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儒学科举情结对明清徽商的双重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贾而好儒"的徽商对儒学科举有着浓厚的情结。这种情结对于明清徽商的发展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儒学科举情结在徽商兴起和繁荣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另一方面,徽商对于读书入仕、获取功名的过度渴望以及儒家思想中的某些消极的观念成为徽商向近代商人转型的绊脚石,加速了徽商的衰亡。论文结合大量的史料,分析了儒学科举情结对明清徽商的双重影响,从文化视角探讨了徽商兴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历史系明清史研究室近年来承担的科研项目“明清徽商研究”,经国家教委组织专家评审,正式列为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第一批重点项目。徽州商人在明代已形成人数众多、势力宏大的一个商帮,是当时“称雄”于商界的一支劲旅,到清代前期,徽商势力达到高峰。研究明清时期的徽商,可从一个侧面考察  相似文献   

3.
明朝中后期和清朝前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商品经济的大发展,但没有进入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原因是中国商人的发展主要用来发展不动产和消费品的生产,徽商和晋商就是这种类型。本文立足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与儒商伦理形成的关系作了考察,并着重分析了其对明清后期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宁国商人的经营足迹遍及省内外,在促进农副产品商品化、加速经商地区商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宁国商人与徽商并称"徽宁商帮",是明清时期安徽境内知名商帮。二者有着相似的兴衰历程,经营中存在既合作又竞争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宁国商人的经营足迹遍及省内外,在促进农副产品商品化、加速经商地区商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宁国商人与徽商并称"徽宁商帮",是明清时期安徽境内知名商帮。二者有着相似的兴衰历程,经营中存在既合作又竞争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两浙盐场是仅次于两淮的全国重要产盐区,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该区域的盐业经营徽商占有重要的地位。从两浙商籍设立和发展过程看,业盐于两浙的徽商起到了开创和推动作用:一是积极倡言,力请盐运使与朝廷沟通,创设两浙商籍;二是慷慨捐资,兴修书院,培养商籍弟子。明清两浙商籍制度在徽商子弟教育、江浙文教科举兴盛、商人地位提高、商业文化之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的徽商秉承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宗旨和教条,将三纲五常思想与经商实践相结合,从而创造了独特的儒商文化,形成了所谓的贾道儒行,使徽商逐渐形成了"贾而好儒"的特点。而徽商这一特点对于徽商的崛起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又为徽商的衰落埋下了伏笔。通过对明清徽商"贾而好儒"现象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具体体现和内涵﹑利与弊等方面来解释明清徽商"贾而好儒"现象,从而阐明徽商"贾而好儒"特征对于徽商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徽商在各大商帮中执其牛耳,然而继道光盐法改革以及太平兵燹后其地位一落千丈。通过整理徽州万氏商人信函及相关的徽州文书揭示了民国时期徽商的经商现状以及困难,表明徽州商帮在民国时期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不幸的是,战争年代的动乱使得徽商最终消失在历史当中。  相似文献   

9.
徽商是明清时期徽州书院教育出现鼎盛局面的重要因素。试从徽商攀缘政治势力、追求经济利润及扩大家族影响力三个方面考察其兴办书院的动机,并且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简要分析了商人书院创办所产生的社会功能及负面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由于州县地方"存留"款极少,很多地方公共事务,根本无法解决,地方政府只能置若罔闻,一推了之。而在不少地方,面对公共事务,徽商却能挺身而出,或独立捐资,主持解决,或捐资为倡,联合众力解决,从而弥补了地方政府不作为而留下的种种缺憾,表现出勇于担当的气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一切都说明了徽商"士"意识的觉醒,徽商就是真正的"士魂商才"。明清时期的"士商相混",不仅仅是士商身份上的互通,更重要的是商人在意识上的觉醒,充满了商人的自信,也彰显了时代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徽州绅商早在明清时期已经形成,这是商、绅合流的产物。徽商通过捐纳或捐输等途径转变为绅商,并由此在地方获得权威和民众认可,而近代的绅商,往往借助商会等组织提升自己的权威。徽州绅商推动了明清徽州士绅社会的建构,特殊的绅商身份也有助于商业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但是,这一特殊的身份又强化了徽商的封建性,从而阻碍了徽商向近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徽商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商业队伍,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徽商文化一直是人们不断探讨研究的重点。在众多徽商经营的研究中,徽商经营的心理动因不应忽视。徽商经营的始初目的、其经营理念、经营特色等都与其心理动因有着直接的联系。这里试就这一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徽商积极参与徽州的荒政事务。在徽商影响之下,徽州的荒政形成了特色:官商共济使其成效斐然;宗族内部救济与政府救济有机结合;救济经费、物资等运作的商业化。徽商参与徽州荒政事务有助于缓和徽州的社会矛盾,协调徽州的商民、官民关系,从而促进了徽州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程庆珊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5):83-84,124
徽商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商业队伍,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徽商文化一直是人们不断探讨研究的重点。在众多徽商经营的研究中,徽商经营的心理动因不应忽视。徽商经营的始初目的、其经营理念、经营特色等都与其心理动因有着直接的联系。这里试就这一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5.
由于促使晋商、徽商从商的原因不同,徽商与晋商所处的文化氛围不同,宗族势力强弱不同以及与封建政治势力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同,在对待儒学科举的态度上,晋商和徽商也有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16.
现存的碑刻与文献足资证明,潜口汪氏业盐扬州的时间始于明代,甚至可能是明代初期;新编《黄山市徽州区志》“始于清初”的记载失考有误,应该予以修正.另外清代潜口汪应庚一家几代“富而好义”,堪称徽商典范,他们祖孙相承的传统美德值得当今社会弘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文章探讨了明清徽州绅商投资徽州水利状况及原因。明清时期徽州绅商积极投资于徽州水利,促进了粮食生产。徽州绅商投资徽州水利的原因有:政府的倡捐,徽州粮食短缺的自然因素,儒商的仁义观念,徽人强烈的宗族意识。徽州绅商在家乡农业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的徽州以“徽商”作为文化发展的酵母,酝酿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徽州文化。徽人崇学重教的文化传统和徽商有力的经济支持,造就了昌盛的徽州教育。发达的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切教育无不是由低级走向高级。因此,参与基础教育的组织和实施的徽州塾师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9.
明清侨寓徽商子弟的教育科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徽商为子弟成名计,在侨寓之地或设立专门的书院、义学,或力图使其子弟附学当地官学、书院,或争立商籍,或入籍当地,为其子弟的成材、入仕开辟道路,也为侨寓地教育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明清侨寓徽商子弟教育科举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徽州盐商兴衰的典型个案──歙县江氏《二房赀产清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房赀产清簿》(手抄本)是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歙县江村盐商江仲馨的分资产簿。内容共三个部分:一是江仲馨于咸丰八年立下的资产清单和分家遗嘱;二是江氏三个孙子在正式分家前对每项资产清理的说明;三是分家阄书。《清簿》比较全面地记载了该商人经营盐业活动的情况,反映了徽州盐商兴衰的轨迹,为我们深入了解近代徽商提供了一份第一手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