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劳动意识的引导十分关键。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体系,要求语文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实现有机融合。二者的融合可以在语文教材的创新使用过程中,通过群文阅读、思维导图、读写结合、实践活动四个实施路径进行,实现劳动教育的情感、美育、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劳动意识的引导十分关键。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体系,要求语文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实现有机融合。二者的融合可以在语文教材的创新使用过程中,通过群文阅读、思维导图、读写结合、实践活动四个实施路径进行,实现劳动教育的情感、美育、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劳动意识的引导十分关键。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体系,要求语文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实现有机融合。二者的融合可以在语文教材的创新使用过程中,通过群文阅读、思维导图、读写结合、实践活动四个实施路径进行,实现劳动教育的情感、美育、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劳动意识的引导十分关键。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体系,要求语文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实现有机融合。二者的融合可以在语文教材的创新使用过程中,通过群文阅读、思维导图、读写结合、实践活动四个实施路径进行,实现劳动教育的情感、美育、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劳动意识的引导十分关键。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体系,要求语文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实现有机融合。二者的融合可以在语文教材的创新使用过程中,通过群文阅读、思维导图、读写结合、实践活动四个实施路径进行,实现劳动教育的情感、美育、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6.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学科融合作为劳动教育体系中的基础一环,抓好、落实专业课程中劳动教育学科融合的实施是劳动教育体系构建中必不可少的步骤。笔者基于学科融合在劳动教育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专业课程中学科融合的主要问题,论述了支持劳动教育项目、开设劳动教育讲座、强化专业课程中学科融合建设相关考核评价机制,可以促进专业课程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过程加速推进,推动校内劳动教育体系的全面构建,对培育现代化专业技术人才具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小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意识越来越高。其中,劳动教育作为锻炼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其身体机能的重要教育内容,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小学语文教育而言,融合劳动教育能够转变传统教育思维,可以为小学语文教学培养提供帮助。与此同时,在小学语文融合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还能够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对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有重要帮助,所以教师要迎合小学语文教学需求,加强劳动教育融合研究力度。鉴于此,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提供参考,提升小学生劳动教育效果,为劳动教育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在新时代教育发展中,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与就业价值引领需要彰显先进生产力的方向、转向智能时代的交互、呈现社会劳动的功能性、指向教育的精准评价,在两者功能发挥紧密联系的基础上逐渐实现功能耦合。但在劳动教育与就业价值引领的融合过程中产生了五育并举视域下的教育取向不平衡、数字媒体时代下的教育生态解构、就业内卷现象下的行为理念偏颇、日常实施中的教育评价弥散等问题。需以形成“五育并举”的格局、营造教育生态、优化内容建构和提升育人评价的举措实现功能耦合,从而使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就业价值引领内在统一,不断健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机制建设,实现劳动教育与就业价值引领在育人层面的双赢。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劳动教育地位缺失的问题,剖析了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意识缺失、过分依赖学校及课程设置不规范。因此,该文基于新的时代背景,从劳动形态、教育内容和价值三个方面对劳动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提出技术赋能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横向上实现各学科知识的融合,纵向上实现各学段的融合,为解决劳动教育现存问题提供了新方向。同时,从技术创新劳动教育形态和整合劳动教育资源两个方面阐述了劳动教育跨界融合的途径。最后,依据跨界融合的课程体系,从前端分析、活动设计、环境设计和评价设计四个方面构建了劳动教育活动模型,为技术赋能的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新时代劳动教育过程中,慈溪润德小学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加强与社团活动、综合实践课程的融合与整合,做好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1.
在相关“五育融合”的重要论述中,主要阐述的是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遵循,同时也为指导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新时代大学生“五育融合”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基础,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理念,以弘扬劳动精神、尊重劳动创造为价值取向,以全面发展、健康发展为根本要求。大学生“五育融合”目标的实现需要在构建大学生劳动教育模式过程中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等,为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劳动观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2.
加强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五育"融合的关键.本校劳动教育融合课程建设从"劳动+课程""劳动+主题""劳动+责任""劳动+项目""劳动+精神""劳动+创新"六个维度进行建构.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本校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平台,深度挖掘周边教育资源,积极提升教师创设能力,形成学科融合劳动教育资源包,促使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展创新创造能力,实现"和雅"文化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3.
“五育融合”理念的提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果,而劳动教育在“五育”中起着引领性作用。新时代,我国青少年在加强劳动教育方面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当前,要以“五育融合”为出发点,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重塑“五育”中劳动教育的价值地位,打造高质量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形成相互融通的教育结构,优化劳动教育机制建设,形成劳动教育共生化良序系统,实现劳动实践育人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4.
在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园本课程实践研究是明智之举,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基本教育探索之一。故而,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学习新课改精神,深入研学“全收获”理念,以此来促进幼儿园劳动教育园本课程规划拟订,以及课程结构明晰等,并把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到幼儿各项游戏学习之中,在具体劳动实践和劳动游戏学习评价等过程中增强幼儿劳动意识,从而实现劳动素养提升,为孩子未来生活、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让教师、家长在“全收获”理念中提升教育水平,使教育能力得到较好发展。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20,(59):47-48
将劳动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是完全符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特点,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语言与思想相统一的教育效果。本文通过对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困局分析,厘清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之间的关系,提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基本策略,为实施劳动教育探索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三生教育”理念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以生活教育为目标,以生存教育为基础,以生命教育为根本。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个方面来确定劳动课程内容,通过生存课堂、生命课堂和生活课堂促进三生教育、劳动教育实践与理论的有机融合,努力实现在劳动中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正>在青年学生成长过程中,劳动教育必不可少,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精神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劳动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在价值属性、构成要素、作用机理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学校可以基于协同育人理念,推动二者融合发展,以增强育人的全面性和实效性。由李晓莉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论》一书,基于协同育人模式,结合马克思主义相关论述,针对高校思政教育开展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价值意蕴、运行机理、保障机制等进行深入研究,构建系统完整的思政协同育人理论体系,为研究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新的劳动价值观、培育新的劳动精神、提升新的劳动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构建融合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劳动教育,就要将工匠精神培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将工匠精神教育融入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政治价值、思想价值、教育价值与社会价值中,将工匠精神培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在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方式方法、评价与监督、文化环境育人中。  相似文献   

19.
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在育人目标、内容和资源上具有内在关联性,因此,实现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深入探讨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育人的必要性和实施路径,提出构建"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劳动教育+思政教育"的大思政四维平台,搭建校、地、企协同育人实践平台,为高校构建"三育融合、三位一体"的融合育人新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劳动教育被认为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成为“五育”融合的突破口。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实现“五育”融合需要打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劳动教育引领的“五育”融合最好以“食育”为突破口,以此连接家庭劳动、学校劳动和社会劳动。让学生承担学校的绝大部分劳动,由此形成学生自治的基本责任和担当。劳动教育引领的“五育”融合需要发挥社会教育力,建构“五育”融合的社会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