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告学作为应用型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当前高校的广告教育由于办学水平、教学模式、师资力量等原因,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因此,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高校广告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赛事进课堂,是近年来我校提出并积极实践的有效举措,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广告学专业学科竞赛,实现"以赛带教、以赛促练"的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符合现代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2.
开展机械学科竞赛,让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机械的制作,既可以培养机械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又能够让很多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脱颖而出。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机械专业开展学科竞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提出构建学科竞赛管理体系和科学的竞赛指导方法并基于学科竞赛开展高校机械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可以很好地解决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的土木专业需要培养"基础实、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技能竞赛,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应当以技能竞赛为平台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生为本,培养创造性思维;以师为导,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为体,构造创新能力培养环境。  相似文献   

4.
文章探讨了学科竞赛对于高等教学方式的作用和改变,围绕艺术设计类的学科竞赛对于实践教学中模式的改变的意义。众所周知,艺术设计系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并行的综合课程。在教学组织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可以利用社会上所组织的一些学科竞赛,把它们引入课程中来,通过和课程和专业相关的教学竞赛来带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使得课程和专业中加入更多的实践性。通过定期举行的优质学科竞赛,可以达到提升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理论结合实践,更好的接收理论知识以及优化理论知识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强化艺术设计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所以,本文围绕着艺术设计系学科竞赛融入教学课堂实践中的作用探究,通过阐述学科竞赛和实践教学课堂结合的一些方法、作用和意义,来探究学科竞赛融入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是适应当前社会教育发展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索和分析了学生参加广告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竞赛的原因及竞赛对学生的影响,阐述了学科竞赛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以专业学科竞赛为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国家教育部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规定,也重新进行了界定。学生培养方式的改革成为民办高校必须直面的问题,而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从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出发,以教学方法手段为着手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活跃的创新思维。本文在教学方式上,通过课前五分钟、翻转课堂、实践教学、无标准答案研讨、项目教学、专业社团、本科导师制等,从课前、课上、课后,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在考核方式上,通过结课论文或设计的介绍与答辩、创新创意加分、课程与学科竞赛结合等,加强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同时加强校风和教师能力培养,引导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高校财经类交叉学科课程兼具两个甚至多个学科特点,增加了课程思政建设和提升思政教学效果的难度。为此,首先以“保险会计学”为例阐明了财经类交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新特征。其次,从目标导向、具体内容、实现路径等方面对“保险会计学”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实践探索。再次,根据“保险会计学”课程思政实践经验提出推动财经类交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发展的建议。高校需要高度重视财经类交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学科交叉相融的思政教学氛围,不断优化教师的跨专业教学能力,创新教学形式,从而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分析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现状,以全国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技能竞赛为例,探讨了技能竞赛的特点,结合高职学生实际情况,构建了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通过实践验证技能竞赛对培养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社会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培养"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的工程类学生也是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重要理念。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多年坚持自己特色,努力使学生具备工程实践、创新发展、团队合作和终身创业等四种能力。协同校内校外各方面资源,建立"一二三四"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以导师制为引导,二是以大学生创新基地和创业基地为实践平台、三是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创业训练计划、创新基金为项目运作抓手,四是以学科基础知识竞赛、学科工程实践竞赛、学科创新竞赛、创业计划竞赛为实践途径,为大学生提供了认识社会、增长才干的能力提升通道,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同时培养提高本专业大学生在工程实践、创新发展、团队合作和终身创业等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基于协同创新技能竞赛的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同创新技能竞赛突破了仿真竞赛的局限,深化了财经类专业教学改革,实现了政府、企业、教师、学生多方共赢,是教育界新的研究课题。进一步推广协同创新的技能竞赛,有助于高校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1.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创新能力、竞争意识是现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学科竞赛是提高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文中针对学科竞赛组织管理提出一些举措,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12.
地方高等学校因其地理位置和生源质量等方面的原因,开展"双创"人才培养存在着更大的困难。学科竞赛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的积极作用,从而成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提出地方高校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双创"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建立健全"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转变教师职能,促进"双创"教师发展等几个方面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3.
学科竞赛是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科研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搜索和梳理学科竞赛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学科竞赛与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研究二者的内在关系,不仅有助于双创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工作、体制机制的改革,还能充分发展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校学科竞赛当前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学科竞赛平台,阐述了架构中关键环节的操作方法,提出了竞赛平台的实践教学效果,提出了学科竞赛平台在人才培养、专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的作用,采用该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经济和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对商务英语人才的巨大需求。财经类院校在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财经类强势学科资源优势,但是也存在商务英语专业和英语专业(商务方向)的专业同质化现象,如何合理有效地整合学科资源,解决同质化问题,提升财经类院校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质量,这是每个财经类院校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职业技能竞赛对于引领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将职业技能竞赛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本文希望通过对赛教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研究。提升高职财经类课程实践教学效率,推动具有实际岗位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教师资格证"国考"的全面实施,师范生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本文从学校、教师、学生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师范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国考"的考核要求,构建了"实践导向"和"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把学科竞赛的内容、方式和方法融入到常规实践教学活动中。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为师范生实践教学提供参考,以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师范生"国考"通过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教学实践,构建了"教学做赛证"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应用于实践。实践表明:此模式实现了课程基础理论获得、素质技能提升、学科技能竞赛与任职资格证书考取四个方面的有机融合,较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转化率,达到了教学改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学科竞赛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GIS学科竞赛在提高地理信息学科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交流平台、拓展就业渠道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结合GIS制图竞赛要求、跨学科实践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定位、获奖作品特点总结的基础上,分析GIS教学中课程开设、师资、教学内容、综合技术等存在的问题,提出跨学科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对相关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课赛融合"是一种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文章以船舶类专业船体CAD/CAM技能竞赛为实践平台,在"船体CAD/CAM"课程中开展"课赛融合"教学实践,注重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课程教学现状、竞赛情况介绍、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意义、改革方式、学生参与的层面、竞赛选拔的方式、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实例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通过课程的教学改革的实施,学生在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