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4 毫秒
1.
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存在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问题。早在先秦老子就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他的崇尚自然、尊重天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无为"的思想,对于我们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代价值。人类只有学会和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最终实现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2.
吴效群 《红领巾》2004,(6):33-35
通过梳理中国历史上人与动物的关系,以及中国文化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类是“天地之心“、“万物之灵“,负有“赞天地之化育“的职责.中国文化倡导“仁民爱物“,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些思想指导下,中国历史上一度出现了人与其他动物和谐相处的局面,而这些思想对于指导我们今天如何处理人与动物的关系也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自然、无为更是其思想精华,他的崇尚自然、尊重天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规范和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成为人类面对自然、面对社会、面对自身而必须依凭的一种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庄子认为“自然”是事物的本真状态,而梭罗所说的“自然”是荒野的大自然;庄子强调人的个体存在,而梭罗强调人对自然的依赖。但二者在对人和自然的关系的看法上却是内在一致的,具有惊人的相似。他们都对生命对人类的生存走向表示特别的关注,都认为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都主张人类应从人为存在回到自然存在。  相似文献   

5.
老子对自然的认识,以"天地"这对自然中最为显要的对象为主。"天地"在《老子》中多处出现,并与道、人或圣人相联系。从道物关系角度看,天地为物,与道有明显区别;从形而上学语境和政治语境的关系看,天地却处于两者转化的枢纽地位,并与圣人相对应。之所以要认识到"天地"在老子思想中的地位,是因为对"天地"的探讨集中体现了老子的自然观,即不以价值判断、自身利益去戕害剥夺其他生命生存的权利,是老子自然观的重要内容。天地万物可有其特点,也都有生存的权利,在天地的这种包容之下,人与万物、人与自然都能够各安其性,和谐相处。在人与自然、人与他物矛盾日益激烈的今天,像离"道"最近的"天地"那样,让万物根据自己的特点自由生长,不以人类狭隘的利益危害到其他生命的安全,是老子以"天地"概念为核心的自然观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老子自然之道认为:人是万物之一,又是"域中四大"之一;"和"不仅是事物的创生方式和自然、理想的存在、发展状态,而且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人类的活动必须效法自然界的本性和规律,表现为"无为"和"啬""俭"等行为原则。从老子之道的角度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二、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维护健全的生态系统,是创造物质文明的基础和前提;三、人与自然生态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关系,要求发展把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有机融合的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老子的这一思想,对于坚持科学发展现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学习“天人合一”观,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区环境 人与自然的关系,讲的是人要知天,顺应自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纵观中华传统文化,从先秦到明清,我国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对天人关系都有过不少论述。其中有代表的是老子的“见素抱朴”、“回归自然”的“顺天说”;苟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制天说”;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之一。基督教含有一定的环境思想,认为人与万物都有相同的本原,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自然。基督教认为人与自然的存在价值相等,人类应该为上帝管理好自然。当今世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是基督教的理想。  相似文献   

9.
和谐思想是中国先秦哲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孔子从人的心灵出发,强调人的修身自省在构建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中的重要性,他的和谐思想是由心及物的外推式和谐。而老子主张自然和谐是最好的和谐,人类在社会活动中的“强作妄为”破坏了这种和谐,人类应该回归自然,回归到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内敛式和谐。孔子和老子和谐思想对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不可或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学派思想蕴藏着的丰富和谐内容,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儒家与道家学派都强调和谐协调,主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做到天人合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达到宽和相处,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和合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源远流长的湖湘传统生态价值观在自然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强调天地一体、万物平等,以天地和谐为目标。这种生态价值观在强调整体的同时,也认为天大地大人亦大,拥有万物皆为我所用的傲然气势。这样的湖湘生态价值观传统相对中国生态价值观传统而言,虽也难免局限,但却更具有一种主动和进取精神,必当可以为当下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的战略任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道家老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和谐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传统的根基。道法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基础,老子强调要“知常”、“知和”、“知足”、“知止”,倡导“天人合一”,这对于我们今天破除“人类中心主义”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道是中国思想的最高范畴.庄子有个观念叫做"天人合一",庄子说:"人与天,一也."人与天是合一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老子的"道法自然",即道就是自然,庄子思想基本上同于老子.他对美的著名言论是"天地大美",老庄的美在道,美在自然.然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等于"应该",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庄子认为通过"心斋"、"坐忘"的历炼,才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境界.  相似文献   

14.
正如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一样,生态平衡、生态和谐已是一个取得全球化共识的当代人类主题.它所针对的主要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强调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两者的统一性,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和谐"教育理念正是这一概念在教育上的移植,它强调的仍然是平衡、有机、统一、亲和、融洽,笔者将这一理念借用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去,主张追求"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身心之间的普遍和谐。籍此构建一个公平正义、民主法制、诚信友爱并存的和谐社会。孔子从人的心灵出发。强调人的修身自省在构建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中的重要性,他的和谐思想是由心及物的外推式和谐:而老子主张自然和谐是最高和最好的和谐,只是人在社会活动中的“胡作妄为”破坏了这种和谐,人应该回归自然,回归到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内敛式和谐。孔子和老子和谐思想的比较可以为我们提供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朱熹《中庸章句》对《中庸》所谓“赞天地之化育’’的诠释,强调人对于自然只能起着辅助的作用,认为应当通过与自然的相互补充、相互协调,达到“与天地参”,实现人与天地的和谐;同时还认为,要辅助自然,必须“至诚”、“尽性”而达到“无人欲之私”,应当客观、全面地把握自然之理,并据此合理地对待自然,使之各得其宜。显然,这不仅是为了人,而且也是为了自然,应当是一种与当今备受质疑的人类中心论不同的、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17.
儒学人与自然关系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之际与人物之辨构成了儒学人与自然关系论的主要问题域,形上之天与形下的天、地、人、物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一个差异一体的开放的自然。在价值关系上,人对天地持敬畏之心,对万物则爱之有序、用之有度。在道德实践关系上,强调成己成物、参赞天地化育,在实现自然和谐的同时也使人自身的价值得以实现。在认识论上,重伦理、形上天理而轻物理,对自然物理的认识始终受制于对形上天理的体悟而未能得到充分发展,导致儒学所主张的自然和谐论处于一个比较原始的状态中。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当前,人类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出现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如大气污染、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做到正确地认识自然、科学地利用自然和有效地保护自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老子作为最早具有休闲观念形态的人,主张人要活得自然、自由自在,心性尤其要悠然散淡.受老子及其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在休闲的价值观取向上也是追求自我心境与天地自然的交流与融合,以期达到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学习老子休闲哲学中的智慧,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和休闲方式仍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是当今世人最关心的一个问题。老子在《道德经》中所阐述的道法自然、和谐以及无为等思想,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圆融无间、共生共荣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这些思想对于增强今天人们的环保意识,拯救自然环境免遭人为破坏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人与大自然只有和谐相处,才能追求双赢、多赢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