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标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材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安排在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强调了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效性、独立性、同时性,有利于学生掌握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但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很容易忽视合运动与分运动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同一性,普遍出现以下的错误.  相似文献   

2.
赵建荣 《物理教师》2007,28(5):18-18
新教材高中物理必修2(人教版)第6章第2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中介绍了“红蜡块的运动”演示实验,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该实验至少存在两点不足:(1)玻璃管水平移动很难保证其匀速运动;(2)蜡块的运动轨迹是不是直线,很难观察清楚.为了丰富探究内涵,提高演示效果,使实验现象与理论分析更加吻合,笔者对其进行了重新设计.  相似文献   

3.
张赟 《物理教师》2010,31(2):29-30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于2009年第5期刊登了《加速度不能这样分解》一文(以下简称“原文”),内容说的是如图1所示的一种常见的绳牵连物体运动模型中物体和小车的加速度的关系,文中提出不能用合成分解的方法求解这里的加速度,并给出了用求导的方法来求解加速度,且得出了两者加速度的关系,最后得出“用合成分解的方法求解这里的加速度是错误的”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第一节中有一个涉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演示实验,存在实验现象不直观等问题。为此,可利用厚木板、圆球、自制的塔轮等材料制作一套低成本的“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演示仪”,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特点。其主要结构是,运用一个同轴的塔轮带动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和斜向上方物体的运动来达成实验效果。该演示仪既能演示分速度与合速度的关系,又能演示分位移与合位移的关系;可手动控制操作,便于课堂讲解;可批量制作,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5.
沈富根 《物理教师》2008,29(1):56-56
“速度关联类”问题的求解,往往是高考命题的切入点,而找寻运动物体之间的关联量则是考生普遍感到的难点.下面笔者就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必修》的第6章“曲线运动”的第2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结合一个典型的错例谈求解这类问题应注意的环节和与之配套的解题方法.  相似文献   

6.
红蜡块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永元  魏传传 《物理教师》2009,30(2):19-19,21
红蜡块实验是现行《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的第2节“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中的重要演示实验.该节的教学目标为:①知道物体的运动轨迹不是直线时,需要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进行研究;②经历蜡块运动位置、轨迹的研究过程;③经历蜡块速度的研究过程,体会运动合成所用的方法;④初步认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相似文献   

7.
陈刚 《中学理科》2000,(8):28-29
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学习中,发现同学们普遍对物绳相互牵连运动类问题感到非常棘手,解题时常常出现错误。例如:容易将力的合成和分解与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混淆;或将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颠倒等等。为了帮助同学们解决这一难点,本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这类问题进行了分析、解答。下面具体介绍这三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学习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后,我们经常会碰到涉及相互关联的物体的速度求解.几个物体或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或借助其它媒介(如轻绳、细杆)等发生相互作用.在运动过程中常常具有不同的速度表现,但它们的速度却是有联系的,我们称之为“关联”速度.解决“关联”速度问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物体的实际运动是合运动,分速度的方向要按实际运动效果分解,二是沿着相互作用的方向(如沿绳、沿杆)的分速度大小相等.  相似文献   

9.
张海方 《物理教师》2009,30(10):58-58
某时刻小车向左运动速度为v1,绳子与水平面夹角为θ,绳子绕过定滑轮与物体相连(如图1),求该时刻物体上升的速度v2,这类问题通常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来处理,即将小车的运动分解为绳向的分运动和垂直于绳向的分运动,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对“抛体运动”的内容标准是这样规定的:(1)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2)关注抛体运动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贯彻课程标准及理念的载体.教学设计时横向比较三个不同版本的教材,以发现他们在内容及研究思路上的差别,有利于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黄冲 《新高考》2005,(12):10-14
“电场、恒定电流”均是高考重点,其分值在高考试卷中占比例较高.研究相关高考试题,对新一轮的复习有参考价值.综观各地的高考试卷,在涉及“电场、恒定电流”的试题中,突出考查重点知识,并与其它知识(如:类平抛运动、运动合成与分解、动能定理、功能关系、动量等)相联系构成学科内综合题,高考试卷中这类综合题以计算题为主,常常作为物理试卷中的压轴题.  相似文献   

12.
陈敬华 《中学理科》2005,(10):31-31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运动合成与分解》中,教材首先安排一个演示实验(见教材第83页),然后由实验引出合运动,合位移、合速度,分运动、分位移、分速度概念来展开.在教学该内容时,做好该演示实验,并进行适当的扩展,给学生建立清晰的物理模型——蜡管模型,无论对该节内容的教学还是后续内容的教学都有重要的意义,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3.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平抛运动"是高一物理必修2第五章的内容。课程标准的内容为: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运动合成与分解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方法,是本章的重点。平抛运动是该方法的实例应用,是学生学习运动由直线到曲线的一个转折点。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真正理解平抛运动。  相似文献   

14.
焦辉 《物理教师》2011,32(4):34-34
鲁科版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5章第2节“力的分解”中有一个课堂“迷你实验室”,实验的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5.
王海全 《物理教师》2011,32(6):37-37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2009年第13次印刷的《物理》选修3—1教材,第5.4节“家庭作业与活动”中第8题为:在导出安培力的一般公式时,采取了分解B的方法如图1所示(原教材图5—38),能否用分解I的办法来推导这个公式?为什么?  相似文献   

16.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但学生接受起来相当困难。因此,做好运动的合成演示实验是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的关键。若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物理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版)第83页介绍的实验方法(如图1所示)进行实验时笔者认为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很难做到使红蜡烛块匀速上升。这是由于蜡块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即F浮>G,所以,最初蜡块一定是加速上升,随着速度的增大,阻力也增大,只有增大到F阻+G=F浮时,蜡块才能改为匀速上升。二是手拿玻璃管移动时也很难做到匀速运动,…  相似文献   

17.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根据物体在实际运动中同时参与了几个分运动,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把物体运动的速度、位移、加速度按作用效果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合成与分解,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它的妙用:  相似文献   

18.
张永武 《物理教学》2023,(10):77-80
针对立体空间抛体运动,采用平面运动转换为三维空间运动的方法,类比数学“向量与立体几何”知识,建立了三维坐标系,引导学生研究三个坐标轴上的运动,结合合成与分解思想快速解答该类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道平 《中学物理》2012,(11):50-53
第27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卷中的压轴题(第18题)是一道很好的题目,题目本身以实际应用(超声波流量计)为情境,似乎难度很大,但考查的知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却非常基本,几乎所有考生都可以着手思考一番.  相似文献   

20.
高中物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个难点,也是高考的高频考点之一。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运动合成与分解的典型问题,以期抛砖引玉,与同行共同探究运动合成与分解的学与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