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点意识人来不疯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里来人了,孩子就无所顾忌地成为中心,想怎样就怎样,因为很多家长和教育专家都说不能当着别人的面训斥孩子。我也不当着客人的面训斥孩子,但我会在客人来的时候,悄悄告诉女儿:“对不起,妈妈有客人,自己玩会儿好吗?”女儿也会悄悄地说:“好吧。”而且由于我们使用说悄悄话的形式,当女儿真有事要说时,她也会悄悄地告诉我:“妈妈,我想……”客人走后,我就及时表扬女儿安静。我这样做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我是一个能说、善说、爱说的妈妈,这既是我的特点,也是我的毛病。一个多嘴多舌的人,难免会为此付出代价。…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中,家长常常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以暗示。比如,有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与别人谈论,“我的孩子太调皮,总是坐不住。”“我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不肯吃蔬菜。”等等,这样的暗示是消极暗示,对孩子的发展不利。  相似文献   

3.
徐岫茹 《宁夏教育》2006,(7):138-138
近日,一位家长谈到一件事。一天要吃晚饭了,8岁的儿子却说:“我不想吃饭,只想吃羊肉串!”妈妈说:“不行,饭做好了,不能吃那个!”孩子仍坚持要吃,爸爸说:“羊肉串不卫生,就不能吃,不好好吃饭我揍你!”于是,孩子大哭。奶奶说:“乖乖别哭!吃个羊肉串怕啥?奶奶给你钱!”爷爷说:“你俩跟孩子发什么火?走,爷爷带你吃羊肉串去!”父母的“教育”都无济于事了。从这个实例可以看出,无论是父母对孩子强制命令而造成的亲子关系的对立.还是老人缺乏原则地对孩子的迁就,都犯了同一个毛病,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家长被孩子所控制了。  相似文献   

4.
每天清晨,老师含着微笑从父母手中接过孩子,主动问一声小朋友好,提醒孩子向妈妈再见,孩子会高兴地跑到老师跟前,家长也会放心地离去。如果老师爱理不理,孩子心里会不愉快,家长一天上班都会不安心。家长会想,当着我的面,老师对孩子就冷冰冰,我不在时,老师对孩子还不知是什么态  相似文献   

5.
根据农村幼儿家长一般家务事较多、居住比较分散等特点,我园开展了一项新的活动——预约谈话。即每天每班提前预约两名幼儿家长,家长姓名公布于家长联系栏中,放学后,本班教师跟预约的两名家长进行交谈。一方面,向家长如实介绍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和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听取家长反映孩子在家中的表现。教师要做好谈话记录。根据家长的反映,教师向家长推荐好的教育经验和方法,与家长探讨如何实行家园共育。一学期以来,“预约谈话”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家园联系更加密切起来了。我园的“预约谈话”@张磊  相似文献   

6.
夏美萍 《父母必读》2010,(1):124-124
不管大事小事,孩子都要告状。他还常常当着别的小朋友家长的面,“揭发”人家的“糗事”,这让你很尴尬。  相似文献   

7.
从来不打人的宝宝打了人,是在别人抢了他的玩具,不还还打他的情况下/”的,事出有因,情有可原。我若是赵老师,我要当着r宝的面批评克动手抢玩具的孩子,让他明白因为他先侵犯了别人,受到惩罚是应该的。然后告诉宝宝:打人是很野蛮的行为,老师和爸爸、妈妈都不喜欢小朋友打人。爸爸就是因为不喜欢小朋友打人才让你教训一下他的,但是他不敢打你了,以后还会打别的人,我们想个好办法,帮助那些爱打人的小朋友改掉这个毛病好吗?宝宝一定会很高兴地配合老师.在班组里进行不能打人的教育活动,让小朋友通过讨论,明白随便打人的严重后…  相似文献   

8.
在近几年的工作中,我在“家园互动”宣传栏目的设置上特别注重调动家长参与创设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挥了家长、小朋友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在实际操作中,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分别创设了不同的版块让家长介绍自己的孩子或让幼儿自我展示,使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在班级的“家园互动”栏目中闪亮登场。并以此促进家长对班级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9.
“家园互动”栏目一直是我们成功开展各项班级活动的有力保证,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近几年的工作中,我在“家园互动”栏目的设置上特别注重调动家长参与创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家长、小朋友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三年来,我根据我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分别创设了不同的板块供幼儿展示,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在我班的“家园互动”栏目中闪亮登场,让孩子成为栏目中最亮的星星。  相似文献   

10.
家园联系中,常常听到家长诉苦:我的孩子总是不肯吃蔬菜,任凭你苦口婆心地说都不管用。还有的家长诉说自己的孩子晚上迟迟不愿睡觉等等。 用什么方法帮助幼儿改掉这些不良习惯呢?我想起一个方法,我让这些小朋友走到我  相似文献   

11.
一天,我和儿子琛琛刚刚吃完晚饭,爷爷、奶奶便来看宝贝孙子了。爷爷问:“琛琛,你今天在幼儿园淘气了没有?”琛琛歪着脑袋说:“没有。我班谢俊小朋友罚站了,他‘没治了’。”爷爷、奶奶听了他的话,都很吃惊。我问:“谁说他‘没治了’?”“老师说的。”爷爷当着我这个幼儿园教师的面说:“你们当老师的怎么可以这样不喜欢顽皮的孩子!”奶奶也说:“现在就‘没治了’,那以后上中班、大班、小学怎么办呢?”老人的这一席话,对我有很大触动。的确,有的幼儿园教师(包括我在内)往往对一些顽皮、不听话的孩子,总感到有点头痛,态度比较冷淡,有的甚至于会说出“没治了”之类的  相似文献   

12.
孩子的日记是一面镜子,一位直师。孩子在日记中自我们敞开7。心灵的窗户,读他们的日记,有助于家长和老师了解孩子,反塔自己。XX年X月X日星期四晴杨秋虹今天公布了期中考试成绩,张海霞各科都不及格,气得班主任王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骂她:“一肚子屎,半肚子屁,一碗不饱两碗他,干什么什么不成,吃什么什么都香。”听了这些损伤人格的话,不用说,张海霞又哭了。确实张海霞有好多毛病:爱抄作业,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骂人,花钱大手大脚……当然,我也知道老师这么说是因为“恨铁不成钢”,想激发她的上进心,但这个目的靠这些当…  相似文献   

13.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抱怨这个孩子太顽皮,那个孩子太内向,另一个孩子又太爱管闲事……似乎每个孩子身上都有数不尽的缺点。阿毅就是一个“爱管闲事”的孩子。每当我和家长谈话时,他总爱插嘴。有一次我正和一位家长谈话,阿毅又来插话了:“明天还要带鸡蛋。”我这才想起第二天班上要开展“有趣的鸡蛋”活动,要每个孩子带一个鸡蛋。我忙微笑着说:“对了,明天让孩子带一个鸡蛋来。”如果不是阿毅提醒,我可能忘记了。我想,何不利用阿毅的特点,让他帮助我去通知家长呢?于是,我对阿毅说:“今天你帮老师去通知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明天带鸡蛋,好吗?”…  相似文献   

14.
说到“隐私”,人们总觉得是成人的事,与孩子不搭界。但加拿大人却认为,其实孩子也有隐私,成人社会理应作出尊重和保护。某些“丢人的毛病”。孩子往往对诸如尿床之类的“毛病”十分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面子”。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应在小伙伴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某些心理疾患。对于自己正罹患或曾经罹患过的诸如孤独症、抑郁症、多动症等与心理有关的疾患,孩子往往更为敏感。如果大人们经常挂在嘴边,自然不利于疾病康复。即便疾病已痊癒,当着孩子的面常常提及也等于是“揭短”,同样不利…  相似文献   

15.
孩子发“人来疯”是指家里来了客人时孩子故意在客人面前闹来闹去,或给父母提出各种要求,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发“人来疯”呢?一是为了在客人面前表现自己,吸引大家的注意有些孩子发“人来疯”是因为客人来了,父母只顾与客人谈话,把他放在一边,孩子当然会不高兴,为了吸引家长和客人对自己的注意,他就有可能故意做出许多行为,以显示自己的本领和存在。二是因为客人在时提出一些要求,父母不好拒绝有的家长平时对孩子管教过严,当家里来了客人,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会比平常温和些,也不轻易当着客人的面训斥孩子。这样,孩子就觉得特别“自由”了,得意志…  相似文献   

16.
案例描述案例一:刚接手了一个新的小班,就遇到了一些麻烦事。孩子间打打闹闹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引来了孩子的哭闹,更有家长的埋怨,甚至家长间的争吵。每每遇到这样的事情,我只能一个个地把孩子找来,进行类似团结友爱的教育,并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别人打你了,你也会很疼的。虽然孩子当面承认了错误,但一转眼,类似的毛病又会在他们身上重现。有一回,我发现两个小朋友又打在一起了,就在一边仔细观察,发现他们原来是在模仿武打片中的动作。为此,我专门组织了一次谈话活动,针对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用“好人”和“坏人”的概念来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17.
新学期我接手一个班,在和家长交流的过程中,许多家长向我反映学生在家里的诸多毛病,有的家长甚至当着孩子和众多同学的面向老师反映孩子的所谓问题。家长是想通过反映孩子的缺点,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教育好孩子,但是,每每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18.
画面一:点点(系化名)对正在盛菜的老师说:“老师,我要吃瘦肉。”老师问:“那肥肉谁吃呢?”点点说:“我妈妈爱吃肥肉。”点点还告诉老师,妈妈不爱吃好东西,好东西都是他吃。画面二:80高龄的张奶奶住院了,子女们端来了她爱吃的鱼头。望着鱼头,张奶奶流下了苦涩的泪:“我吃了一辈子鱼头,还没吃过鱼肉呢。”以上两幅画面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不少孩子的父母认为这是在爱孩子,好东西让给孩子吃,让孩子生活得幸福是天经地义的事。孰不知这样溺爱孩子,其实是害了孩子。到头来这种“甜蜜的爱”只会结下像张奶奶这样“苦…  相似文献   

19.
孩子的成长,是从模仿家庭成员的行为开始的。他(她)的性格、品德和生活习惯的形成,与周围的人特别是家长、老师的言行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我们班有一位小朋友,有时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有时把别的小朋友的食品悄悄地吃了。有一次,我无意中发现他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转笔刀,就问他:“是谁的?”他说:“捡的。”我问:“为什么不交给老师呢?”他说:“奶奶在巷里拾了一个大皮球也没交,说留给我玩。”从这里,可以看出大人对孩子的影响。还有一次,我发现班上的“小鸡啄米”玩具不见了。我一边找,一边问  相似文献   

20.
儿童时期的心理烙印常常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因此,在育儿中也有一个扬长避短的问题,需要引起家长们足够的重视。一、相貌心理。对于长相丑或美的孩子,家长有时会当着他们的面发表议论。在被父母提示后,有些孩子会对自己的相貌产生“与众不同”的自卑或自傲的异常心理。这种过早肤浅的关注是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发育的。因此,对于长相漂亮或丑的孩子,父母应努力淡化他们的“与众不同感”。二、“毛病”心理。孩子年幼,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