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汉初期,分封的异姓诸侯王及其后来分封的同姓诸侯王,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确实拥有一定的特权,随着其实力的不断增强,逐渐形成对西汉中央政府的严重威胁。但要说诸侯王与皇帝共治天下,汉朝的法律只在汉朝直辖区适用,却令人难以信服。  相似文献   

2.
秦汉时期的帝陵、诸侯王大墓的相关设计与建造皆反映了《周易》文化。秦始皇陵“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建制及其覆斗形封土、汉代帝陵陵园的方圆设计、西汉诸侯王陪葬墓上圆下方的形制等,皆是《周易》天人观的反映;秦始皇陵“陵墓若都邑”的制度、西汉帝陵与都城的方位设计以及西汉诸侯王墓和王后墓规模的大小之别等,均是《周易》阴阳观的体现;秦始皇陵内城居外城中央以及封土位居帝陵内城南部中央的布局、西汉帝陵的墓室称作“方中”的现象、西汉帝陵墓室位于陵园的居中位置等,皆是《周易》尚中观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3.
西汉前期所设置的刘氏诸侯王“相” ,为维持中央王朝与诸侯王的正常关系 ,起到了重要作用。对诸侯王“相”称谓的设置和变迁 ,诸侯王“相”与诸侯王之间的关系 ,汉廷选任“相”的方式、标准 ,“相”的行政职责等 ,应作必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本课教材的重点是平定“七国之乱”;难点是“王国问题的解决”。这一问题头绪多,内容复杂,名词、术语又多,因而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应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王国问题的解决西汉的王国问题,是西汉王朝前期一大政治问题,它关系着汉王朝的兴衰和关系着国家的统一、还是分裂。西汉王朝花了近百年的时间,解决了这个问题,从而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发展。教材首先谈到异姓诸侯王产生的原因及刘邦解决异姓诸侯王的问题,教师可以韩信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连云港市博物馆1993年2月在东海县君湾村发掘西汉末至新莽时期家族墓群一处.其中6号墓为西汉东海郡功曹史师饶的墓葬,卒葬于公元前10年.出土的木牍竹简极有历史价值.本文对竹简中的西汉俗赋<神乌傅>的发现予以初步释读,并对<神乌傅>的特色及其文学和书法的成就予以研究,突出了<神乌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西汉诸侯王之财权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侯王有封国,是封君中最有权势的。他的财政虽然分别由相、内史、司农与少府具体管理,但其财权却掌握在自己手里。本文仅就这个问题作些考述,以此对“西汉诸侯王无独立财权”之论示以商榷。 一、诸侯王的财政职掌 西汉初期,诸侯王在财政上有以下一些职掌: (一)有租赋收入权。 《史记·五宗世家》引司马迁曰:“高祖时诸侯皆赋”。徐广注:“国所出有皆入于王也”。所谓“赋”,当然是指人头税,包括算赋、口赋。就是在景帝中五年以后,诸侯王不复治国,也决不是“独得食租税”,仍有收赋之权。《汉书·帝纪》中关于中央减免郡国租赋的九个诏令(后文将详细分析),就是最好的说明。  相似文献   

7.
<正>"乱七八糟"这个成语同历史上两个重大事件有关。"乱七",指的是发生在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西汉初年,刘邦为了巩固皇权,在铲除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又分封了一批刘姓子弟为王。但是,随着诸侯王的势力不断扩大,到汉景帝时诸侯王势力严重地威胁着汉王朝的中央政权,其中  相似文献   

8.
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大葆台汉墓,是一座西汉时期北京地区诸侯王的墓葬.本文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出发,结合相关史实,分析和研究大葆台汉墓的相关信息.探讨其选址依据.这样不仅可以深入了解西汉诸侯王在墓葬选址时所考虑的诸多影响因素,还可以进一步了解西汉时期北京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的学术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湛玉书 《红领巾》2005,(6):51-53,119
张家山汉简&lt;奏谳书&gt;为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汉的法律制度,特别是其诉讼制度提供了可能.对&lt;奏谳书&gt;中的审判术语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知道这些术语在西汉法律中的意义,也可在语言研究方面纠正历代训诂和现代字典辞书中的缺漏甚至错误.  相似文献   

10.
汉初在政治体制上采取了与秦代郡县制不同的体制,即郡国并行制。那么,为什么西汉统治集团在间隔了秦朝的统治之后,又重新采用了这种封建诸侯国的政治体制呢?笔者认为这是由西汉初期的历史状况决定的。汉兴之初经济凋敝,中央政权力量薄弱,为了稳定社会,得到各派势力的支持,分封异姓诸侯成为一种事急从权的政治手段。第二期对同姓诸侯王的分封完全是为了对抗异姓诸侯王,巩固地方上统治的需要。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使中央对消除地方王国的势力为最终目的分封,使诸侯王走向了末路。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