后,为了扩大和巩固西北根据地,扩大红军,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逼蒋抗日",并策应红二、四方面军北上,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以红一方面军主力组成"西方野战军",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鹤亭为参谋长,刘晓为政治部主任,向陕甘宁三省交界地区进攻.……  相似文献   

10.
1935年10月,经历了重重艰难险阻考验的红一方面军抵达陕甘根据地,与陕北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11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下寺湾召开常委会议,决定在陕北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同时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11月7日,中共中央机关到达陕甘根据地的中心瓦窑堡.  相似文献   

11.
萨苏 《湖北档案》2016,(10):20-22
1 1935年9月15日,刘志丹和习仲勋率领的陕北红军迎来了第一队前来会师的战友们,一名脸上有个大酒窝的将军率领部队抵达延川县的永坪镇,揭开了红军陕北会师的序幕.此时,中央红军还在向吴起镇前进途中. 这个带着“大酒窝”的红军将领便是徐海东,他率领的这支部队名叫红二十五军.  相似文献   

12.
引子 1948年6月20日,宁夏省主席马鸿逵母亲去世,蒋介石为了笼络马鸿逵,请时任西北行辕主任的张治中代表他前去吊唁.借此机会,张治中携夫人、女公子及少数随行人员,莅临宁夏.马鸿逵对张治中的到来表示热情欢迎和感谢,非常客气,陪游陪宴,参观水利工程,攀登贺兰山阙,观看骑兵马术.数日之内,除了守灵时间外,几乎形影相随. 易君左先生时任兰州和平日报社长,作为随行人员,此次随张治中来到宁夏.他通过近距离观察,对马鸿逵有了较深印象.随后易君左写了一篇名为"西北二马"的文章,记叙他到西北后认识的两位西北边疆的风云人物:即时任宁夏省主席的马鸿逵和青海省主席马步芳.易君左为什么要写"西北二马"呢?他认为:"这两人在国内乃至国外人士的印象中都有点别致,说好说坏的都有,总之,他们是当代政治舞台上另一种典型."他通过个人的感观和直觉,比较细致地刻画了两位西北大佬的为人处事.  相似文献   

13.
习仲勋和刘志丹都是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领导者,他们曾经一起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德才兼备的刘志丹,深刻地影响了习仲勋,他一生都在向这位老大哥学习.每到一地,如果是刘志丹曾经在这里战斗或生活过,他都要向干部群众讲刘志丹在这里的事迹,用生动的事实说明刘志丹的工作方法和作风,使刘志丹的精神发扬光大,让后人感恩革命先烈.  相似文献   

14.
黄公略,原名汉魂,字家杞,l898年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一个普通的塾师家庭.1927年12月,他参加广州起义,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7月,黄公略同彭德怀等人一起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平江起义,之后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他先后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十三师叫团党代表、红五军第二纵队纵队长、红五军副军长和红六军军长等重要职务,后又任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的第三军军长.黄公略精通韬略,文武双全,带兵作战时深谋远虑,善出奇兵,屡建战功.他当时与彭德怀、林彪、伍中豪等红军优秀将领齐名,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尤其是在湘鄂赣苏区、湘赣苏区和中央苏区,几乎众人皆知.  相似文献   

15.
陈赓与彭德怀,同是湖南人,同是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不同的是他们的性格:陈赓幽默风趣,爱开玩笑;彭德怀则表情严肃,不苟言笑。而陈赓与彭德怀这两个性格迥然不同的人,却有着深厚的革命友谊。  相似文献   

16.
在共和国的将军中,很少有人知道徐海东将军二颗虎牙(门牙)失落的事。相反,落了门牙反而展示出一个将军驰骋疆场,所向无敌的英雄形象。50多年过去了,将军掉二颗虎牙的故事,已传到西方国家。那么,徐将军的二个虎牙是怎么失落的呢?故事追溯到1936年的春天。红四方面军到达陕北,与中央红军、西北红军汇合后,受党中央指挥,东渡黄河,去山西扩大抗日根据地,一时打得阎锡山节节败退。可蒋介石虎视眈眈,派出10个师和阎锡山的5个师另22个旅,向四方面红军压来。黄河以西、陕西境内的东北军、西北军在蒋介石的驱使下,卡住黄河渡口,企图消灭红军于阴县、…  相似文献   

17.
成秀娟 《兰台世界》2007,(13):65-67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国民党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由于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不满,在西安临潼华清池软禁蒋介石,并扣押蒋系军政要员10余人,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相似文献   

18.
大约在胡耀邦辞职后的一个晚上,习仲勋和秦川两人在中南海散步,习仲勋突然转过头对他说:“我这个人呀,一辈子没有整过人,一辈子没有犯‘左’的错误!”事后,秦川才悟出,这两句听来没来由的话,其实分量很重  相似文献   

19.
黄莺 《兰台内外》2014,(3):11-11
正1935年,西北革命根据地部分领导向上级组织报告说,刘志丹、习仲勋等坚持"右倾"、"富农路线",中共北方局遂派遣朱理治等人赴西北解决问题。朱理治9月抵达根据地后,在西北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一场主要针对陕甘边根据地领导的"肃反"运动。他们先是抓了刘志丹严刑拷打,之后又将红二十六军营级以上、陕甘边地方县级以上干部全部关押起来。大量的知识分子干部也成为屠戮的对象。  相似文献   

20.
在江苏淮安周恩来遗物陈列馆(仿西花厅)《披肝沥胆》这一专题展室内,展出有周恩来1936年4月15日写给杨立三的一封信。当时,中国工农红军刚刚长征到陕北,周恩来既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又兼任西北军委后方办事处主任,同时还兼任中共东北军工作委员会书记等职。鉴于几天前已经在肤施(延安)实现了跟张学良的谈判,所以红军为了打破国民党军队的“围剿”,采取主动出击的办法,以主力组成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队东渡黄河,入晋作战,既打跟蒋介石较紧的阎锡山,又使红军主力接近抗日前线,同时也避开了与东北军张学良部和西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