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0 毫秒
1.
新论点击     
跨媒体传播:传播领域的“大同世界”所谓跨媒体传播,是指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流布与互动,它包含两层涵义:其一指相同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交叉传播与整合,其二指媒体之间的合作、共生、互动与协调。一、跨媒体传播:媒介市场发育的结果1、受众需求是跨媒体传播产生的社会基础2、新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跨媒体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3、各种媒体寻求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机会是跨媒体传播的市场动因二、跨媒体传播:预示着传媒领域可能走向“大同世界”不同媒体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合作与共生将越来越普遍,媒介之间的…  相似文献   

2.
张宏伟 《新闻界》2008,(1):81-82
本文在融合媒体的背景下,对北京奥运会新闻传播进行了研究:媒介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变化;奥运报道源与传播主体多样化;差别性优势满足受众新的需求;跨媒体联动营销;媒介融合下奥运报道的监管。  相似文献   

3.
媒介融合包含三个层面:物质层面的融合、操作层面的融合与理念层面的融合。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社会对媒体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应不断更新传统新闻传播理论和教育观念,加强跨媒体新闻传播教育,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并加强与传媒业界的合作。  相似文献   

4.
王袁欣  苍海心  范小青 《传媒》2023,(24):70-72
全媒体传播体系下新技术和媒介的交融正在构建崭新的传媒生态,科技企业凭借其技术硬实力在技术与媒介融合的浪潮下助推品牌塑造与品牌传播新发展。本文以华为的数字营销行为作为分析对象,重点阐述在媒体融合的大时代背景下,科技企业如何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从内容、渠道、用户体验方面建立有层次感的互文、互联、互动传播策略,满足科技企业的商业价值与升级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5.
曲芳 《声屏世界》2004,(4):41-41
近些年来,大众传媒市场发展的多样性使跨媒体传播的必要性变成了可能性。而传媒多样性的大发展叉使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尤其是网络的冲击,使传统媒体感到自己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挑战。多媒体传播手段使各媒体借其他媒体的优势为己所用更加方便,跨媒体运作成为传媒一种既必要又可能、既被迫又必需的抉择,而传统媒体的跨媒体运作也必将促进大众传媒的繁荣。  相似文献   

6.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新媒体异军突起,并掀起了媒介融合的浪潮。本文从传媒生态发生的变革入手,探讨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教育报刊社转型发展路径:颠覆办报办刊理念,从宣传到传播;重塑新闻出版流程,从分类运作到跨媒体生产;延伸报刊品牌资源,从教育传播到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7.
吴闻莺 《新闻世界》2010,(11):223-224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要培养具有跨媒体的传播策划力、准精深的资讯整合力、多媒体的信息传播操作力的人才,就要走一条学校教育与传媒业界培养相融合、新闻教育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相融合、新闻教育与媒介教育相融合的"融合型"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谢杰  王画眉 《编辑之友》2016,(9):103-107
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加剧,“互联网+影视”的模式改变了原有的传媒生态,包括韩剧在内的境外剧在华传播受到较大影响.一向重视中国市场的韩国针对市场变化,在传播策略上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以低价方式渗透至新媒体,加快与内地民营制作公司、互联网视频网站的深度合作,借助社交媒体开展强势营销.全新的传播策略使得韩剧在中国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为中国电视剧走出国门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本.  相似文献   

9.
近年,不同传媒之间的相互融合与跨媒体互动传播已成为传媒文化的新态势。其中,融合电视与图书的跨媒体传播是一种新的传媒文化景观。电视图书在优秀电视节目的基础上运用  相似文献   

10.
郝佳 《新闻窗》2012,(3):55-55
媒介形式的大融合,既是当前媒介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广大传媒对象和传媒市场的要求。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认为,对于媒介传播而言,形式占有重要地位,媒介的形式决定着媒体的内容。因此,大融合形势下的媒介内容必将为广大传媒受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视传播理念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媒介之间的边界逐渐由清晰变得模糊,这是媒体融合动态进程的连锁反应。文化产业数字化及融合化的发展,迅速推动了传媒业态的转型与变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网络媒体在资源开发、内容生产、传播互动、营销拓展等方面的共生共融、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使新时代的传播格局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外延价值。为了让面临同质化竞争的传统广播音乐节目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凸显主流媒体优势,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进行有效传播且可持续性发展内生动力,本文将从媒体融合等概念释义、音乐节目内容生产策略等方面进行思考、探析。  相似文献   

12.
在媒体深度融合和灵活多变营销传播需求的作用下,媒体需要创新升级技术与服务能力,数字营销传播成为媒体融合转型的新突破口。本文探讨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的重要节点上,如何利用数字营销传播重构和升级融媒发展模式,将自身的品牌实力延展至互联网端,并为更多的企业互联网转型赋能。本文以近年来国内“跨圈破壁”的融媒体产品为案例,研究其数字营销模式,总结其创新实践的宝贵经验,提出主流媒体利用数字营销传播赋能的对策路径,旨在为传媒行业的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媒介整合即媒介之间通过重整和组合,达到调整结构、优化资源、增强竞争力的目的。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入世”后我国媒介面临的国际化竞争、政府规则的创新对传媒结构调整的促进以及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之间重整和组合的趋势表现得日益明显。媒介整合的形态有三:同类型媒介的整合如报业集团、出版集团的组建;跨媒体整合如中国广播影视集团的组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等。媒介整合趋势带来了新闻传播领域的新变化,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新闻传播教育也应适应媒介整合趋势做出一定的调整与改革。"一、媒介整合趋势对新闻传播…  相似文献   

14.
王漱蔚 《今传媒》2014,(7):126-127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的前景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兴起则直接加速了国内媒介融合的步伐。新媒介的出现打破了媒介间的壁垒,为不同的传媒提供了资源整合的平台和基础,媒介融合成为了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具有跨媒体能力的全能型记者目前在我国十分匮乏。在此背景下,电视记者作为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电视媒介的记者除了应该拥有专业基本素养之外还应掌握多种媒体技能,要力图成为全能型记者,唯此,才能在竞争中力拔头筹。  相似文献   

15.
跨媒体传播与国民阅读方式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媒体不断涌现,媒体融合与联动日益频繁.跨媒体传播在拓展新闻传播领域、优化传播效果的同时,也推动着国民阅读方式的变革.传统平面阅读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屏幕化阅读日渐兴盛.同时,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不仅成为文化界、出版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国家民族忧虑所在.  相似文献   

16.
跨媒体传播与国民阅读方式变革对文化消费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融合背景下,跨媒体传播与国民阅读方式变革呈现出交互影响的嬗变轨迹,使纸质阅读和屏幕阅读成为信息认知的重要方式.文章从跨媒体传播角度,以阅读文化变迁为基点,探讨跨媒体传播与国民阅读方式变革的内在肌理和新媒体传播规律时文化消费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马正华 《视听界》2015,(1):28-30
媒体融合正在引领传媒发展的走向。传统媒介与新媒介融合,传媒伦理如何建构?媒体融合不仅打破了传统语境下传媒伦理的横向与纵向结构,也改变了传统语境下传媒伦理核心问题的现实基础。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有可能让媒介从业人员、媒介传播活动和媒介组织运营在实践中陷入传媒伦理困境。一种基于融合理念的、整合式的传媒伦理形态成为媒体融合能否顺利实现的理论保障。  相似文献   

18.
跨媒体传播与国民阅读方式变革对文化消费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融合背景下,跨媒体传播与国民阅读方式变革呈现出交互影响的嬗变轨迹,使纸质阅读和屏幕阅读成为信息认知的重要方式.本文从跨媒体传播角度,以阅读文化变迁为基点,探讨跨媒体传播与国民阅读方式变革的内在肌理和新媒体传播规律对文化消费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多媒介共存与融合语境下,电视剧需要传播创新,而传播创新又是以本体新质为基础的.传播创新与本体新质,是电视剧本体研究新的论题.此论题主要内容包括:电视剧本体范畴和新质识别维度;处理好艺术文本新质与媒介文本及传媒新质的函数关系,创新实践与体制对话关系的传播创新;电视剧本体新质及传播创新阐释.  相似文献   

20.
王瑜 《今传媒》2017,25(10)
现代科技不断改变着新闻传播格局与媒介生态环境,互联网已成为媒体深化融合发展的新引擎,新技术催生媒体进化,革新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在媒介生产、营销、管理等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互联网思维,在传媒组织建构、生产模式、产品流通、产业体系等各方面全方位实现融合发展的创新变革.现代媒介融合发展对传媒人才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拓展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构建媒介融合环境下高职新闻采编专业实验、实习、实训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现代社会需求的传媒专业技能人才是当前高职新闻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