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你怎么总是自说自话啊?” “你怎么自己编呢?” “你有没有好好听妈妈讲啊?” …… 很多父母在与孩子一起阅读中经常这样抱怨。其实错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因为孩子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创作者。这正是“接受美学”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当家长告诉自己的孩子去把地上的玩具收拾起来的时候,孩子会找出许多不愿做的理由:“我等一会儿再收拾。”“我太累了,妈妈您替我收拾吧。”……做父母的常常很容易让步,但这会使孩子们得到这样的认识:下一次父母还会替我做的,只要能找到借口,父母就会让步。  相似文献   

3.
<正>作为一个有心理学专业背景且家里有个上幼儿园的孩子的妈妈,我最常被这个年龄段父母问到的问题有两个: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怎么和孩子交流才更好?我的回答一直都是,游戏。糟了,孩子静悄悄的,必定是在“作妖”。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让父母“崩溃”的瞬间。  相似文献   

4.
讲故事     
准备工具: 用布缝制的小娃娃,或者是由书本上剪下来的漫画娃娃和动物。游戏方法: 妈妈手中的是象宝宝,孩子则会拿着免宝宝,学习书上的故事,开始对话……妈妈:“免先生,你好像刚睡醒啊!你在这里做什么?”孩子:“我在等你啊!我们一起玩游戏好吗?”妈妈:“好啊!那我们一起到河边去钓鱼。”  相似文献   

5.
孩子的天空     
“六一”是孩子的节日,应是一个充满欢乐和笑声的日子。在这样的日子里,做父母的能够为孩子做些什么呢?我想绝不仅仅是去学校里观看一次孩子们的表演就足够了,那是孩子给予父母的。孩提时代,是一个做梦的时代。但我们却对孩子的梦知之甚少,很少有父母自觉自愿地去理解孩子的梦想,甚至有人认为那是孩子的话而不以为然。我们应该放下手中自以为重要的事情,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当中,做他们中的一员,平等地与他们进行对话,而不是居高临下地要求他们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做什么,不做什么。让我们再担当一次孩子的角色,就会觉得孩子并不简…  相似文献   

6.
炸“碉堡”     
妈妈陪同孩子一起做炸“碉堡”的游戏。妈妈拿出一个鞭炮,埋在用泥土堆成的“碉堡”里,并留出导火线。然后,把火柴递给孩子,说: “去吧!”于是孩子摇摇晃晃地冲向“碉堡”。“妈妈!你可别走呀!”半路上孩子忽然回过头来说了一句,又继续前进。  相似文献   

7.
时下,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学前儿童的父母在子女教育上,显得缺乏耐心,不肯动脑筋,不愿下功夫,懒于去寻求适合于孩子特点的方法来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这就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育。 一、信口开河。有些父母的言行没有一个准谱儿,而是随心所欲,信口开河。同一件事,今天同意让孩子做,明天又不让孩子做。如妈妈今天死活不让孩子到姥姥家去,可明天孩子不愿去时又强迫孩子必须跟着去。这就使孩子不解地问道:“昨天你不让我去,说我去了不是好孩子,那你今天又怎么让我去了呢?”  相似文献   

8.
1与孩子一起收看电视,因势利导萌萌这两天老嘟囔:“我要有个机器猫就好了。”妈妈听着奇怪:“机器猫?去买一个不就得了?”萌萌说:“哎呀,妈妈,是动画片里的机器猫!”妈妈想:“机器猫”怎么就那么让萌萌牵肠挂肚呢?于是,萌萌看电视的时候,妈妈也陪着一起看。妈妈这才知道,“机器猫”是日本动画片《机器猫》里的一只小精灵,它有奇特的本领,可以让小主人在疲乏得最不愿做作业的时候,精神抖擞地做完作业;小主人的任何一个愿望,它都能帮助实现。妈妈说:“我和萌萌一样,也想有个‘机器猫’,那样妈妈就不用做那么多家务了。…  相似文献   

9.
天文家     
我不过说:“当傍晚圆圆的满月挂在迦昙波的枝头时,有人能去捉住它么?” 哥哥却对我笑道:“孩子呀,你真是我所见到的顶顶傻的孩子,月亮离我们这样远,谁能去捉住它呢?” 我说:“哥哥,你真傻!当妈妈向窗外探望.微笑着往下看我们游戏时,你也能说她远么?”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从事托儿所多年的工作中,发现有些孩子早上入园离开亲人时常常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甚至哭闹紧抱着妈妈不愿走进活动室。为了让孩子愉快地走进活动室,我根据孩子爱游戏的心理特点,在晨间接待时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宽松有趣的游戏环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将小椅排成1~2个长方形作为汽车,其中一边少摆一张木椅为车门。早晨孩子们在父母带领下走到活动室门口时,我热情地向他们问好,并告诉他们说:“今天我们要到动物园去玩,你们看有两辆汽车等着小朋友呢!快请妈妈去上班,我们买车票上车啦。”(车票是记载孩子健康与否的两种花卡片)两岁多的毕生,由于母亲早出晚归很少接送他,只要妈妈送他入  相似文献   

11.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千万不要高高在上扮演“指导者”的角色。父母应该是“引导者”,和孩子互动。指导者,顾名思义,就是不断地给孩子下指令,要他做这做那,强迫孩子按照父母的标准行事,久而久之,孩子对父母肯定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引导者则以开放式的态度,聆听孩子的心声,体会孩子的需要,鼓励孩子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并且以平等的态度去思考孩子的想法,这样的亲子互动,才会更紧密、更温馨。父母有时候不妨和孩子互换角色,让孩子试着体会爸妈的感受。例如平常都是妈妈叫孩子起床,现在不妨让孩子叫妈妈起床,让孩子体验一下,赖床对妈妈造成的不便。在…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2005,(11):22-23
父母是最可能了解孩子的人,因为天然的联系,因为时空的接触;父母也可能是最不了解孩子的人,因为年龄的差距,因为立场的不同。于是孩子在遇到问题或犯错时,父母在问“为什么”的同时,也有着不同的“是这样吧”的解释。所谓“对症下药”,如果父母根本不清楚孩子的“为什么”,又怎样去进行“怎么办”呢?那么蹲下来,做一次视角上的“小孩”,做一次养育的学习,与孩子共同体验一份成长吧——  相似文献   

13.
幼儿园老师经常要求孩子把家中的一些废弃物品比如果奶瓶、雪花膏瓶之类,带到幼儿园,作为开展游戏的材料。废物利用无疑是好事,但有些老师要求提得不当,好事办成了坏事。莉莉小朋友星期天吵着要妈妈带她去吃“肯德基”快餐,因为老师要求孩子星期一把“肯德基”的包装盒带到幼儿园,班里要组织“肯德基”快餐店游戏。莉莉妈妈星期天刚好有事,没能带莉莉去“肯德基”快餐店。结果星期一带了“肯德基”包装盒的孩子都得  相似文献   

14.
丁丁是家里的“小皇帝”,爸爸和妈妈总是娇惯他,以致于到了中班还要老师帮他穿衣服、叠被子。为了增强丁丁的自理能力,老师不知建议过多少次,希望父母不要溺爱孩子,他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可是家长却不愿孩子吃苦受累。经过观察,我发现丁丁很热衷玩“娃娃家”,而且经常当“爸爸”。我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一次“娃娃家”的游戏中,我问孩子们:“今天老师要做一次娃娃家里的孩子,谁愿意当爸爸?”“我”。丁丁立刻跳了起来。“丁丁,你为什么要当爸爸呢?”“因为当爸爸很舒服,什么都不用干,孩子还要听我的。”听了他的…  相似文献   

15.
编辑叔叔、阿姨:我是个学习很好的孩子,每门功课都很优秀,可妈妈还是不满足,要我“进一步努力”。一个星期天(我的假日),两位同学到我家来玩,我们一起做游戏,都十分高兴,房间里充满了笑声。可玩了不一会儿,妈妈就进来婉转地把我的同学劝走了,然后把我关了起来,要我“抓紧时间学习”。弄得我情绪很低落,哪还有心思看书。请问,我们学生就得整天看书学习,连进行必要的游戏权利都没有吗?读者玲玲调查:在家里,父母和子女之间谈论最多的究竟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71.2%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谈论最多的话题是学习,而父母关心孩…  相似文献   

16.
云与波     
妈妈,住在云端的人对我唤道—— “我们从醒的时候游戏到白日终止。” “我们与黄金色的曙光做游戏, 我们与银白色的月光做游戏。” 我问道:“但是,我们怎么能够上你那儿去?” 他们答道:“你到地球的边上来,  相似文献   

17.
《父母必读》2009,(4):30-31
有一句老话这样说,“10点以后,妈妈会变成巫婆。”从早上起床就开始,如厕、用餐、刷牙、玩耍……直到夜幕降临,一天的劳累过后,真希望孩子能够顺从地去睡觉,好让你能拥有片刻的安宁,但是,他却还在大发脾气,乱扔东西,或是不肯刷牙、不愿洗脸……忍无可忍,你冲他大发雷霆——但是“战争”一结束,自责又让你倍感压力:为什么我会这样对待孩子?为什么我就做不到心平气和?  相似文献   

18.
人的一生当中,失败与挫折、输与赢常常相伴相随,然而生活在千般宠爱之中的孩子,往往只允许胜不允许负,只能赢而不能输。家长们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与孩子玩一些竞赛性游戏,如飞行旗游戏时,孩子不能输。只要一输,轻则噘嘴生气,耍赖皮,要悔棋;重则眼泪横流,大发脾气。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父母往往采取故意输棋来安慰孩子,以满足孩子要赢的要求;殊不知这样做反而帮助孩子更快形成输不起的性格。在幼儿园也常发现,与父母在一起输不起的孩子同样在与小伙伴共同游戏及生活中也输不起。我班一个叫仲铭的小朋友,很聪明,学习也很认真。可被他妈妈宠坏…  相似文献   

19.
革命导师马克思尽管工作很忙,但休息时总要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有时还带着全家去郊游,通过这些活动,对孩子们进行教育,促进全家人的身心健康。当前,体育锻炼家庭化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在国外出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娱乐性比赛,如民主德国举行“家际排球赛”,苏联举行“爸爸、妈妈和我”家庭体育比赛,瑞典举行“父母和孩子,让我们一起来运动”越野跑比赛。我国许多地方也开展了评选“模范体育家庭”活动。据专家们研究,体育走进家庭的好处很多:一是增加家庭的欢乐气氛,使家庭成员保持健康的情绪和平衡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家庭和睦。二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活动的愉快情感,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及良好性格的形成是  相似文献   

20.
《小读者》2013,(1):71-71
作为父母,我们对孩子爱的“心”从未变过。而爱的年轮和我们年龄一样在增长着。正是我们的爱,孩子从襁褓婴儿成长为可爱的少男少女;正是我们的爱,孩子从蹒跚学步成长为茁壮的运动健儿;正是我们的爱,孩子从咿呀学语成长为朝气蓬勃的读书郎……我们的爱不止,孩子的成长不止。然而,在孩子成长的备阶段中,我们到底该怎样爱孩子?一位母亲问女儿,“你最喜欢爸爸妈妈怎么爱你?”小女孩两岁时回答说:“爸爸抱抱、妈妈亲亲。”四岁时说:“我要爸爸妈妈都陪我看动画,轮流给我讲故事。”六岁时说:“喜欢妈妈说‘哈哈!这事你做的真棒!’;喜欢爸爸说‘走,我们带妞妞和叔叔家的小帅一起郊游去’。”九岁时说:“我不喜欢妈妈老盯着我学习,不喜欢妈妈总把我和别人比;不喜欢爸爸总说‘我很忙,等爸爸有空了一定参加你们学校的活动、一定陪你去看动漫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