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从先秦至清代,"恨"、"怨"、"憾"均可表"怨恨"义,是一组常用同义词.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词又有其消长变化的个性特点.学界关于古代"恨"义轻而"怨"义重,二者不是同义词的说法可商榷.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14本文献中的"窥""望"进行调查,大致梳理了这两个词在两千年的历时演变中的语义和构词能力的变化情况。希望通过它们的变化管窥整个"观看"语义场词汇的变化。"窥""望"两个词的语义在历时演变过程中游走于上位义场和下位义场之间,语义的衍生呈现出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趋势,两个词独立成词的能力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3.
由"姑娘"亦可指称"姑妈"这一问题,探究"姑""娘""妈""姑娘"以及"姑妈"等词的本义及演变发展义,并分别从共时和历时角度探究词汇在使用过程中词义的发展与变化。  相似文献   

4.
李倩 《语文知识》2008,(3):88-90
通过“怨”、“恨”、“悔”三词在《史记》、《汉书》中用例的具体考察和句法分析,试图证明“恨”不仅和“悔”具有同义关系,而且可以同“怨”构成同义词。进而可以看出,词义与其句法功能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词义对其句法功能具有制约作用。并认为,词义考辨结合用法的分析和描写,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汉语中,表"用刀斧砍、砍断"义的"伐""斫""砍"是一组同义词,它们存在着历时替换关系。先秦两汉时期,主要用"伐""斫";魏晋时期,"砍"字出现,"伐""斫""砍"三者并存;明清时期"砍"基本完成了对"伐""斫"的历时替换,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6.
陈明富 《天中学刊》2013,28(5):73-75
"泼"是古汉语中一个重要的詈词,主要形成于宋元时期。"泼"作詈词是语义逐渐引申演变的结果,其语义演变轨迹为:"弃水"义→"流动""泻出"义→"漫""满"义→"泼辣""无所顾忌""胡乱"义→"凶悍""蛮横"义→用作詈词表"卑劣""可恶"之义。"泼"作詈词,不仅可以单用,还可以合成词的形式出现。"泼"构成的合成詈词,从构词语法来看,主要是名词性成分,也有少数形容词性成分;从构词形式来看,主要有二字格、三字格、四字格等,其中以二字格、三字格居多。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阅读古文时,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字词,它们的古今义发生了较大的,但又不易察觉的变化。如不加注意,容易造成误读,影响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憾”“恨”“怨”这三个词,它们的感情色彩和意义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在汉语词义演变的过程中,除了词义的引申,词的误解误用同样会产生新义。词的误解误用现象在上古、中古和近代汉语时期都有一定程度的反映。"终风""谷风"和"耿耿"等几个词都存在误解误用的情况,并且这些词的误解误用义与古书的错误训释有关。具有误解误用义的可以是词,也可以是成语等熟语。但目前对词语误解误用义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有待于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9.
表示"(人和动物)吞进……(食物)"义在中古时期一般用"食","喫"作为一个古代口语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在口语中替代"食"频繁使用,"吃"在元明时期开始与"喫"出现混用,最终在明清时期"吃"完成了对"食"在动词义"(人和动物)吞进……(食物)"的历时替换。拟从词义演变的角度,通过定量和词语搭配方面的分析方法观察"吃"对"喫"与"食"的历时替换问题,以期更好地探究常用词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0.
战国时期,"形""容"同义联合成名词,初始义为事物的形态、形状;在战国后期,"形容"由此引申为"容貌、模样"义,并成为该词核心义位,沿用至民国;同一时期内,"形容"还存在另一义位———"盛德的体现",但该义位在元代基本消失;中唐开始,"形容"产生另一引申义,指"对事情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此义位沿用至今。本文通过遍查各时期文献,以探寻"形容"一词的词义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副词"成心"是由"成""心"所组成的短语演变并虚化而来的。隋唐五代时期,"成心"有了词汇化倾向,明朝时期完成了词汇化。而"成心"的副词化过程历时相对较长,清代才演变为一个副词。在"成心"的发展过程中,转喻机制、重新分析和相邻句位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往对同义词的研究多停留在对同义词的判断和附加义的辨析上。文章试举"入神""出神"一例,以词语的历时分析为横轴,梳理其在历代的意义演变过程,以共时分析为纵轴,分析其理性意义和附加义方面的诸多细微差别,以此展开对同义词的语义辨析。  相似文献   

13.
上古"墙壁"概念域没有上位词。东汉时,"墙"发生了上位化演变,并新出现了复音上位词"墙壁"。唐代,"壁"也上位化了。唐宋时期,"壁"和"墙"都成为强势上位词。元明以后,"墙""壁"的功能逐渐分化,到清代,"墙"取得了强势上位词的地位,"壁"则语素化了。在考察"墙壁"概念域上位词历时演变的基础上,从韵律、语义、认知等角度探寻上位词产生的原因及"墙""壁"功能分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说不定""保不定""指不定""料不定"在现代汉语中结构相同,都是三音节动补结构。在历时发展过程中,他们经历了词汇化,并完成了副词化。由表"不确定"义发展为表"也许、可能"义的这几个词,在出现时间和演化路径上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汉语史中表示"失败"义的常用词主要有"败""负""输"。文章从历时角度详细考察了"败""负""输"的历史更替过程。"败"主要见于上古和中古汉语,"负"出现于春秋末期,但使用数量及范围十分有限,并未影响"败"的主导地位;"输"表示"失败"义首见于六朝,但直到宋元明时期才渐渐增多,随后迅速发展,在清朝中后期基本替换了"败""负",此后成为汉语中表"失败"义的常用词。  相似文献   

16.
依照词汇语义学理论,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考察汉语义位"宽""窄"在各历史阶段词位的使用、更替情况,并对义位"宽""窄"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比较。义位"宽"的语料规模远大于义位"窄",义位"窄"的演变过程更为稳定。义位"宽"的发展始于下位义场[-横向/两边]义场,下位义场[+横向/两边]表现出对[-横向/两边]义场的依附性,主导词位经历了"广→阔→广/宽"的更替。义位"窄"的发展始于下位义场[+横向/两边],下位义场未体现出依附性,主导词位相对稳定,经历了"狭→狭/窄"更替。义位"宽""窄"的演变并未同步、同模式进行。  相似文献   

17.
词义演变基本按照扩大、缩小和转移发展。"危"其义项的发展、演变对于古代汉语词义研究与探索有着重要意义。文章把"危"字词义演变的历时层分为五个时期,运用历时语言学的研究手段,根据各种古代文学史料和古文字考据成果和"危"字词义从先秦至元明清时期在不同史料文献中使用频率来研究"危"字词义在各朝代的演变过程和引申义项。  相似文献   

18.
刘雯 《文教资料》2009,(23):36-37
现代汉语中表示速度的高低最常用的一组词是"快、慢".本文作者通过历时考察,分析了表示"速度高低"的两极义场的义位的演变.表示"速度高低"的"快"与"慢"发展过程是不同步的,"疾、迅、速"与"快","迟、缓"与"慢"存在着历时替换关系,相应地表示速度高低的两极义场也有所演变.  相似文献   

19.
"还"是现代汉语中的高频副词,义项繁多,用法复杂、灵活,为了准确理解和掌握这个副词,有必要理清其义项之间的联系。文章打破传统对副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整理和归纳的做法,从历时的角度对副词"还"的各项意义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讨论,找出词的基本义,并沟通其基本义和派生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根本上寻找现有义项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吴鹏 《德州学院学报》2011,27(5):65-68,74
"行"义动词在古汉语中不胜枚举。"概念要素分析法"是通过维度分析,运用"概念要素"来剖析词义结构的方法。概念要素进入到一个词的词义结构之中,叫做词化。运用"概念要素分析法",以主体、对象、方式、目的等多种维度作为考察重点,既能很好地对古汉语"行"义动词词义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总结基本的词化方式,又能清晰地展现其演变模式。以词义为中心,探究词化方式,梳理历时演变,有助于我们对古汉语"行"义动词的词义进行深入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