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教学思路]语文教学的个性化之一维.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文本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文选自《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年第4期,属社会科学论文,学理性较为突出。需感知,更需思辨。因而本课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以语文的方法理解文本.学会理性思辨。  相似文献   

2.
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如何体现、落实非常重要。基于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是“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属性定位,需要在教学中将“文化自信”的落实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关联起来。具体途径是,在诵读中品味文字、在讲述中读活文章、在思辨中感受文化,通过系列语文实践活动体悟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感受文化魅力,将文化自信悄然落地。  相似文献   

3.
文学理性应引起高职语文教研与实践运用。高职生具有启蒙、思辨、审美、职业精神的特殊需求呼唤语文教学的文学理性。高职语文教学应塑造高职生思想功能和心灵感知能力,健康向上的情绪与情感,以及想象能力与抽象能力等理性素养。  相似文献   

4.
语文的功能不仅仅是语言工具,还是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在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5.
<正>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不可小觑的地位,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也影响着学生的语文思维和运用语文能力的提升。鉴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要对传统单一的阅读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与创新,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大力推行思辨性阅读教学,让学生以思辨的视角走进文本世界,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感性经验对阅读内容进行理性思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思辨阅读可以使学生的理性思维与理性精神得到发展,也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有效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思辨阅读,从阅读、表达及读写融合三个维度引领学生进行思辨训练。这样教学,契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让学生的阅读由感性走向理性,有效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21世纪的中国拥有中国古代文化与五四新文化两种文化传统。在体认"国学热"有承继传统文化之功效的同时,也要警惕文化保守主义者的狭隘心态。五四新文化传统是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选择与确立的文化方向。在当下的中国语境中,我们要坚持以科学精神、民主观念为指导,理性整合两种文化传统,坚守知识分子底线,继续以学术介入社会生活,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8.
科学主义和人文精神,在人本关怀和自由理性这一基点上是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语文教师的人文精神,就是在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批判精神与生命关怀、逻辑思辨与审美想象三个方面谋求融通共建。  相似文献   

9.
当下语文教育偏离了“人的教育”的轨道.当哲学自身收窄,和具体科学相分离,实证主义便也渗透进了具体门类的科学,理性也被仅仅理解为目的理性行为,体现在文学课堂上,单纯追求分数的教育行为便由此出现.另外,以白话文作为语言载体承载文化传承的使命是有其先天缺陷的.语文教育应当以语言运用能力培养、思辨能力培养为基石,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完善学生人格,并使学生自觉肩负传承文化这一历史使命.南开学校拥有悠久的文学教育传统,在课程设置、社团建设方面有着很多有益探索,当下也在着力打造四大实践窗口以实现文学教育为“人的教育”服务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经颁布,提出了"群文阅读"、思辨阅读,为语文教学提出了新视角、新路径。那么文言文选修课堂应该有着怎样有效的教与学呢,课例《永恒:定格在性格的审美中——〈项羽之死〉》力求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指引,紧紧抓住《垓下歌》的内容,组织思辨阅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垓下歌》里品鉴人物形象,使学生在具体的思辨活动中有所为,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同时,磨砺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思辨阅读中还原“语言”框架下的思维、审美、文化的有效延展,濡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新课改理念要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文章基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缺乏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弘扬意识、传统文化传播途径匮乏、外来文化冲击明显等问题,指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需在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对教材名篇进行拓展,实施延伸学习,让学生在表达实践中思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深化,以实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2.
在《弟子规》课程教育教学时,教师综合运用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教学思维,以吸收"和而不同"的开放文化为思想内涵的教学思维,以适应现代文化发展为动力的教学思维,更能不断培养拥有开放品性、理性思辨精神、全球格局的学生,在保障以文化人、化野为文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完成文化与人的双向建构过程,达到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多元文化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涵盖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要素.近年来,随着新课改政策的贯彻实施,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向和目标.尤其对古诗词知识来说,不仅考验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与理性思考能力,而且与学生审美观的养成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有着密切关联.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当着重考虑学生对古诗词知识点的主观需求,通过游戏导入、合作思考、画面联想、情境创设等方法,促进核心素养的快速养成.  相似文献   

14.
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加之现代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少、慢、差、费"现象,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更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相似文献   

15.
2017年《语文教学参考》第1期刊出一个专题,就"思辨读写"展开讨论,有余党绪老师的《理性的反思与开放的理性》、王静的《学会思辨性提问》、褚树荣老师的《理性思辨不能缺席》。余党绪老师是我的偶像,也是我接触思辨读写最早的"启蒙老师"。受到他的启发,我在所有课堂中都秉承批判性思维理念,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入思考,做出理性判断。  相似文献   

16.
传统文化的学习是语文教学必须关注的内容,但传统文化本身需要审辨,学习传统文化,是为了更好地做一个现代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更多应着眼于理解和评价、辨析、质疑。思辨读写,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主要路径。在教学《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传统文化类题材的情境化写作》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读写,为传统文化的内涵重构提供了策略。  相似文献   

17.
茅盾文化性格中的理性精神和务实态度 ,使其始终如一地面对现实人生、从事理论建构和审美创造。茅盾依重理论 ,却没有走向纯思辨的形而上世界 ,在于他深受实践理性精神的内在制约。茅盾文化性格中的理性精神和务实态度 ,与儒家实用理性的文化传统相联系 ,同时也在于深受吴越文化精神的熏染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薄弱是外语教育界的共识。传统英语教学以技能训练和人文素养提升为主,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理性思维能力。实现从传统英语教学到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思辨的创新英语教学的转型是当前英语教育的改革目标。文章结合国内外专家对思辨概念的阐释及对思辨教学的理解,以英语专业阅读课程为例,探讨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框架下英语专业新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以契合新形势下国家教育战略对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统编语文教材特别关注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研读教材,发掘思辨阅读的素材,教给学生思辨阅读的方法,注重思辨在阅读中的运用等,使学生对文本的内涵产生深刻的体验、认识,获得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传统文化精要"课程把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生教育三者贯穿起来,引导学生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根源,在对传统文化精华的体认中深化对于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课程内容,从知识、能力、情感认同和人生境界等层面多维度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体认,并以课程为辐射,结合校园文化活动、地方文化活动,在实践中内化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