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荀子名况,字卿,又叫孙卿(约公元前三一三——二三八年),赵国人,曾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后来赴秦国参观学习,在楚国作过小官,著有《荀子》一书(现存三十二篇)。他是战国时法家著名代表人物,根据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对反动的孔孟之道进行了较全面,有力的批判。他的学生——韩非和李斯,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法家思想,对于泰始皇统一六国、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论荀况     
荀子名况,又称荀卿或孙卿,战国时赵国人,是新兴地主阶级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杰出的法家。他的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13年至公元前238年,大致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的半个多世纪中。他长期在当时的文化中心稷下学官(在齐国国都临淄)讲学,曾去过燕国,并到秦国做过考察,晚年在楚国的兰陵(今山东峄县)担任地方官。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的著作很丰富,现存《荀子》一书,共有三十二篇,是汉朝刘向整理后又经唐朝杨倞编定的。  相似文献   

3.
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这则成语源于楚庄王励精图治、振兴楚国的故事。楚庄王,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贤君。他少年即位,面临朝政混乱,为了稳住事态,他表面上三年不理朝政,实则暗地里在等待时机。人问之,曰:“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他在位二十二年,为了楚国的振兴,物色到  相似文献   

4.
韩非生于周赧于35年,卒于秦王政14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教了两则寓言,一则是《南辕北辙》,一则是《亡羊补牢》。我引导学生进行续写练习,即接着文章的结尾处,想象并编造出新的情节。要求编写出来的情节合情理,使读者相信是真的:要有意义,使读者从中受到教育。续写《南辕北辙》,有学生写到楚国去的人没有走到楚国,马累死了,车夫累倒了,盘缠花光了;有学生写到楚国去的人走时还年轻,回来已满头白发,耳聋眼花,悔恨自己走错了路,没能到楚国去;还有的学生写到楚国去的人病死在半途中,临死的时候他悔恨自己搞错了方向。有一个学生发表了与众不同的见解,他写到楚国去的人,花了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到达楚国。明友在大路上又碰上了他,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能到楚国,他说:“我一直向北走,不知怎地竟到达了南方的楚国。”我  相似文献   

6.
孙叔敖 ,春秋中期楚国人 ,姓 ,名敖 ,字孙叔 ,故称孙叔敖。他出生在楚国郢都的贵族世家 ,后举家迁往期思 (今河南淮滨东南 )。楚庄王十六年 (公元前 598年 ) ,孙叔敖被召回郢都 ,担任令尹 (丞相 ) ,曾辅助楚庄王指挥楚军在必阝 (今河南郑州 )之战中大胜晋军 ,助成了楚庄王的霸业。孙叔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也是一位杰的水利专家。他曾主持修筑了许多水利工程 ,其中芍陂 (在今安徽寿县南 )最为著名 ,其规模在春秋时期为最大 ,是我国古代首次兴建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孙叔敖堪称我国营造水利工程的鼻祖。楚成王、楚穆王时 ,楚国势力已…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重要的法家人物。在蜀执政期间,他怀着“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宏愿,积极实行法家路线,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东汉末年我国西南地区豪强地主统治的弊政,在历史上起过进步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屈原的政治思想与战国诸家思想在表现的片段性上有类似之处,因此,很多人把他归入某家.通过对屈原的思想与战国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比较辨析来看,屈原有着独特的思想体系,就是一切都从如何使楚国富强、人民安生进而统一天下出发.  相似文献   

9.
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通常在阳历的六月份。这个节日有着众多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340-278 BC)。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和中国早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面对强秦的压迫,倡导举贤任能,富国强兵,但他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怀王去职,后被流放。他在流放中,仍心系他的祖国,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在他听到秦军攻破楚国京城的消息时,于农历的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  相似文献   

10.
韩非生于周赧王35年,卒于秦王政14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口吃(结巴),不善言谈,而善于著述。韩非与李斯同是荀卿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思维敏捷,李斯自以为不如。他写起文章来气势逼人,堪称当时的大手笔。凡是读过他文章的人,几乎没有不佩服他的才学的。  相似文献   

11.
李贽是我国明末的一位卓越思想家,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和历代著名法家一样,在历史观问题上与儒家颂古非今、复辟倒退的反动历史观是根本对立的。他的名作《焚书》卷三中的《战国论》,就是一篇表现坚持前进,反对倒退的进步历史观的代表作。在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2.
李悝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间的有数几个的政治家当中之一.在这个时期间和李悝同样重要的,前于他的有齐国的管仲、郑国的子产和越国的范蠡;和他并时的有吴起在楚国;后于他的有申不害在韩国、商鞅和李斯在秦国.现在把战国初期法家李悝在魏国所施行"尽地力"的内容作分析,加以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3.
韩非(约公元前二八○年——前二三三年)是两千多年前战国末期人,与李斯同是法家杰出代表荀况的学生。他的一生,是战斗的反潮流的一生。他总结和发展了前期法家的思想,系统地建立了法家的思想体系,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所在的韩国,是个小国、弱国,当时正处在亡国与更新两条路线斗争的关键时刻。韩非看见韩国外受强国威胁,内有儒家学派的严重危害,国乱民贫,亡在旦夕,屡次上书韩  相似文献   

14.
荀况是先秦法家的杰出代表,是一位著名的教育改革家。他坚持法家路线,反对儒家路线,充分运用教育这个阵地为巩固新兴地主阶级专政服务。他的《劝学》篇,是当时教育战线两个阶级和两条路线斗争的产物,是先秦法家教育改革的战斗檄文,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珍贵遗产。今天,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加以研究,是很有益处的。一荀况生活的战国末年,在奴隶大起义的  相似文献   

15.
韩非子,战国末年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为实现治国理想,他公然向儒家传统展开挑战,以说服当权者以仁爱治国之路根本是空谈。他消解了儒家所谓的孝道理论,以时代为借鉴,重新审视以往的孝道观念,从而对比宣扬了法家一派的现实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桑弘羊(公元前一五二年——公元前八○年),西汉著名的法家、财政家。汉武帝时,任治粟都尉,领大司农(最高财政官)。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根据先秦法家的革新路线,提出了盐铁官营、酒类专卖等一系列财政政策。汉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昭帝即位,任御史大夫。后大司马霍光当权,被诬与人“谋反”的罪名而遭杀害。公元前八十一年(昭帝始元六年),汉政府召开了一次盐铁会议,儒法两家围绕者否定还是肯定盐铁官营的问题开展了一场大论战。它涉及到财政、军事、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在以往对有关楚国族属的研究中,往往忽略了对有关楚国族属之民族学材料的认知与应用.从而使一些有关楚国族属的探讨,远离了楚国族属的时地材料而得出了无法解开楚文化之谜的结论。笔者在《苗族与楚国的关系新论》一文中,则侧重以有关楚国时地的民族学材料,并结合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论证了苗族与楚国的关系,即楚国是苗族建立的国家.关于这一点该文还充分引用前辈著名史学家范文澜、著名人类学家与民族学家梁钊韬、马长寿关  相似文献   

18.
南辕北辙     
魏国国王有一次要去攻打赵国的邯郸,大臣季梁便去劝魏王.季梁对魏王说了一个故事:有一个人要到楚国去,可他的马车却向北方奔驰.路人问他"楚国在南方,你干吗往北走呀?"他却说自己的马好,带的路费多,赶车人的技术很高明,不听劝告继续赶车向北驰去.魏王笑这人糊涂,季梁点头说:"是啊!他条件再好,可是方向不对,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哪能到达目的地呢?"后来由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南辕北辙".  相似文献   

19.
古为今用     
古代的军事家留下了什么? 春秋时期,楚国文王的弟弟公子元做了楚国的令尹(即宰相),他想对外打个漂亮仗以显个人的威望,文王死后不久的公元前666年,他便亲率大军,去攻打弱小的郑国。在强大的楚国军队面前,郑国军队连吃败仗,很快,楚国的先头部队就攻到郑国都城的郊外。大敌当前,郑国上下惊恐万状。郑文公召集大臣紧急商讨对策,大  相似文献   

20.
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爱国学者。他的一生,是追求学术、坚持反清的一生。自顺治十四年(1657年),他因豪奴欺主,怒杀叛奴之后,弃家北游,足迹遍及鲁、京、晋、陕、豫等省。在康熙二年、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年的六年中,他四次入陕,前后居住时间达三年之久。陕北的榆林、延安有他的足迹,关中的华阴,临潼、周至、西安、乾县、富平、大荔、铜川有他留下的文章诗篇。在关中,他结交了象王山史、李因笃、李二曲等著名爱国学者和反清志士。他们或一同吟诗喝酒,或共同探讨学术问题,或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