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本多元解读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有不少的语文教师却矫枉过正,进行无效地解读,甚至是有害的解读。笔者认为,"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文章提出了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的方法与对策,切实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
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文本做更深层次的解读。教师在文本解读中除了注重自我的个性解读外,还应注意到学生初读后产生了什么样的期待,对作者的情思和文本文体的特点也应该做深沉的解读。教师在注重了学生、作者、文本三个方面的期待后,对文本做出深层的、有个性的解读,才是"教学需要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乡下人家》文本的案例解读,我们从文本切入的收与放、文本展开的推与敲、文本意蕴的雕与琢、文本拓展的舍与得四个角度,对文本解读的方法进行了重新审视与批判。在文本解读中只有深层的"入",才能"出"得灵活透脱,才能引领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人文得以熏陶、语言得以涵泳乃至思维的启迪和情感的共鸣。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层层推进,文本解读由原来单一刻板的"填鸭式"逐步向多元化、个性化与人性化的趋势发展。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的提高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由于部分教师对多元化、个性化的过度强调,对教学气氛的过分追求,导致课堂教学"轰轰烈烈"却"华而不实","面面俱到"却"浮光掠影",使得本文解读陷入模式化、粗俗化以及浮夸化的教学困境。因此,在本文解读中,要在尊重文本固有思想价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解读,读出文本的丰富内涵来。  相似文献   

5.
教师只有首先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才会在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时游刃有余、张驰有度,课堂教学才有内涵与深度,文本的价值、教学的价值才会得以充分体现。一、"深度解读"——为何而"解"  相似文献   

6.
文本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从学生出发,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文本阅读中来。本文就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涵养"三气",引导学生主动感受文本。一、文本解读接地气在课堂文本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在文本解读上,花了很多功夫,解读很详细,但是学生却往往难以听下去,或者说不怎么感兴趣。归根究底在于教师过于注重文本解读深度,却忽视了学生的接受度。  相似文献   

7.
<正>文本是教学的凭借。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浮浅,必然导致教学的浮浅。只有教师首先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才会在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时游刃有余、张弛有度,课堂教学才有内涵与深度,文本的价值、教学的价值才会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8.
语文新课程提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意义的过程",强调"对话"和"交流",强调"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强调"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以保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创造性,保护学生的个性。可如今的课堂又对"多元解读"追捧过热,导致语文课断章取义、曲解全篇,对文本曲解的怪现象时有发生,久而久之,语文课就由原来的僵化式演变为一盘散沙式。  相似文献   

9.
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把艺术形象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形诸文字的东西是看得见的"八分之一",而作品隐藏的内容则如同水下看不见的"八分之七"。因此,在进行文本解渎时,教师应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讨论争鸣。我认为阅读教学中多元解读文本的“价值引导”要讲究策略,主要有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文本研读过程应侧重于语言实践,阐述了教师引导学生个性解读文本内涵的同时,如何有效地培养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11.
胡启树 《黑河教育》2011,(11):14-14
钱梦龙老师说:"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恰恰是阅读教学最能显示其魅力之处。"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不同,存在着主观差异,所以,学生对语文教材中文章的解读往往是多元的。但"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也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应该有一定的"规范"。  相似文献   

12.
曾春莲 《考试周刊》2014,(18):37-37
文章立足新课程理念精髓,深入浅出地分析怎样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内涵,发展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从而提高阅读课堂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3.
文本是教学的凭借。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浮浅,必然导致教学的浮浅。只有教师首先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才会在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时游刃有余、张弛有度,课堂教学才有内涵与深度,文本的价值、教学的价值才会得以充分体现。但教师对文本"深度解读"究竟为何而"解"?"解"出什么?"深"向何处?又如何去"解"……这些问题本身就需要深度思考与解读。  相似文献   

14.
张玉新教授在多年的“原生态”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立体化多层次的文本解读方式:在文体层面,从文体特征入手解读文本,使文体知识为文本解读服务;在言语层面,通过生活化的文本细读引导学生融情入境,品味文本丰富的情感蕴藉;在意蕴层面,通过自身的学识还原作品的原初语境,引导学生结合作品的创作目的与历史背景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在审美层面,注重挖掘文本独特的写作风格,体现了对文本形式的高度关注.这四个层次的文本解读,从文本共性到文本个性,由内部解读到外部解读,由语言积累与运用到思维发展与提升,为学生带来了立体化层进式的阅读体验,并在体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解读文本的正确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文章立足于课程理念精髓,剖析优化阅读策略,指出教师应关注阅读活动细节,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内涵,重视阅读体验,发展学生个性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6.
吴揽月 《考试周刊》2012,(28):50-5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基于新课程阅读理念背景,反思初中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现状,探讨初中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误区;力图寻求新课程文本解读的新思路,努力构建"生成性状态"的语文课堂。一、"文本解读"新解洪镇涛先生认为:"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应立足于文本,紧扣文本,组织和引导学生解读  相似文献   

17.
《老人与海》中故事的背景无疑是现代的,因此长期以来的阐释、解读、批评基本上都落实在现代文明的土壤上。从文学人类学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桑提亚哥捕鱼时始终依赖"巫术与神话",这是某种原始情感在现代人头脑中典型的潜在绵延,它通过简单语言(说话)得以实现,奠定了捕鱼的全部"真实性"。  相似文献   

18.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大重点,实现个性化写作更是激发学生创造性精神、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展现学生自我个性的一个重要过程。让习作不再是写人就是"班上的小雷锋",写事就是"捡到钱包",写景就是"校园一角",而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注意表达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珍视自己的个人独特感受"。从真实具体的事例中突出其主体体验,引发其真情实感,使语言文字的内涵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基于文本的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冰 《文教资料》2010,(23):69-70
在新课程全面推广的今天,阅读教学要改变文本解读缺失的现状。教师在加强文本解读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加大阅读量,强化文本解读意识,真正体现新课程教学所倡导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的诗歌《错误》引发了广大师生的热议,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褒贬兼具。诗人借古典语言创设了一个穿越时空具有古典美的现代诗歌情境,为读者解读诗歌提供了广袤无垠的思维空间。品"语言",鉴赏作品语言的形式美;思"意象",感悟作品语言的意境美;况"诗味",体悟作品思想的哲理美。通过这三个层面的立体化解读,读者能够开掘出既"贴近"文本语言又"超越"文本本身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