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逛邓川     
正一脚踏上邓川的土地,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平坝,上面三条河像一个"川"字,更像篆书的"水"字,婉转而来,直入洱海,加之有湖泊、湿地镶嵌其间,阳光一照,水面闪闪发亮,河流湖泊平添了高原平坝的清新与湿润。三条河中,最为突出的是从下山口逶迤而来的弥苴河,河堤古树郁郁葱葱,滇合欢遮天蔽日,景随时转,气象万千。若是在晴朗的某一天,约上三五好友,骑着自行车,沿着河堤溯流而上,脚下是车轮碾出的"沙沙"声,听着动人的鸟声,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一路上欢声笑语,那是多么惬意的事啊!平坝四周群山如抱,山顶转  相似文献   

2.
花女     
徐军 《滇中文化》2006,(4):40-41
时间:当代 地点:某农村街头 人物:盲女,20岁,简称“盲” 个体户,男,30岁,简称“个” 农妇,40岁。简称“农” [个体户摆地摊叫卖,身边一辆自行车、上挂两件短风衣,标价,原价52,现价32。地摊有衣裤和小商品等]  相似文献   

3.
一年骑车917公里荷兰人口1600万,却拥有1700多万辆自行车,以人均拥有1.25辆高居全球之冠。在这个国度里,有近1/4的荷兰人选择骑车上下班,人们30%以上的旅行是骑自行车完成的,平均每人每年骑车"行走"917公里。除了作为交通工具之外,自行车还被广泛用于锻炼、休闲和娱乐。说自行车是荷兰的"国骑",一点也没有夸大其词。世界著名民调机构盖洛普通过全球大规模的最新民意调查后发现,在最幸福国家排名榜上,荷兰和瑞典并列第四。  相似文献   

4.
我国著名学人、哲学家冯友兰芝生(1895-1990)先生在他的著作<三松堂全集(第一集)·自序>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文化大革命中北大的红卫兵在抄冯氏的家时,发现了一件"罪证"."这是一张斗方红纸,四周印上万字花边,原来是在别人家有喜事的时候,在上边写上大字,钉在幛子上用的.  相似文献   

5.
美梦和恶梦     
火车从莫斯科到列宁格勒要行驶一夜。车轮辘辘地撞击着铁轨,狂风裹挟着雪花拍打着车窗。但是在睡梦中,我却进入一个奇妙的“夏天”境界:我仿佛在鲜花盛开的草地上行走,头顶上是湛蓝的天空,风和日丽。仿佛听到一缕轻轻的有节奏的乐吉……到了列宁格勒,我便去找卡萨特金博士“诊断”,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6.
最早,自行车的雏型是以图形出现的,它是由十五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画家兼发明家列奥纳多·达·芬奇绘制的。然而,第一辆实用自行车被认为是由德国人卡尔·冯·德雷斯男爵于1818年发明的。这辆车没有脚踏板,所以要靠他的双脚驱动。不久,类似的车型相继发明出来。人们用拉丁语中表示“速度”和“行走”之义的两个词称它们为二轮脚踏车(velocipede)。 1839年,苏格兰的一位铁匠,柯克·帕特里克·麦克米伦,在一辆脚踏车的后轮装了两个细杆,每个杆上都有一个脚踏曲柄,骑车者可以来回踏动曲柄驱动后轮。后来,法国人欧内斯特·米肖,在  相似文献   

7.
人行道颂     
在我居住的郊区,沿街没有人行道。在那里,人行道不被看作是体面生活的一部分。那可太糟糕了,因为有人行道是一件好事情。有了人行道,居民们可以更好地相互了解。若没有人行道,在散步时便会觉得尴尬,会有一种侵犯他人之感。一个人走在人行道上似乎是有目的的,但走在街上或穿越你家的前院,便会显得可疑了。一条人行道予人以乐趣。它是那些尚未达到令人艳羡的骑两轮自行车的成年人之前的儿童们学骑三轮脚踏车的地方,也是他们跳“造房子”游戏及歌唱“踩在一条裂缝上,折断你奶奶的脊梁”的场所。在我小的时候,人行道是滑旱冰者最好的地方。老练的滑旱冰者滑起来大步流星,如驰如飞,脚下  相似文献   

8.
青铜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云南是我国青铜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大理是云南青铜文明的起点。远在3000多年前,生活在这片古老而神奇土地上的人们,用劳动和智慧开启了滇西青铜文明的时代之门,他们把自己的真实生活用一件件精美的青铜器记录下来,仿佛在向后人叙述昨日辉煌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1989年的一天,一位名叫伊丽莎白·威尔逊的英国雕刻研究专家被一个小小的青铜雕刻吸引住了。这个名为《杂耍的人》的铜雕被发现时已在一个花园里沉睡40年而没被人注意,当时它的价钱不过两三千美元。威尔逊仔细研究后发现,这个裸体铜雕并不是一个普通的雕像,而是一件稀世珍宝。在一个有名的拍卖会上,它卖出了1070万美元的天价。这是当时世界上所有铜雕中卖出的最高价。这件珍品后被洛杉矶保罗·格蒂博物馆收藏。这件稀世珍品的作者是荷兰伟大的风格主义雕刻家德弗里斯(1556~1626)。他出生于荷兰的海牙,早年离家去佛罗伦…  相似文献   

10.
正1944年3月13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刊登了题为《马锡五同志的审判方式》的社论,为了说明这一深入群众、简单轻便的新型审判方式,社论引述了三件典型案例,其中两件是土地纠纷案,一件是婚姻纠纷案。这件后来引起巨大关注的婚姻案,发生在甘肃庆阳华池县温台区四乡。居民封彦贵的女儿叫捧儿,1928年  相似文献   

11.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一个个生命诞生又消亡。后人只能从物古迹中追寻祖先的痕迹。或许是原始的亲和力使然。或许是对生命的尊重与理解。几乎每个人对物都有种天然的情感。一件物就是一条纽带。传承了血缘也连接了地缘。敦煌经卷、《女史箴图》、昭陵六骏……这些名词总让人想到中国。漫长的时间并没有隔膜情感。我们在书本里知道了它们,在血脉中感受到它们。  相似文献   

12.
正一何尊于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的贾村。1965年8月,发现者陈堆因经济拮据,将这件青铜器连同另一些废铜混装在麻袋里,卖给宝鸡市一家废品收购站,总共卖了30元钱。1965年9月的一天,宝鸡市博物馆职工佟太放在市区玉泉废品收购站看到这件高约40厘米的铜器,见其造型凝重雄奇,纹饰严谨而富有变化,感觉应该是一件比较珍贵的文物,便向馆长吴增昆汇报。吴增昆随即让保管部主任王永光去查看,王永光赶至废品收购站后,也断定这是一件珍贵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在建党八十周年庆祝大会上作了以“三个代表”为核心的重要讲话.这是一个鼓舞人心,摧人奋进的讲话.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是全党、全国在新时期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4.
自行车是晚清从域外传入的舶来品,随着当时各类新式传媒的宣传推广,中国人渐渐认识了自行车的代步功能,自行车专卖店与维修店也在都市出现。在当时强国强种的语境下,自行车的代步功能被添加了强身的元素,甚至与女性健体生育强壮后代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5.
正朱熹曾经说过:"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而表现陶渊明清高的典型事件是他辞彭泽令,这是文学史上的一件悬案,对于这一件悬案的探讨,在学术界一直没有停止过。一为何辞官,陶渊明自己应该是最清楚的。辞官后,陶渊明创作了《归去来兮辞》,在序言中他叙述自己辞官的原因是:"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也即为妹妹奔丧。  相似文献   

16.
被人遗忘的自行车发明者麦克米伦王雁昀“轱辘魔王”是自行车的发明者英国的柯克帕特里克·麦克米伦的绰号。150多年前,他设计并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而且试行成功,当时曾名噪一时。于是有人便送给他“轱辘魔王”的绰号。但是,以后他便逐渐被人们淡忘了。世人...  相似文献   

17.
正波特兰是美国西北部俄勒冈州最大的城市,都市地区人口200多万,在美国排名第23。它不靠人口众多出名,而是以自行车出名,2012年被评为“对自行车最友好城市”。波特兰的自行车热始于20世纪90年代,市民们怀着对环保事业和公共健康的满腔热情,将自行车作为出行的首选。该市自行车网络日渐扩大,差  相似文献   

18.
符号卍与卐谈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波 《世界文化》2005,(5):51-52
我国著名学人、哲学家冯友兰芝生(1895一1990)先生在他的著作《三松堂全集(第一集)·自序》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文化大革命中北大的红卫兵在抄冯氏的家时,发现了一件"罪证"。"这是一张斗方红纸,四周印上万字花边,原来是在别人家有喜事的时候,在上边写上大字,打在棒子上用的。他们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找到了这张废纸。我跟他们说明了用途,他们说为什么要印上纳粹标志?我说,万字起源于印度,传到欧洲,也传到中国,本来的意思是'吉祥',形状是祀,就是纸上写的,纳粹的标志是断,这与中国的万宇毫无关系。……"上面冯芝生先生关于符号祀的说明基本是对的,但太简略了些,也极不全面。随着各地考古的新发现,对符号祀与断的了解与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和全面了。有关于此,香港著名学人饶宗颐选堂先生著文  相似文献   

19.
毕加索需要一件特别式样和尺寸的红木衣柜以装饰他在埃克斯昂普罗旺斯附近的别墅的大房间。他来到当地一家木器家具店,为了使设计表达得更准确,他顺手抓起一张纸,铺在干活的长凳上开始确切地画出他心里想要的衣柜草图。当他画完后,问这件家具要多少钱。“什么也不要,先生,”这位手艺人说, “只要请您在草图上签个名。”  相似文献   

20.
陈翔 《华夏文化》2005,(1):44-46
踏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艺术形式。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踏歌的产生时间是相当早的。从考古发现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踏歌就已出现。1973年秋,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一座马家窑类型的墓葬出土了一件内壁绘有“舞蹈”花纹的彩陶盆。这件彩陶盆,“主题纹饰舞蹈纹,五人一组,手拉手,面向一致,头侧多有一斜道,似为发辫,摆向划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