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湖北教育》2005,(7):31-33
人的生活.社会的生活.是充满道德关系和道德问题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帮助他们认识社会的过程,是启发学生道德自觉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中的品德教育是生活化的品德教育,是淡化了教育痕迹的品德教育.它要避免的是纯学科化的德育和那种生硬的说教。走进李茑老师的课堂,轻松愉快、平等交流的气息就会迎面扑来;在她的课堂里,你会觉得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许多情感、行为上的认识都在那游戏、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基于"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的理念,把品德教育寓于生活教育和社会常识教育之中。通过社会新闻渗透到品德课堂这一活动环节,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实际上,帮助他们认识社会  相似文献   

3.
张悦 《辅导员》2012,(33):59-60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在此年段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应把握"生活"、"活动"、"情感"、"思辨"四大要素,以满足学生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促进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形成,让品德课堂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从小奠定道德基石。一、生活为"基",丰富课程资源生活是品德教育的基础。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家庭、学校、社区、  相似文献   

4.
正如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而且,“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要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让教育活动植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确立价值观,感悟做人的道理,从而“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品德教育同样也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品德教育。”基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专家理论的指导,我认识到密切联系生活在品德教育上的重要性,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措施和教学内容,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逐步树立了生活即课堂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堂中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7.
李香 《考试周刊》2015,(24):118
<正>新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因此,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从生活实际着手,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体验教育,使品德教育能真正打破说教形式,具有实效性。体验式学习是指在道德情境、道德形象的作用下,学习者通过类似身临其境的氛围和细微体察,以及换位思考等真切的内心活动,对道德问题获得真实感受和经验的学习方法。它  相似文献   

8.
张明国 《生活教育》2013,(12):79-80
摘要:寒暑假是学生走进社会,感悟生活的难得时机,期间的点点滴滴都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好素材。但由于青少年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不够深入,正确的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思想上往往存在片面性和理想化,容易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生活感悟往往是零散的,不全面的,生活体验往往是肤浅的,模糊的,甚至是有偏差的。教师通过思想品德课堂,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引领他们在认知、体验、践行与反思中接受思想教育,是实现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有效途径。关键词:假期生活;品德教育;课堂  相似文献   

9.
品德教育生活化是一种全新的德育教育观念,即:道德产生于、内化于社会生活的一方面.学习社会生活离不开道德的学习,而道德的学习过程必定内在于社会生活学习的过程之中,道德学习只有走向儿童生活才能达到教育的至高境界,才能让学生的成长充满生命的灵动.  相似文献   

10.
《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品德教育同样也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品德教育。”基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专家理论的指导,我认识到密切联系生活在品德教育上的重要性,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11.
道德是一个国家富强、民主、富裕的根本。道德体现在学生的生活中,品德教育应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知道德,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是新课程改革下品德课堂教学追求的新理念、新思想。追求生活化的课堂活动教学是教师基于这种教育教学思想理念对品德课堂活动教学做出的一种全新探索。构建生活化课堂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全民族的品德素质,培养出社会发展与进步所需的人才,早日实现国家富强、民主富裕的愿望。  相似文献   

12.
思想品德是一门指导生活的课程,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有道德的生活.而儿童品德的形成必须在生活过程中实现,正如杜威所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动作教儿童游泳."因此,要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让教育活动植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让学生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确立价值观,感悟做人的道理.  相似文献   

13.
诸庆  钱燕萍 《文教资料》2011,(24):176-177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品德课程具有"从生活出发还必须回到生活中去"的特性,品德教育应该立足课堂引领,延伸课外践行,将课堂内外的生活沟通起来,实现小学品德教育教学真正意义上回归生活实践。品德课程作业的设计与践行是"引领学生回归生活,过有道德的生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亲历,在亲历中体验,最后在体验中建构新的道德价值观.体验,顾名思义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体验是主体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本身是一种体验性课程,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因此,品德教育只有让学生亲历过了,有了真切的体验,才会有感悟,教育才会触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体验应该是"情感的、生活的、内需的".  相似文献   

15.
马洪伟  宫莉莉 《教育》2010,(8):57-58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品德教育要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积极地思考与感悟,使之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礼节和行为规范的内容及重要意义,提高价值判断能力及解决道德矛盾的能力,培养正确合理的生活态度,确保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律与自制,进而实现课程标准要求实现的各种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6.
生活是道德的源泉.道德教育回归儿童生活.才能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因此,小学品德教育要体现教学生活化.把教学的内容回归儿童的生活.让教学情境创设再现儿童生活.在教学中活动体现儿童生活.使课堂文本内容与儿童生活构成一种互补关系,让儿童在生活中体验、感悟品德教育。促进儿童的道德在知、情、意、行上的统一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雁秋 《考试周刊》2014,(85):164-164
品德课源于生活,生活又体现道德的各方面,品德课的开设能够让学生用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让他们的心灵时刻都紧跟生活的变化。生活与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生活需要品德教育,品德教育离不开对生活的体味。生活才是第一性的,在小学课程中开设品德教育正是为了让小学生及时感悟生活,生活的现实性决定了品德课堂必须被赋予生活内涵。所以教师应当积极构建具有生活化色彩的品德课堂,创造属于学生的生活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生活即教育,体验感悟是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通过课前要让学生走进纷繁复杂的生活,为课堂学习提供第一手宝贵资料;课中围绕课前了解的生活实际,带领学生去感悟、思索,以提升能力,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课后参与社会实践,以践行道德认知,将道德认知植根于学生的灵魂深处这三个方面阐述提升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可以说,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的全部课堂。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并引导学生的幸福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可从教学过程注入生活元素,引领学生生活;让学生进行情境体验产生情感的高度共鸣,激情生活;课内知识辐射到课外活动,提升生活;时事新闻驻扎课堂活动,关注生活;动静结合信息化手段得到充分利用,践行生活。  相似文献   

20.
道德是生活的道德,道德离不开生活。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儿童生活的实际,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源头活水,从真实的生活中获取素材,恰当地呈现素材,同时,全方位、立体式地对这些素材进行比较、剖析、综合、拓展,使品德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