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专题解释】本专题通过精读苏轼的《石钟山记》,泛读李渤的《辨石钟山记》、俞樾的《春在堂随笔·卷七》、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赤壁赋》等,重点探讨作品中的情趣与理趣——尤其是《石钟山记》的记游与说理。精读文章后,领会作者在登山临水的兴致之中,始终萦绕着的求真辨伪的旨趣。【预习任务】1.阅读《石钟山记》与李渤的《辨石钟山记》、俞樾的《春在堂随笔·卷七》,苏轼否定了李渤的看法,那么,俞樾同意苏轼的观点吗?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相似文献   

2.
“双石”不是“上、下石钟山”四川丰都师范曾平东江有志同志在《(石钟山记)中的“双石”究竟指什么?》(《中学语文教学》93·2期)一文中认为“双石”就是“上、下石钟山”。这一看法是错误的。我们从《衰字记》所载李渤的文章中摘引有关“双石”的部分如下:“予...  相似文献   

3.
“双石”辨     
“双石”辨河南省杞县平城高中刘世海《石钟山记》说李渤“得双石于潭上”,“双石”到底是个什么情形呢?有人认为,“双石”就是两块石头,一南一北,“且这南、北之间的距离绝非只有咫尺”(见《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5期,唐天永《(石钟山记)教学质疑》)。课...  相似文献   

4.
<正>【教学目标】1.了解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独创性:融入抒情。2.欣赏柳宗元的造境艺术:景与情的互动与交融。(重点)3.感受柳宗元的心境与人格:痛苦与凄凉,悲怆与高贵。(难点)【教学过程】一、诵读观大略,拆字看风景(由《桃花源记》的文体导入新课)“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小石潭记》就是一篇记录山川的游记。  相似文献   

5.
<正>《中学语文教学》1993年第2期登载了四川省机械工业学校江有志先生《〈石钟山记〉中的“双石”究竟指什么?》一文,文章认为《石钟山记》(苏拭)“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中的“双石”应是两座山,即上、下石钟山,依据有三:其一,课文文首在注解①中提到“在现在江西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目标】1.研读文中补记部分,分析它与前文的联系。(重点)2.通过补充文中删减的段落,体会传统文人的家族情怀,感悟“至情至性”主题。(难点)【课前准备】1.自主研读文本,梳理文意。2.梳理归有光的生平经历,阅读《家谱记》《先妣事略》《请敕命事略》。3.阅读“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等相关表述,了解单元主题。  相似文献   

7.
<正>《石钟山记》(以下简称《石》文)是苏轼的一篇名文,历来选者、注者、论者甚众,各有千秋。拙文仅从以下六个方面,“详人之略,略人之详”,浅述己见而已。  相似文献   

8.
石钟山怎么会“全山皆空”江苏常州市一中杜秉庄高中语文第一册《石钟山记)注①中说:“明清时有人认为苏武关于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第271页)一些爱刨根问底的学生问我:“石钟山怎么会‘全山皆...  相似文献   

9.
苏轼《石钟山记》,记叙了夜游石钟山的情景,探究了石钟山得名的缘由,说明凡事必须亲见亲闻,不可臆断。至于石钟山命名的缘由,历来说法不一。在备课时,得到数则资料,辑录如后,或可有助教学时参考。汉朝桑钦《水经》:“彭蠡之口有居钟山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石钟山西枕彭蠢,连峰叠嶂,壁立峭削;其西南北皆水,四时如一,  相似文献   

10.
苏轼散文名篇中的“五记”是指《喜雨亭记》、《凌虚台记》、《超然台记》、《放鹤亭记》、《石钟山记》,本文较为细致地分析了这“五记”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是举世公认的两篇好文章,作者王安石和苏轼都名列“唐宋八大家。”不少人都认为,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相似、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石钟山记》的“预习提示”就明确指出:“本文的作法和《游褒禅山记》有类似之处,借记游以阐述自己的见解,在游记的写法上别具一格……”笔者却持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石钟山记》是苏轼散文中的名篇。笔者觉得该文有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现提出来加以讨论。一、选择的考察时间不妥《石钟山记》开篇写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观点,并提出疑问和反驳。接下来文章第二段就记叙作者自己的一次有惊无险的考察。作者考察石钟山选择的具体时间是“至暮夜月明”,笔者认为,选择“暮夜”这一时间考察石钟山是不恰当的。因为夜晚能见度不高,  相似文献   

13.
苏轼的《石钟山记》(下称《石》)是以游踪为线索来写的。由于《石》重在考证,不在记游,隐去了一些行踪的交代,所以不细心阅读是不易发现他的游踪的。苏轼游石钟山的行踪无史料可考,只能在《石》中细细寻找。认真领会“得双石于潭上”、“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等句子的真实含义,便可发现苏轼的游踪。我们先来研究一下苏轼的考察对象吧。《石》是对李渤否定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命名缘由  相似文献   

14.
石钟山,位于江西的湖口县,是历代名人登临记胜的地方。远在汉代桑钦所著的《水经》一书中,就有“彭蠡(今鄱阳湖)之口,有石钟山焉”的记载。北魏的郦道元、唐代的李渤都曾对“石钟”命名的由来,作过实地的考察。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元丰七年(1084)游此后,还写了著名的《石钟山记》。  相似文献   

15.
袁海锋 《学语文》2024,(1):22-24
《石钟山记》是苏轼“随物赋形”文艺思想的集中演绎,隐喻技法的运用更使得其思想情感幽微内隐,教与学极难破局深入。面对问题与困境,一种构想的“三步走”——辨体为先,依体定性;循序渐进,依法定教;批文入情,依文定旨——不失为《石钟山记》教学梯级拓进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6.
喜爱山水和旅游的我,一讲《小石潭记》、《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这些课文就会特别投入。我对学生说,古人是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  相似文献   

17.
《石钟山记》是苏轼针对《水经注》郦元关于“石钟山”命名来由的注释及李渤《辨石钟山记》的见解,深入实地观察分析而写的。是一篇充分体现了认真读书,富有求实精神的好文章。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选了这篇文章,这对于教育学生认真读书,重视调查研究;通过实践使现成书本知识得到证明,才能获得较完全的知识,会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人们历来认为《石钟山记》的主旨是提倡探索真理、亲身实践精神,但却忽视了它深层的影射含义。实际上苏轼写《石钟山记》的真实意图是直指"乌台诗案"的。《石钟山记》是苏轼遭贬后的含蓄反抗。"乌台诗案"中,苏轼因别人主观臆断其诗而蒙罪,《石钟山记》正是苏轼对主观臆断者的嘲讽。  相似文献   

19.
《石钟山记》是苏轼写的带有考察性质的游记,在这篇游记中,对于石钟山的命名,苏轼主张“风水如钟”说,而反对“石声如钟”说。  相似文献   

20.
张学飞 《学语文》2010,(2):14-15
自从苏轼的《石钟山记》问世以来,“形说”和“声说”就成了石钟山命名的争论话题。游历过石钟山的人都知道,从外形上看,石钟山并不像“钟”。至于“山中空,形如钟”之说,则更站不住脚。山之有钟形溶洞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