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诗歌极具音乐性、节奏感、旋律感,而这种独特的声音主要是通过韵律来表现的,因此处理好诗歌翻译中的韵律问题是至关重要的。由于英汉诗是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音系,所以把原语的韵律直接复制于译语中是行不通的。在此情况下翻译界提出了在保证意美的基础上对原诗韵律效果进行“再创”或“借形传神”及变通。  相似文献   

2.
反复是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它通过重复来增强韵律,突出话语的节奏美。对韵律要求比较高的叙事长诗《阿诗玛》来说,反复修辞是必不可少的一种修辞手段。在《阿诗玛》中,反复修辞的运用对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译者在译文中如何处理反复辞格关系到源语文本中诗歌节奏美和韵律美的传达。文章将通过对法译本《阿诗玛》中反复修辞的翻译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揭示译者在处理反复修辞翻译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英文诗歌的审美特征与诗歌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英文诗歌的审美特征分析(一)韵律美英文诗歌的美首先表现为韵律美,“韵律实际上就是节奏的律动所产生的一种情调或意味”。诗歌通过音效模式来形成一种音乐性的韵律美,韵律所追求的是声音的回环美,这回环美的形式能够与内心的情  相似文献   

4.
英语世界是一个充满生机、五彩缤纷的世界:英语单词缩写的简洁美,诗词歌谣的韵律美,短句表达的形式美,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英美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形象美、心灵美和情操美,则更能激发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从心理学视角透视人类对韵律偏爱的起源,发现韵律审美存在普世性与特殊性。韵律翻译既有可能性,也有局限性。典籍英译中韵律的处理不应拘泥形式,应以审美功能的存留与否为首要原则,宜采用补偿策略。在目的语资源限度内和确保内容相对完整的前提下争取获得韵律美的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6.
一、英文诗歌的审美特征分析 (一)韵律美 英文诗歌的美首先表现为韵律美,"韵律实际上就是节奏的律动所产生的一种情调或意味".诗歌通过音效模式来形成一种音乐性的韵律美,韵律所追求的是声音的回环美,这回环美的形式能够与内心的情意形成水乳交融的效果,从而增强了整首诗歌的美感.  相似文献   

7.
王莹 《怀化学院学报》2008,27(1):99-101
翻译的本质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诗歌作为文学作品中最为纯粹的艺术,是通过韵律语言来表达思想内容的,其翻译本事就是一种美的创造,是语言符号的艺术性再现。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许渊冲先生经过长期的诗歌翻译实践,提出了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准——"三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旨在以其英译的"黛玉葬花辞"为对象,分析研究其诗歌翻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体现,为译者从事诗歌翻译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审美意识,由直观走向抽象,由低级走向高级,它要在时间和空间的纯形式上,刻下自己的烙印。在诗歌中,审美意识用节奏对时间之流刻下自己的尺度,用韵律对空间弥漫自己的芳香。诗行形态是一种美的时空合一体。在论述中国诗行的审美特质时,应该以发达的成熟形态为研究对象,而不能面对一部跨度极大的诗歌发展史。唐诗中的绝句,则是典型的分析对象。中国诗行美的形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整齐美,二是抑扬美,三是回环美。中国诗行的美,是中国诗人对韵律节奏本体论的苦苦追求。它的哲学基础,根植于中国诗性智慧的人学本体论追求。  相似文献   

9.
叠音词能体现语言的韵律美、意象美和表达美,是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段。从汉英对比和翻译角度对《西游记》的叠音拟声词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研究,以求从一种新的视角,来欣赏巨著之语言艺术,了解译者之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正>我们常说的“韵律”一般指诗词中的音韵节律,或是音响的节奏规律。“韵律”不仅存在于诗词、音乐中,也广泛存在于建筑、舞蹈、体操、美术、摄影等艺术形式中,传递着美的情致。作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场景,并与多种艺术形式密切联系的语文课堂,更是天然有着对美的追求。“语文课堂教学韵律,  相似文献   

11.
隐喻是英语语言里的一个重要语言形式,具有形式和形象多样化的特点;其翻译的难度也比较大。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主张让译文和原文在功能上对等,而非简单的形式对等。应用功能对等理翻译英语阴喻的方法有:对等地借鉴形象相同或不同的汉语阴喻,对等地借鉴汉语明喻,和对等地用主体;要在具体语言情境中对等翻译;在实现功能对等的前提下,选择形式更对等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2.
"してもらう"是日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授受补助动词之一,但因中文中的授受表达是以授予动词为主,因此日语"してもらう"在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就出现了无对译词或者对译词多样化的现象。"してもらう"句与其对译句之所以可形成对译关系,是因为无对译词句保留了"してもらう"的部分特征。而在有对译词的翻译句中,对译词的语法特征和语法意义与"してもら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诗性广告的勉强移易难以在目标语文化中产生同等效果,这就决定了翻译只能是创造,代以汉民族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神韵”,以便取得相同的广告功能。本文以偶句和四字格为例,说明发挥汉语优势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任何两种语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可以互通互译的,但也存在一小部分的不可译现象。从汉英两种语言文字差异、音韵差异及表现形式差异三个方面深入探讨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5.
汉语是动词占优势的语言,英语是名词占优势的语言。汉英翻译的过程实际上是个由动态向静态转换的过程,这一点在动词的翻译处理上反映得最明显。谊文獭取《红楼梦》中有代表性的一个段落,研究了其中每个动词的英译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由此得出了若干有意义的观察结果一汉英翻译中一半的动词仍译为动词;接近五分之一的动词译为非谓语动词;略去不译的接近十分之一;译为名词的也接近十分之一;还有少量的动词译为英语介词、连词、形容词甚至副词。  相似文献   

16.
蒙中翻译,尤其是对蒙古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翻译在国内相对滞后,译介水平较低,亟待有所突破与提高。蒙古国著名作家策·洛岱丹巴的长篇小说《清澈的塔米尔河》是蒙古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杰出作品,被译成中、英、俄等多种文字介绍到世界各国,评价甚高。但这部作品被译成中文介绍到中国后,却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译本质量不高,错译严重。本文以《清澈的塔米尔河》中译本为例,探讨了国内文学界对蒙古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文翻译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英诗汉译始于晚清,第一首翻译成中文的英诗是约翰.弥尔顿的商籁体诗《失明,》1854年发表在香港的中文期刊《遐迩贯珍》上。英国传教士开了英诗汉译的先河,后来才有中国人翻译的英文诗歌。晚清用来翻译英文诗歌的语言是文言,诗歌的体裁为中国古典诗歌,晚清的诗歌翻译采用高度归化的策略,读起来犹如用中文创作的诗歌,几乎看不出经过翻译的痕迹,使得英文诗歌的他异性在翻译的过程中消失殆尽。  相似文献   

18.
商务英语词语翻译的术语对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务英语词语翻译中的术语对等追求源语和译语不同语言的读者能得到相同的感受,即源语虽经翻译加工,但其信息没有丢失,而且译语与源语一样的地道,具有同样的专业水准。本文以《朗文国际贸易辞典》中术语的误译为例进行剖析以证明术语对等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美国诗人Longfellow的代表诗作之一A Psalm of Life是第一首被翻译成汉语的英语诗歌,其句式整齐,音韵谐美,基调慷慨激昂。文章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为理论视角,分析了六个典型汉译本中形美、音美与意美的再现,其中黄皋炘先生译文更好地再现了原文之"三美"。因此,对该诗进行翻译,译者要在同时精通原语与译入语,用中国传统诗歌题裁翻译限制较多,选择"以顿代步"是可行之法。  相似文献   

20.
从认知角度分析俄汉多义词产生的原因,以汉语的“打”和“意思”二词为语料,指出汉语多义词在俄语翻译时要考虑的诸语境因素——语义和搭配、文化背景及上下文,以期对学习者避免俄语汉化现象,提高俄语言语能力,以及对教师的教学和教材的编写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