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恽代英与基督教青年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周恩来誉为"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的恽代英,在中华大学学习和工作期间接触到基督教青年会并长期和这种教会青年组织保持着一定的联系.本文主要以<恽代英日记>为依据,努力揭示恽代英和青年会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对二者关系的分析和研究,探讨青年会在恽代英的人生观形成、社团组建活动以及教育思想和实践等方面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青年会兴起于19世纪中叶的英国,不久传入中国。中国基督教青年会是宗教活动与社会改造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以城市青年会为基本活动单元,提倡德、智、体、群,引入了大量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了一大批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青年。宁波基督教青年会作为城市青年会的一个代表,可以说是集宗教、娱乐、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泛宗教组织,它积极关注各种社会问题,比较温和地强调社会的心理建设和精神构建,应当给予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3.
1924年的广州平民教育运动是当时全国平民教育高潮的一部分.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由于拥有多种优势,发动了最初的平民教育运动,并因富有成效而促进了全国运动的开展.广州平教运动,是广州青年会与平教会合作的典范.青年会通过全国协会给予的经验以及自己所拥有的人力物力与组织资源,为此次运动提供一系列的指导与管理,成为广州平教运动成功的实际推动者.  相似文献   

4.
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是近代中国社会一个非常活跃的非政府组织。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它进行了广泛而卓有成效的社会服务工作,学生义工服务即一种重要方式。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学生义工服务是宗教性与社团性的结合,其主体为青年学生,通过会员直接参与和招募的方式多渠道、多形式进行服务,服务范围广、领域宽、贯通中外,具备很大的社会动员力和实际效力。义工服务最终起到了缓和中西文化冲突、推进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后,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奉天基督教青年会作为宗教团体及其所属的各个抗日团体,积极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强烈的民族意识,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相似文献   

6.
广州基督教青年会成立于1909年。它本着基督教精神,一直从事“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进步活动。1938年广州沦陷,1939年广州基督教青年会迁往韶关,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才迁回广州。在韶七年,广州基督教青年会积极开展战时服务和救济工作,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1924年的广州平民教育运动是当时全国平民教育高潮的一部分。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由于拥有多种优势,发动了最初的平民教育运动,并因富有成效而促进了全国运动的开展。广州平教运动,是广州青年会与平教会合作的典范。青年会通过全国协会给予的经验以及自己所拥有的人力物力与组织资源,为此次运动提供一系列的指导与管理,成为广州平教运动成功的实际推动者。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青年会作为职业指导的重要推动力量,从20世纪初到抗战期间,根据各时期国内形势的变化,积极开展各种职业指导活动,如创办职业培训班,举办职业演讲会,设立职业指导机构等,以帮助青年解决各种职业问题.其职业指导工作也由学校逐渐扩展到全社会,并日渐趋于世俗化和社会化,推动了近代中国职业指导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老舍年轻时,曾是一名基督徒,于民国11年正经八百地领洗入教,隶属北京缸瓦市中华基督教会。他当过缸瓦市中华基督教主日学校主任,还写过一篇《北京缸瓦市伦敦会改建中华教会经过纪略》,宣传“华人自办教会”,主张自培自立  相似文献   

10.
青年会最初由英国商人乔治·威廉于1844年创于伦敦,是个带有社会改良色彩的组织,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从最初以宗教活动为内容的青年职工团体,逐步发展成以“德、智、体、群”为宗旨的社会改良机构。传人到中国后逐步创立了学校青年会、女青年会等团体,1912年于上海成立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在统一组织和机构的协调下,青年会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第一期【陶行知研究】陶行知与基督教青年会———兼析基督教青年会与近代中国新型知识阶层余子侠(1)陶行知与司徒美堂刘大康,张青运(16)陶行知与中华教育改进社杨莲(22)重庆育才学校被查封始末孙丹年(28)【六朝研究】主持人语:典章制度是历史中“类似骨骼的成分”胡阿祥(36)评  相似文献   

12.
大学的形成和发展与基督教有着深刻的联系。基督教会创办的大学是大学的原型之一。教会强有力的支持对大学的创建和巩固至关重要。在漫长的中世纪,大学与基督教会在合作中走向疏离。近代大学与基督教会重建合作关系。在现代大学,科学与信仰共存,大学承担着"世俗的教会"的使命。大学新的宗教色彩表现为对真理、智慧、人类尊严与自由的虔诚与追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据中国两所基督教女子大学的档案史料,探讨近代基督教妇女群体内的融合与冲突.在以往研究中,女教徒常被想象为一个高度同质、彼此融合的社会群体.然而,这一群体内、外存在着文化、国别、种族的重大差异,由此性别、家庭、国家认同上呈现既融合又冲突的特点.此种融合与冲突并置的特性,在近代教会女子大学内中西方基督教女知识分子之间关系的建构中呈现得较为明显.因此,本文尝试从社会史的角度,以教会女子大学为个案,重构近代基督教女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讨论其在性别认同与家国传统等问题上的融合与冲突.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的本体建设和"社会服务"活动中,有大量群众性的音乐活动。其起始时间之早、活动内容之多、遍及地域之广、产生影响之大,在西方音乐文化传播历史上地位独特。虽然青年会所从事的音乐文化传播不是青年会活动的主要工作目的,但其在中国南方各地的传播所产生的音乐普及效应,与当时当地学校音乐教育形成了呼应与补充,不仅是十分有益的社会音乐扫盲活动,其各种音乐活动形式也丰富了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内容,带动了音乐文化活动在南方各地的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5.
近代新加坡华人基督教的发展与新加坡华人社会的独特性息息相关.新加坡华人社会严重的烟、赌恶习是影响华人教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教会立场坚定地反对烟、赌恶习,反使原已信誉受损的基督教逐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移民的流动性是影响新加坡华人教会发展的另一独特因素.在华人传统礼俗方面,新加坡华人社会与华人教会均能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缓和了双方的矛盾.而新加坡华人私会党对华人的控制与威慑,则是20世纪以前阻碍华人教会拓展的又一要因.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大学中国教师人数从最初的数十人发展为数百人,地位从最初外籍教师的配角转换为学校行政及教学的主体力量,主体意识从最初对学校发展的漠不关心到后来的积极参与,进而形成一个有着共同奋斗目标的群体。他们的成长与发展,不仅折射了基督教大学在中国的发展轨迹,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基督教大学的中国化发展,使基督教大学办学性质发生实质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香港中文大学何荣汉博士向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研究所赠送了他的著作《陶行知:一位基督徒教育家的再发现》,我们欣喜地看到,陶行知研究有了新的开拓。何荣汉先生运用实证的方式,论证了陶行知曾经加入过基督教会,是个名符其实的基督徒。何荣汉博士认为,陶行知著名的“爱满天下”、“只带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些流传青史的现代东方箴言充满了基督教的精神,是来自基督教的文化。在我们看来,陶行知接受过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丝毫不影响陶行知的伟大。自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向西方寻找真理的热潮,西学东渐贯穿了整个中国现代史。陶…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李大钊在中国最早接受并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并非偶然。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李大钊曾经发起反基督教运动,并对基督教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进行过深入地研究。然而,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前,李大钊对社会主义思想的接触和认识,却有一个十分艰难复杂的发展过程。早期李大钊曾经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他虽然没有加入任何宗教,但是其留学生活及留学时期的思想发展却一度深受来自基督教文化的各种影响,特别是对基督教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接触是李大钊接受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途径,对他后来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代湖南以反教著称 ,从 19世纪后期至 2 0世纪初 ,传教势力难以在湘立足 ,1912年长沙青年会顺利成立 ,并发展成为名噪一时的抗日救亡团体 ,文章从国际背景、国内政治、社会变迁、青年会自身特色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基督教与中国东南的乡村社会--以近代福建美以美会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福建美以美会为个案,尝试勾勒出近代来华基督教与东南中国乡村社会的互动图景.文章发现,乡村教会是基督教的发展主体.教会的发展一方面受到传统乡村社会结构与信仰态度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尝试建立一个新的宗教体系.在部分乡村,基督教会成为社区的生产、生活中心,一些乡村教会知识分子亦有较强的社会触觉,倾向改革.而在世局变迁中,乡村教会受多种社会势力影响.文章认为,乡村教会的历史研究,应放在本地社会结构与历史变迁中加以理解,将乡村教会视为地方宗教力量,较将其视作外来宗教显得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