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球化进程中的多边主义立场与单边主义或霸权主义立场的矛盾是当代主要矛盾。只有把握这一主要矛盾,才能科学说明当代全球化的本质内涵、"逆全球化"的引发主因,以及正确加以应对等的问题。当今全球化的本质内涵是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作为多边主体实现自身联系和利益日渐全球紧密化的过程。"逆全球化"则是一些国家的政府、政党和民众囿于该国的单边主义或霸权主义立场,把全球化当作"出气筒""替罪羊"和"假想敌"的一种社会浪潮。这种浪潮在客观上干扰和延缓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当代人类的出路就在于,要加强全球化的多边主体建设,坚决排除"逆全球化"的干扰。而这是一个具有可行性、艰巨性,通过条件创造完全能够实现的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末以来,“逆全球化”浪潮不断涌现,不少国家在教育上采取的封锁态度,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环境,使之面临着新的挑战。然而,“逆全球化”不是全球化进程的终结,高等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不会停滞。在“逆全球化”不断涌现之时,我国高等教育系统需重新审视所面临的新趋势,在主动谋变、化危为机中发展新优势,在逆境中寻找新方向。从宏观到微观来看,需在国际化变局中积极构建“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助力我国成为全球留学新阵地,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组建大学国际联盟,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力量;打造高等教育“云端化”新空间,为我国构建和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合格人才,提供基础性的服务和支撑。  相似文献   

3.
“逆全球化”思潮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需以立德树人作为教学指导思想,并立足于构建“双循环”的发展格局。通过分析国内外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从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意识、搭建和依托国际合作平台、构建拥有国际教育背景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能效等角度,探索“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助力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话语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旨是探讨全球化话语与教育的关联性。首先藉由主要文献的整理探讨“全球化”一词所指涉的现象、涵义和论辩,了解全球化是一个涉及权力、多重声音和多元实际的复杂谜题或抗争历程,厘清全球化与全球资本主义的密切关联;其次探讨全球化话语与教育的关系,借用詹妮弗·陈-提伯肯恩的架构,归纳出目前全球化话语中四种不同研究取向的主要关怀、提问焦点,包括社会重建、教育制度主义、教育多边主义以及全球社会正义等,说明其不同的价值取向,其中涉及竞争求胜或社会正义的论辩和抗争,尤其针对“全球社会正义”研究取向,说明批判教育学学者对于全球资本主义的教育批判;然后以高等教育为主,说明资本主义对于高等教育的影响,尤其以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学术评鉴为倒说明;最后是结语和反思。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正处于从西方主导走向东西方平衡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面对"东升西降""南升北降""中进美退"的发展态势,以美英为首的西方阵营掀起了新一轮的逆全球化思潮,主要表现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政治思潮集体"向右"以及文化上沉溺排外封闭,这些表征继而成为探究逆全球化逻辑动因的重要依据。面对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爆发背景下逆全球化思潮引发的全球治理问题,中国需要坚持贯彻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在解决好国内事务的基础上,积极倡议世界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处、求同存异,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助推世界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经济、生态及社会文化等的全球化,在知识社会的推动下,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并与高等教育的知识本质和世界主义特性相契合,高等教育全球化势成必然。从操作范式来考察,高等教育过去的“象牙塔”和“科学共和国”理念正在被“民主交往中心”和“知识生产网络节点”所取代;世界公民教育、各种全球化理论和众多的全球及区域性制度等构成了高等教育全球化范式的话语空间;控制模式让位于治理模式,欧洲博洛尼亚进程样本、“全球国家地方能动模式”等高等教育全球化范式的技术已趋成熟。目前,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很不平衡,断言高等教育全球化范式已取代旧范式还为时尚早,但这种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当然我们也要意识到,高等教育范式的转型并非前后不可通约,而是新旧并置,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这是人文范式与科学范式的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7.
对经济全球化与"趋同论"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以资本国际化,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展开,西方社会中出现了一种认为社会主义最终将“趋向”于资本主义的思潮,文章通过对经济全球化和“趋同论”两者的本质及相互关系的分析,阐述了社会主义国家所面临的挑战和全球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指出了资本主义在全球化的发展形势下,其本身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将更趋激化,:“趋同论”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歪曲的反映,是经济全球化大势中的悖论,社会主义终钭以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取代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8.
多边主义是全球治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其实质就是实现多元治理、共同治理与合作治理。当前,百年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联合国秩序受到严重挑战,全球安全形势持续恶化,全球治理赤字不断加重。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有利于广泛凝聚全球价值共识,汇聚合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实践中,要坚定维护联合国秩序,以共同规则来协调国际关系;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让广大发展中国家能够共享全球化红利;尊重文明多样性,以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姿态推动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深化拓展多边合作的治理方式,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段时间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集中出现逆全球化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首先,受益群体与受损群体之间的矛盾,是全球化逆转的重要推动力;其次,全球金融危机持续发酵,致使发达国家产业经济受损严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引发他们担忧;最后,难民、恐怖主义等问题随着全球化进程影响而不断放大。面对逆全球化这一非本质现象,中国应积极应对:第一,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理性看待逆全球化现象;第二,切实推动"一带一路"战略,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最后,积极推进开放、包容、共享的全球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当今全球化的语境在造成全球文化日益一体化的同时,也给各民族文化带来了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文化本土化的诉求正是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在文化领域的反映.以“失语症”和“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等为例,分析文化本土化诉求的悖论现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对此悖论的解决方案.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破除全球化和本土化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破除对纯洁的民族身份的偏执,而着眼于其发展和建构,在书写“现在”中展现生命价值和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11.
目前,学术界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阻力.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全球多边经贸规则及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影响,使我们发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政治全球化是从全球化衍生出的一个符合逻辑和契合当今国际政治实际的命题。政治全球化一是意味着民主、自由、人权等观念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认同,二是意味着国际政治机制和国际组织在全球和地区的拓展,从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三是意味着协调与合作的增多,对抗和,中突的减少、从整体上改变了国际政治的放任自流和混乱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2020年COVID-19的全球流行触发全球化发生逆转,各国之间社会经济活动、人员流动、交流与合作深受影响。当今的逆全球化浪潮是20世纪末以来反全球化运动的延续,COVID-19大流行将逆全球化推向历史新高潮。近年学界日渐关注逆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变化与对策,已有研究侧重考察留学教育、人才国际流动、人文交流、科技竞争与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国际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与形态。当前,教育国际化面临新冠肺炎疫情泛滥下的教育分隔、狭隘民族主义思潮下的逆全球化、信仰冲突环境下的信任危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伦理危机等新挑战。同时,国际经济社会大变革、智能科学发展、人类共同难题、人口全球流动等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模式转型带来新机遇。面向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体系必须适应未来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通过优化整合价值、目标、项目、资源等组织要素,重构国际高等教育合作新思路;通过构建国际科研协作体、国际教学联合体、国际治理共同体等组织模式创新,重构国际高等教育合作新框架。  相似文献   

15.
乌卡时代境遇既带给高等教育被动应对的“具身之感”,也需要高等教育主动做出“处变之略”。当前,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风险俱存,逆全球化或反全球化思潮上升,全球经济发展与复苏脆弱乏力,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席卷全球,数字化转型也在推动治理体系的变革。这样的时代境遇亟待高等教育做出积极应对,也在重塑着高等教育的形态。面向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行动选择应是以创新内涵建设、结构优化、数字化要素更新、多元协同治理实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协同发展、数字化转型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外部变化中寻找突围策略和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6.
资本主义开启了全球化并主导着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决定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占据全球意识形态主导话语权,并成为维护全球治理秩序的重要工具。全球化发展初期,东方学的殖民主义话语体系是欧洲殖民者维护其全球殖民统治秩序的意识形态机制;二战结束后至冷战前后的后殖民时期,以“自由、民主、人权”为核心的“普世价值”取代东方学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实现资本增殖、谋求世界霸权的意识形态工具。21世纪以来,全球化进入实质性发展的新阶段,人类走向全球性共同生活阶段。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全人类共同价值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契合了全球性共同生活对意识形态的新诉求,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反映全人类共同利益诉求的意识形态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构建良好的全球治理秩序、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理念指引。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技术、经济、生态及社会文化等的全球化,在知识社会的推动下,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并与高等教育的知识本质和世界主义特性相契合,高等教育全球化势成必然。从操作范式来考察,高等教育过去的"象牙塔"和"科学共和国"理念正在被"民主交往中心"和"知识生产网络节点"所取代;世界公民教育、各种全球化理论和众多的全球及区域性制度等构成了高等教育全球化范式的话语空间;控制模式让位于治理模式,欧洲博洛尼亚进程样本、"全球国家地方能动模式"等高等教育全球化范式的技术已趋成熟。目前,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很不平衡,断言高等教育全球化范式已取代旧范式还为时尚早,但这种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当然我们也要意识到,高等教育范式的转型并非前后不可通约,而是新旧并置,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这是人文范式与科学范式的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18.
冷战对全球化的影响表现在其所造成的两大对立国际集团内部的高度协调在分割世界的同时,又对世界市场的一体化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美国的霸权则通过维护冷战期间西方集团的政治稳定,帮助确立和维持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自由化和多边开放,从而推进了国际经济向全球经济转化,全球化由此而迅速发展。全球化对冷战的影响则表现在促使冷战期间的两极国际体系比较稳定地运行,并且导致冷战以和平的方式宣告终结。同时,全球化还地美国霸权的消长起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五台山文殊信仰的确立得益于中外僧侣的累代构建,这是五台山文殊信仰全球化发展的历史基础。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五台山“圆融无碍、平等不二、悲智双运”的文殊信仰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谋而合;五台山文殊信仰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具有极大感召力,以五台山文殊信仰搭建“四海一家、共享繁荣”的精神平台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加快推进五台山文殊信仰创新发展,将文殊教义进行中国化、全球化的诠释,有利于推动五台山文殊信仰全球化发展,使其成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世界范围内反全球化思潮的兴起,国际范围内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成为世界各国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人类正面临着如何摆脱当下境遇的历史抉择。必须正视全球化带来的诸多两难问题,认清反全球化的本质,在两者的博弈中实现新的超越,即让中华“和合”文化成为构建和谐世界的文化主旋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人类做出更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