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佳  殷帆 《新闻世界》2012,(5):175-176
本文以2011年新闻传播学术期刊中关于新媒体研究的论文为对象,分别从对媒介融合概念的理解、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媒体变革、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等方面对2011年媒介融合研究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2.
2011年我国媒介融合研究在2010年"三网融合"试点的实践探索基础上和2011年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背景下获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出现了诸多值得关注的观点,"媒介融合"概念的重新认识与界定、媒介融合的现状与问题、媒介融合的动力因素与阻碍因素、媒介融合的社会影响、媒介融合的路径、策略与发展趋势、媒介融合的规制与监管等问题则成为这一年研究者关注的重要主题。本文章通过2011年媒介融合研究的相关文献的总体观照与综合分析,在成果总结的基础上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缺陷,以期明晰后续研究的方向和为未来媒介融合的全面展开提供理论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近五年,国内媒介融合研究在媒介融合的概念、媒介融合的现状和问题、媒介融合规制、媒介融合的动因、路径以及媒介融合的社会效应等多个方面展开。媒介融合的相关研究对现象的归纳和总结多于对本质的分析和探索;学界普遍对媒介融合的边界进行了大范围地扩张和延伸,媒介融合研究整体呈现"业务化、表象化和现象化"的特征。因此,对媒介融合的探索应重新回归到媒介融合本质的思索上,跳出"产业形态"或"新闻传播形态"的研究,从社会形态变革的角度重新审视媒介融合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4.
王健 《编辑之友》2011,(5):47-48
正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当今媒介发展的必然走向。媒介的大融合不仅促进了我国业界对媒体未来发展的大改革,同时也激发了学界对新时期新闻人才培养的思考。一媒介融合带来的变化及影响正式提出"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的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教授。在《自由的科技》一书中,他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的概念,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  相似文献   

5.
媒体融合概念最早在美国产生,当时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认为,媒体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其概念应该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概念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而广义的"媒介融合"则范围广阔,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麦克卢汉基于最广义的媒介观,从"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角度来考察媒介,对于"媒介"概念作出了一种极为宽泛的理解。基于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观点,本文主要分析人与媒介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将给广播电视行业带来巨大变革。尽管目前融合的产业形势并不十分明朗,但终端业务融合无疑是融合的趋势和重点。而作为其中焦点的"视频"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它将取代"电视"概念而成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收视率作为定量评估媒介产品的重要工具,如何应对融合后受众的媒介接触方式、广告商的媒介诉求和内容的评价体系?在媒介产业重新布局、传播技术全面升级的背景下,收  相似文献   

8.
媒介融合应该是一个多元融合的概念,不应该只局限于媒介组织和产业一维。从媒介与空间融合的角度出发,本文探究了位置媒体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以及融合过程中城市空间的生产。在位置媒体中"位置即讯息",这一特征使融合具备了新形态。位置媒体作为一种具身的空间生产技术,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感知铭刻的形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混合空间"。同时,位置媒体作为空间的一种"流动力",使城市"混合空间"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流动空间"。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公共理念和现实政策两个层面讨论了媒介公共性和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问题。作者首先对"公共领域"、"公共性"和"媒介公共服务"等概念进行批判性地重新审视和评价,以此拓展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丰富内涵和内在矛盾性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现实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政策可能涉及的产权、参与机制、政治理念和社会文化等各种问题,以此提供一种理解媒介公共服务的理论视野与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0.
媒介素养教育相关概念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确定"media literacy eduacation"、"media eduacation"和"information literacy eduacation"这三个概念的中文名称基础上,界定了"媒介素养教育"、"媒介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媒介素养教育"、"媒介教育"两个概念的分化与"媒介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之间逐渐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20,(6):4-11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对欧洲知名媒介研究学者、媒介化理论的奠基人安德烈亚斯·赫普的学术思想与研究实践进行深入考察,并尝试就媒介化理论的核心观点展开深入探讨。在赫普看来,媒介化研究作为一种历史元进程,始终对各种正在发生的各种变革保持开放态度,并期望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清晰的理论化;通过对"型态"与"构造"、"社群"与"集体"等核心概念的区分,媒介化理论创造了一种理解社会结构的话语体系。此外,赫普也回应了媒介化理论所面对的"决定论"批评,指出"语境"在媒介化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以何为王"的讨论趋于热烈,"内容为王"这一主流观点日益受到挑战,本文运用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理论,探讨媒介与内容的关系,指出争论的缺陷与局限,展望未来媒介与内容之间的新关系。  相似文献   

13.
编者按"三网融合"、"媒介融合"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概念,在新技术的发展下,媒介的重新洗牌对中国广告行业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期预测显示,广播电视发展已经进入了融合和创新的新阶段。如何在新形势下,整合媒介资源,使传播覆盖达到最大化,取得最优的传播效果?如何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提高电视媒体传播价值?如何实现整体覆盖下的有效传播?成为中国媒体和广告业界关注的焦点。通过近期媒介格局的变化和市场的反应,媒介的融合与重构已不是一个新鲜词语,而成为传媒行业的热门词汇。融合是多屏联动的融  相似文献   

14.
"媒介融合"是时下传媒业界与学界使用的热门词汇,在国内外传媒业的媒介融合实践中,媒介融合体现着一种"聚合"思维。在这种思维指引下,媒介形态不再简单叠加。依托于传统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介形态发展的传媒业正不断践行着"聚合"的模式,在专注自身形态打磨的前提下不断提倡新的融合观念,同时对媒介融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应该说媒介融合这个概念已经在中国社会.在中国的媒体业说了很多年了,至少已经讲了五年以上了。但是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常常是把它简单地理解为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它对于媒介的资源,产品、服务等等,它的一种跨越媒体介质的分享。分享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很多人理解为简单的,对称的,无差别的分享。因此在实践上,这几年是有误区的。  相似文献   

16.
文章首先梳理了媒介融合的缘起、概念和最新发展趋势,对媒体的"逆向融合"实践进行阐释,着重探讨了以脸谱为代表的社交网站在媒体融合时代进行的逆向融合实践。通过解析社交网站在所有权、策略、结构、信息采集和信息表达等方面的融合实践,分析其面临的挑战以及媒介融合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宋哲 《声屏世界》2014,(9):9-11
"媒介融合"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自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国内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多视角的广泛的研究,业界也对"媒介融合"这一概念进行了尝试与践行。本文主要以媒介产业化与数字化为背景,将"媒介融合"中的"媒介"概念分解成"内容产业"与"大众传媒产业"两大内核,从"内容产业"的角度,来观察"媒介融合"这一现象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审视当前"媒介融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应该说媒介融合这个概念已经在中国社会,在中国的媒体业说了很多年了,至少已经讲了五年以上了。但是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常常是把它简单地理解为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它对于媒介的资源,产品、服务等等,它的一种跨越媒体介质的分享。分享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很多人理解为简单的,对称的,无差别的分享。因此在实践上,这几年是有误区的。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6,(1):12-18
媒介间性(intermediality)作为一个年轻的学术术语已有二十余年历史,但其与媒介融合发生联系却是一个新现象。本文通过梳理媒介间性的概念历史及其在人文社会学科各领域形成的不同研究路径,讨论其在传播学领域形成的新内涵。媒介间性理论可以作为媒介理解媒介融合的另外一个维度,它视媒介文化为融合主体,考察新旧媒介在冲突中对话、在协商中共谋的动态,以及两者合作共建主流价值体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罗幸 《传媒》2017,(21)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通过美国未来学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传播与资讯通讯科技终将汇聚合一"的思想传达出来.而学界真正将"媒介融合"作为一种学理概念正式提出,则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伊契尔·索勒·浦尔(Ithiel De Sola Pool).他认为,媒介融合指的是"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些新形势、新变化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大陆类型化广播,在媒介内容、传播渠道、媒介终端三个方面的融合尝试,令类型化广播在我国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垂直化、云端化、智能化、场景化、便捷化、灵活化、整合化、多样化、族群化和视听化的特点,进而使类型化广播模式能够逐渐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基于这一背景,笔者将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类型化广播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