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全国新书目》2022,(12):114-115
<正>本书是一本自我实现手册,也是一些方法和游戏,更是一篇篇吸引人的短文,同时也是一次严谨的研究。书中列举了苏格拉底、塞涅卡、尼采等哲学家的重要哲学思想,作者从中寻找灵感,试图运用哲学帮读者解决现代人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从而摆脱内心的恐惧、焦虑、不安的感受,过上平静、幸福的生活。本书可按章节阅读,也可有选择性地阅读。  相似文献   

2.
《当代哲学人类学》是哲学研究领域的一项丰硕成果。我认为,对这部书可以从两个层面做出评价。一是从这本书的学科领域做出评论,可以认定它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学研究的力作。二是从这本书所求索的问题做出评论,可以认定它是作者长期苦苦寻求的学术目的乃至人生目的的一个理论成果。作者撰写该书不是按通常教科书的模式进行的,而是紧紧围绕“追寻人类的来龙去脉”这一理论主题展开的。该书从五个方面做出了深人lfo又细致的探索。第一,为探索人类的来龙去脉奠定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依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要想真正把…  相似文献   

3.
1998年春夏之交,日本图书市场出版面世多部通俗、生动的古希腊哲学通俗读物。 其中,《午休之后与柏拉图》(三枝和子著 新潮社版)一书,作者运用诙谐的笔调广泛涉猎古希腊哲学史,试图阐明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必然成为集古希腊各派哲学之大成,柏拉图的哲学名著则不失为一部文学杰作。本书最终深入浅出地为读者求解柏拉图的深邃  相似文献   

4.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11,(32):81-81
《沃格林:历史哲学家》 沃格林,20世纪最为重要的哲学思想家之一。本书以其历史哲学思想为考察重点,被誉为沃格林思想研究的开山之作。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本身带来什么影响和变化?这是人们关心、探讨的问题。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和当代现实丛书”之一《技术·文化·人》,为我们思考、研究这个问题,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提供了某种有益的借鉴。这本书是苏联长期致力于技术哲学研究、并颇有成果的哲学家格·姆·达夫里扬的代表作。作者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系统地分析和介绍了20  相似文献   

6.
眼下对哲学书感兴趣的人恐怕不多,可是有一本哲学书《苏珊的世界》却畅销全球,其原因就是这本书最容易读懂。由此,我也想起房龙的两本书,一是写人类历史的《人类的故事》、一是写人类思想史的《宽容》,很难找到比这两本书更通俗易懂、更妙趣横生的历史书籍了。不知怎么搞的,我往往把这几本书看作是一种书评,是以自己的见解来组织介绍古往今来哲学家、历史学家的著作及其观点的述评。  相似文献   

7.
《中国图书评论》2010,(10):120-120
《"第二周波":西方自由主义的文化革命—从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到德国古典主义哲学革命》/马林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本书是西方自由主义的文化运动"三部曲"的"第二部"。系作者西方自由主义的文化运动研究系列之一。  相似文献   

8.
在“图书馆哲学”的竹篱外徘徊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图书馆哲学博大精深,作者认为自己缺乏哲学的基础,他是以一个门外汉站在竹篱外徘徊的心情写作本文。根据自己求学的经验以实验主义门徒的立场,他勉力检讨若干哲学家的理论并提出如何接近图书馆哲学的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本书收录作者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35篇,其中不少文章为1949年后首次整理发布,主要内容涉及哲学、逻辑学、文学等,颇具史料价值和理论价值。潘梓年兼具文艺理论家、逻辑学家、哲学家、教育学家等多种身份,立足于他一生的实践经历,探究其学术思想的丰富内涵,可一窥党史、近代史、新中国史的轮廓。  相似文献   

10.
蔡新乐博士的新作《文学翻译的艺术哲学》是填补国内空白的一部专著,这里稍作介绍,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一、弃实践与理论的传统观点,直接从哲学角度切入 在翻译理论的研究中,一向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定视角,认为理论必须而且必然为实践服务,在这样的翻译理论研究的语境里,我们所能见到的依然只是而且也只能是实践的大一统问题:即实践的形而上性质无形之中取代了理论话语的深入。本书作者对这样的形而上批判又迈进了一步。他所做的是以现象学的基本思路为先导,即从现象本身的“自立”来论证翻译的自我归属,然后又从“含意…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的哲学研究,尤其古代哲学的研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面临的“困境”越来越突出。哲学研究的“浮躁”现象严重,编著多而立说少,缺乏自身的独创性。哲学著作出版难的状况使哲学工作者更加凄苦和冷落,一些学者纷纷下海转行。在这种情况下,石训、姚瀛艇等专家却伏案精研深究,历经十年之苦,撰写了百余万字的《中国宋代哲学》一书。作者这种严谨治学、不为功利所动的人文精神真使人可喜可贺,河南人民出版社赔大把钱出版这部专著的胆识也是值得称道的。《中国宋代哲学》作为一部典型的断代哲学著作,不仅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宋代哲学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而且填补了宋代哲学研究中的不少空白,挖掘出了一批新人物。正如张岱年教授在本书序言中所说:“近年以来,中国哲学史教材对于宋代哲学都有所论述,但是多限于几个大家的学说,尚不足以表现宋代哲学的全貌。”纵观研究宋  相似文献   

12.
十五年前,一次自我超越的机会陈祖德一部好作品可以让人爱不释手,同样一个好节目可以令人百听不厌;传记文学《超越自我》就是这样一部好作品,这样一个好节目。作者却谦逊地说:15年前,当我决定《超越自我》这本书的时候,我怎么也不会想到,15年后.这本书会第三...  相似文献   

13.
贺耀敏 《出版参考》2005,(12):53-54
《学哲学 用哲学》是按专题摘编、真实记录李瑞环同志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论著。本书是作者多年从事领导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思想观点的荟萃,具体来讲,《学哲学 用哲学》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正在《洪堡的礼物》中,作者将犹太宗教的哲学家马丁·布伯的相遇哲学观点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作品中主人公洪堡所持有的"我一它"人生观和西特林持有的"我一你"人生观以及他们各自的命运将这种哲学观念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从痛苦到超越》在序论中便开宗明义:“我们试图通过这本书的评介和批判来揭示叔本华与尼采哲学的内在发展逻辑及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并力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说明叔本华与尼采哲学的理论实质。”众所周知,叔本华和尼采是极有特色的哲学家,他们跨越了一个世纪,成为20世纪西方哲学的思想来源之一。这一特点给两位哲学家穿上了神秘的外衣,使人难以捕捉他们思维跳动的脉搏。许多评介叔本华和尼采的文章让人感到不知所云,原因在于没有把他们置于哲学史的发展过程加以全面考察,从中揭示他们在哲学  相似文献   

16.
李金正 《编辑之友》2011,(10):94+99
美国著名的哲学教授罗伯特·保罗·伍尔芙(Robert Paul Wolff)所编著的《哲学是什么》是一部大学哲学通识教材,这本书问世30多年来已被翻译成12种语言,再版10次,销量超过75万册,足见其价值之巨,流传之广,受欢迎之甚。通读全书发现,这本书备受追捧的背后,确实潜藏着一些特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像我这样三十年前开始读大学的一拨人大都记得有本书叫《诗人哲学家》。几位兼攻哲学、文学的青年学者想要证实哲学是最有诗意的东西,于是他们到西方哲学家身上去寻找诗人的影子和灵魂,结果在帕斯卡尔、诺瓦利斯、施莱格尔、克尔凯戈尔、尼采等西哲身上找到了意想中的东西,攒成了周国平先生主编的这本书。但同时,这也反映出一种学术的病态--现当代学人似乎更擅长向西方文化去找寻精华。其实,与诗人遇上哲学家相仿,沿着中国古典文化特别是诗文传统溯源,将自己的一腔诗心诗意与书法这一“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熊秉明语)相融合,常年修炼,相信也会收获极有意味的结果。在我心目中,李一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做人有诗请、创作富内涵的“诗人书法家”。  相似文献   

18.
《安魂》这本书算是一种精神的自我催眠吗?也许是,也许不是。我一向偏激地认为,只有理性和冷静才能去直面"生死"这一命题。感情太易冲动,不足以承受与掌控关于这一命题的长篇大论。而今,一位父亲近三十万字的呕心力作,让我发现——原来,"向死而生"的意境,并不仅仅存在于哲学家们的专著中;而更多地存在我们这些平常人的记忆里……《安魂》出版于2012年8月,是一部长篇小说。作者是周大新,一位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在这本书里,他  相似文献   

19.
本书作者美籍华人阎宏,凭借深厚的自然科学和中国传统哲学功底,以及多年来对模式理论的研究,将通过这本书向读者讲解软件设计模式的理论,它的简要历史,以及它与中国道家文化的渊源。这是一本实用的教材和手册,同时又是一本散发着思想火花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文化释义》是一部文化哲学力作(199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该著作者是李燕博土、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这部著作的问世,正值我国文化发展和整个世界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对人类遇到各类棘手的与文化发展相关的问题,能够提出新世界观和方法论理念,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给予正确指寻,无疑是作者对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贡献。在本书的阅读中,我们了解到,20世纪末,文化哲学作为当代人类思想主流会聚,以崭新姿态显示着人类精神世界的广阔前景.或者说,文化哲学在人类精神世界异军突起,以更加合理的精神方式和更为完整的理论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