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韩卫春 《考试周刊》2011,(53):34-35
自战国《周礼》至汉代刘歆、许慎,六书说历经概念萌芽到理论构建。虽为汉字结构经典理论,六书说本身仍存有矛盾,如班固六书的次第和高本汉的字形四个演化阶段的矛盾,指事、象形二书的混淆,以及形声、假借二书名称条例的错乱,等等。文字学大家唐兰等试图跳出六书的羁绊,打破传统创立新学说,拓展文字学边界。  相似文献   

2.
"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过去研究汉字学的人都把"六书"奉为不可违逆的指针。"六书说"在建立起权威后逐渐变成束缚文字学的桎梏。后代学者因此对其提出了不少批评。"'六书说'能给我们什么?"的质疑似乎大大减弱了"六书"的影响。实际上,"六书"理论对文字学及其他学科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识字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通过"六书"理论的指导得以实现;汉字词义系统的探求亦大多能通过"六书"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找到理据;比较文字学的研究方法需要"六书"理论的丰富……种种新探索使"六书"理论在现代依然体现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郭婷 《现代语文》2013,(4):82-85,161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说”及“文字二分说”有较详细的论述。从表面上看,这两种观念似乎自相矛盾,实际上二者本身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都蕴含了许慎的主要文字学思想。正确认识许慎的文字学思想,才能更好地理解许慎与《说文解字》及其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桂馥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是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然而他的著作《说文解字义证》及其语言文字学思想一直为人忽略.《义证》卷四十九集中体现了桂馥的文字学思想,包括文字的起源,文字的作用,文、字、名,书的辨析,对六书的理解和认识,对汉字形体演变的认定等重要的中国古代文字学问题。本文试于丰富的义证中探析桂馥的文字学思想,以期填补中国占代语言文字学之空白。  相似文献   

5.
传统"六书"说不能适应现代文字学研究的需要.近现代学者提出了一些新说,但仍不甚理想,各说之间分歧也比较大.因之,现拟跳出"造字"和"用字"的框框,提出汉字发生法和汉字构字法理论,主要是汉字发生法的"二书"说和汉字构字法的"四书"说.  相似文献   

6.
唐兰是第一个试图打破传统"六书说"的学者,其"三书说",即象形、象意、形声是一次关于文字构造的伟大尝试.近四十年来关于唐兰"三书说"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指事的问题;会意的问题;假借的问题;象形和象意界限的问题";三书"和文字的形、意、声相比附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马叙伦“六书二系”说以形音义为主线,将“六书”分成形系和声系,形系所属有象形、指事和会意,声系所属有假借、形声和转注。由形系之“文”与声系之“字”组成汉字,构成汉字母子联贯相生,生生不息的孳乳系统。“六书二系”说别出心裁,具有一定的新意,同时他的理论自圆其说,可谓“一家之言”。这是分析他的“六书说”所要掌握的重要部分,也是马氏“六书说”的轴心骨。马氏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所提出的“六书二系”说有着明显的进步性,但是文字学理论研究者缺少关注,这与马氏做出的实际贡献极不相称。  相似文献   

8.
近代古文字学家林义光先生在探求古文字演变规律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字是由原字改变字形方向或增减笔划而成的,而传统六书理论却不能涵盖这些字,所以他提出了"形变指事"说.本文旨在阐发"形变指事"说在六书理论研究中的开创性和科学性及其对后世六书理论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汉字"六书"戴震归为"四体二用",唐兰、陈梦家提出"三书"说,近人刘又辛又提出新"三书"说.本文观点一、"六书"是六种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类为造形法;"转注"一类为造意法,而"假借"一类为记音法.二、新旧"三书说",或排"转注"假借"于造字法之外;或只承认假借为造字法而不承认"转注"为造字法,这是欠妥的.愚意"三书"应为造形、造意、记音三类.三、汉字是一种形、声表意和记音表义相结合的文字体系."象形"、"指事"、"会意"是以形剐义;"形声"是以声别义;"转注"为以声别义,是对义符的区分.而"假借"是以记音符号表义的.  相似文献   

10.
在《说文》学研究中,集汉学派文字学理论之大成的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可谓是一座高峰。然他对六书造字理论的研究,不是从古人为语词谋求记录符号角度来理解造字,而是从静态的汉字形体结构类型来反推造字之法,因此,他的"六书"注在宏观与微观两方面都存在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黄遵宪作为客家人,其浓郁的客家情结对其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有着巨大影响。在理论方面,他力倡“新派诗”,主张“我手写我口”;在诗歌创作上,他继承粤东客家文化传统,有意识地以客家方言入诗,并顺应时代潮流,将新观念融于诗作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诗风。  相似文献   

12.
“意象论”是美学、文艺学研究中关于“意象”的一个大论题。苏轼对“意象论”有创新和发展,通过创新,他赋予自己的作品以特有的艺术内涵,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个案。  相似文献   

13.
要说明的问题有三点:(1)辩证地认识“六书”定义的内涵与外延,历史地说明传统“六书”理论的得与失;(2)采取更加达观的态度认识“六书”造字说与“四体两用”说的联系与区别;(3)人文学科不能完全用科学方法来说明,正确把握未来汉字构形研究的导向。  相似文献   

14.
在谶纬之风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刘勰从“征圣宗经”的文学观念出发,将谶纬与经典区分开来,其目的是给后世文学正本清源;同时他又自觉地认识到谶纬的文学价值,提出“酌乎纬”的主张。其“正纬”,是以理性的态度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新审视,而且是用文学理论家所特有的敏锐的眼光进行的,明显地高于时人。  相似文献   

15.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周恩来一贯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提出了许多解决“三农”问题的思想主张。他从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出发,在中国共产党内第一个提出中国在发展经济中,必须以农业为基础;同时认为农业的发展必须走科技兴农、集约经营的道路;通过制定正确的政策落实农民的经济利益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对于农村工作,周恩来提出一方面要加强领导,另一方面要通过综合治理方法,全面发展农村。  相似文献   

16.
人性问题的探讨,是人类认识自我的开始。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种人性学说层出不穷。孟子的“性善”论一直被奉为儒家人性论的正统思想。荀子对“性善”论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性恶”论。历史上对荀子“性恶”论的评价,向来是毁誉参半,争议很大。在对中国传统思想深刻反思的今天,我们应该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用科学的态度分析、把握荀子的“性恶”论。  相似文献   

17.
人性是沈从文创作的主题。在艺术探索中,他集中展示了自我独特的人性诗学:人性是“魔性”与“神性”的统一,“神性”的核心是“爱”与“美”;现实世界的危机实质上是人性危机的显性表现。以文学的审美方式可以净化人心,重造人性,调适现实矛盾和冲突,抗拒现代中国的危机,而且能够引导人们向人类的远景凝眸。  相似文献   

18.
方苞对刘大櫆的影响最大,无论是在仕途道路还是学术道路.其中方苞的"义法"说对刘大櫆的"神气、音节、字句"说影响最大,从某种程度上说刘大櫆的"神气"说就是在对方苞"义法"说中"法"的深度阐释,也是刘大櫆从形式上研究"行文"的理论机制的起点.  相似文献   

19.
先秦道家“有”“无”之论。既肯定了“有之利”、“无之用”是两种不同的价值状态。又肯定了两者作为价值存在的依待关系。并主张把适用于人类的价值规范推扩到非人的世界中去。这一思想及其理论基础即先秦道家“天人合一”之论,它强调的是天人之间的融合性和协调性,追求的是一种物我同体肯定、天人浑融不分的超越境界,对克服西方近代以来仅仅从人与人关系视角考虑问题的伦理学缺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布迪厄的著作涉及很多的领域,而且其在这些领域中都颇有建树,目前国内对布迪厄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其社会学、教育学以及文化思想等方面,对其美学思想进行集中研究的著作和文章都还比较少,但是美学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中又占有重要的位置,《区隔——一种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作为布迪厄美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是探究布迪厄美学思想的重要切入点,但是其至今还没有被翻译成中译本,目前国内对其进行的专门性研究相对来说也还比较少,且不够系统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