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宗杲创立“看话禅”。他明确主张提出公案中的某些语句作为“话头”来进行内省式的参究,以此为入门,进而达到开悟的目的。这一主张和修持工夫,对中国禅宗的宗教实践又作了一次新的调整。他旨在强调探求、体究、觉悟宇宙人生的奥秘和本质,他对般若探究(审美探究)作了相当系统的论述,特别强调“以悟为则”,进一步突出了悟的极端重要性,对禅宗生命美学作了新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章辉 《邯郸学院学报》2012,22(2):106-109,121
默照禅和看话禅是南宋的两种主要禅法。二者的理论都以除束缚、得解脱为目标,崇尚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与现代休闲美学思想相契合。前者以打坐为工夫,倡导合守默静坐与般若观照为一,以获得圆通自在的休闲审美体验。后者反对僵死的静坐,主张从公案中参“活句”,明生死大事而得解脱;又反对避世的态度,主张佛儒教义不悖,更显心态圆融通脱。在禅法实践上,二者都摒弃理性思维,反对责求速效,重视从容之美,对当代人的休闲生活具有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3.
大慧宗杲"看话禅"的美学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慧宗杲“看话禅”关于般若探究(审美探究)的禅学思想,是一反禅宗美学的传统观念而提出的新的主张与观点,为宋代禅宗美学乃至宋代美学增添了新的内容。就审美态度的美学理论而言,不仅中国传统美学几乎全是静观的学说,就是西方传统美学也仍然如是,而大慧宗杲“看话禅”则强调一种积极主动的审美探究。其审美态度以及对于般若意志与审美意志的强调与论述,对今天的审美活动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4.
禅作为禅宗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六祖坛经》中有丰富的表现形式。通过其在《六祖坛经》中的具体表现来探讨禅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表现,有助于加深对"禅"这一概念的理解,同时将"禅"之理论内涵与实践表现与"文字禅"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表现对比,对"禅"的理解将更深刻、更立体。比较可知,禅为内外无执、了了放下,是根基伶俐者的事业;文字禅为因言悟道、执着于种种方便法门,缺少真正禅者的伶俐洒脱。  相似文献   

5.
默照禅散论     
禅宗发展到南宋,不仅僧风腐败,而且禅风颓废,不立文字的禅宗变成了文字禅,再而演变为注释禅.天童正觉逆时风而倡导默照禅,企图复达磨古风.默照禅在禅宗史上虽属昙花一现,但毕竟是美丽的,有其独特色彩.  相似文献   

6.
禅宗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流派,对禅宗起源的探讨也是对佛教进行溯源的过程。禅并不是佛教的专利,而是人类智慧的一种体现,中国、印度等国家都有参禅、悟禅的现象。禅主静,中国的理学和西方哲学中都有主静一面,所以,"静"是人类生知、生智的精神现象。而佛教禅则从理论和实践上体现了禅的深刻意蕴和现实修为。佛教把习禅作为人类共知的开发心智的行为,禅定修行悄然兴起,这也是禅作为一种普遍文化现象的见证。  相似文献   

7.
道元为日本镰仓初期禅师,日本曹洞宗高祖。曾入宋师从天童山如净禅师习"默照禅",道元回日本后创建兴圣寺和永平寺,并著书立说,弘法布教。道元继承如净禅师的"默照禅"禅法,但在修行与证悟上提倡"修证一等",体现了道元禅的日本本土化演变。  相似文献   

8.
宏智正觉默照禅与神秀北宗禅二人都认为心是解脱的根源,但对心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与之相应,在解脱的认识上他们也有着很大的差异。虽然二者都注重坐禅,但修行实践也根本不相同,神秀坐禅是继承达摩—慧能以前禅宗的传统模式,而正觉则直接继承曹洞禅法,虽倡导默照,但仅是形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唐代从谂禅师之赵州禅与当代净慧长老之生活禅作了一些探讨,力图找到二者内在的联系与共同之处。作者认为:赵州禅与生活禅之内核乃一脉所承,都是六祖慧能禅法的继承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禅是赵州禅基本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大慧宗杲尽管得法于圆悟克勤而成为杨岐宗的著名法嗣,但他的禅法思想与实践其实深受黄龙宗的影响。宗杲在学法修法的过程中,曾前后六年师从黄龙宗湛堂文准。文准不仅以黄龙禅法悉心培养宗杲,还在临终之时特别教导宗杲向克勤学习。同时,宗杲还与惠洪、张商英、李彭等诸多黄龙宗人士密切交往,由此对黄龙禅的认识更加全面与深刻。宗杲成为杨岐宗法嗣后,立看话禅,创大慧派,以及日常修为,都时不时地流露出黄龙禅宗的特色。宗杲从黄龙宗转向杨岐宗,又在杨岐宗中融会黄龙宗,这既反映了黄龙宗与杨岐宗的特别关系,也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中国禅宗(临济宗)发展的规律与特点。  相似文献   

11.
马祖的禅学地位得自于了所独立的洪州禅系及其禅学思想。“触类是道”是马祖禅学的基本特色,而“平常心是道”则是其禅学思想的核心命题,在此基础上,马祖创建了顺乎自然的生活禅的禅道自然观。  相似文献   

12.
石丽娟 《滁州学院学报》2012,14(4):12-14,23
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人们往往"道禅"同论,"庄禅"并举,这是非常令人寻味的思想文化现象。通过对这一现象的考察,结合对《坛经》文本及老庄哲学思想的比较分析,本文认为,人文思想是道禅理论旨趣和精神境界共通的重要思想契合点,这主要表现在:惠能禅所蕴含的人本思想———对个人主体意识的高扬,对自然修行方式的强调,对自由自在解脱境界的向往———都蕴含有道家人文传统的诸因素。  相似文献   

13.
在书法艺术创作和书法美学思想上受禅宗影响至深,并第一个自觉地援禅入书、以禅喻书的书家是我国北宋名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综观其创作特点、书论思想及学书过程,无不凸现着禅的痕迹。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宋代禅门五家最盛者乃临济宗,临济宗在石霜楚圆以后又分化为杨岐、黄龙二支分头并进。杨岐派宗风劲健,三传至五祖法演更能充分展示自己的生命力。一般说来,五祖法演对宗门的意义在于能结合自己的时代背景,自觉反思、对话、总结禅门各家先贤的优点,淡化门派壁垒,开启了"看话禅"的新势头,从而能与"默照禅"一起,共同构成禅在宋代发展变化的新格局。法演以"看话"所传递临济的精髓,一直是他之后历代禅学追随者考论、感悟临济乃至体证禅之真精神的坐标之一。二十世纪以来,日本几位禅学家对之均表现出广泛的兴致和深刻的描述。  相似文献   

15.
痴绝道冲是南宋后期一代临济宗高僧,被誉为“真法门之栋梁,后学之标准”。“以激扬宗风为己任”是痴绝道冲禅法思想的特点及其价值旨趣,他的禅法思想性格,虽有融合之精神,实则回归于古德临济义玄时代,不受普遍流行的看话禅、文字禅、默照禅之禅风影响,亦不受宋代禅宗内部禅、净融合论之影响。在儒、释、道三教关系问题上,痴绝道冲主要继承和发展了明教契嵩的儒佛融合论。不断引用儒家经典与佛教作会通,在本体论上强调儒释道三教共同一之“道”、同一之“心”,但是在孝亲观上更多地强调佛法的特殊性、优越性。在心性论上.痴绝道冲反复借着释迦灵山拈花、达磨西来的禅宗公案,从正面阐释了自己临济禅一念分明、自证自悟的思想.坚守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门精神。径山痴绝颇为深刻地批评当时丛林佛法淡薄、祖道凌迟的种种弊病,努力振兴丛林,绍隆佛祖。  相似文献   

16.
宏智正觉对禅宗美学方法论的重要贡献体现于他所倡导的“默照禅”之中。他将静坐默究视为参禅悟道的根本手段,于静坐中观照、体验宇宙人生真谛,从而体悟和把握真实的生命与存在,最终达于事事无碍的生命圆融的澄明之境这一人生与审美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时丛林“流辈荒逸,终日无所用心”和“百丈清规不肯行”的懒惰懈怠现象,石屋清珙提出了“无心处用心”的重要禅学命题。这一禅学命题是对马祖道一“不是心,不是佛”的心佛论相关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如何“用心”参禅学道上,石屋清珙提供了七种古德参禅学道的范样,强调参禅学道须劳形苦志和真参实修。在说法诲众的禅风上,石屋清珙提倡切直谛当之古德禅风,这有别于当时盛行丛林的文字禅风和看话禅风。石屋清珙突出了戒律道德在参禅学道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使得其禅风平易而无怪诞玄远之处,而且具有批判当时丛林“不清戒律”和重振百丈清规精神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石屋清珙是我国元代一位著名的禅僧。在中国禅学史、元代禅学史和中韩禅学关系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他的禅学思想极其丰富,而以茶道思想著称。茶道是其禅学人生的一贯之道,是他学道、悟道和传道的重要方式。他的茶道冶禅佛、人生、自然于一炉,以真如造适为追求之境,于一境中起一种味、一种平怀、一个平常心。  相似文献   

19.
马祖道一是江湖禅宗江西禅系的缔造者。江西禅系在二三代间如火如荼,蔚为大宗,主要得力于马祖禅学革新上的巨大成功。其成功,一是完成了禅宗本体论由主观唯心论到客观唯心论的转化,使禅宗由六祖以前的“缘起性空”、“唯识无境”,一变而为心物、理事同一同真。二是用“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三位一体的禅法,缔构了以“直显心性”为宗旨的禅法体系,为禅宗提供了普及速成效应极强的明心见性武器。  相似文献   

20.
古史传说中的禅让故事,以魏惠王欲禅让于惠施为发端,宋太祖黄袍加身为终结,成为相对和平地交接政权的主要方式。从形式上,禅让可以分为外禅和内禅两种。外禅是指皇帝将皇位拱手让与外姓异氏。内禅则是指皇帝在世时将皇位传给继承人,继承人必须是皇帝亲子或同姓宗族之子。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内禅并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